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分析
2012-08-20刘得伟
刘得伟
河南省鹤壁市鹤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河南鹤壁 458000
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其发生往往与颅内出现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1]显示在亚洲人群中颈动脉颅外段的病变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颅外段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且大量临床研究[2]表明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以及病变特征进行研究,对于其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该院选取2008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并选取同期12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其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9例,女31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63.28±9.21)岁,病程2h~13d,平均病程4.1d。75例为缺血性脑梗死,其中36例腔隙性梗死,19例大面积脑梗死,20例脑干梗死;45例为短暂性脑缺血,排除患有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干和小脑梗死的病例,以及患有严重心、肝、肺以及肾等疾病的病例。选取同期12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均为同期住院患者,其中男90例,女30例,年龄56~83岁,平均年龄(62.65±9.11)岁。经头部CT检查证实均无卒中发生,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肺以及肾等疾病史的病例。
1.2 临床检测方法
使用二维超声显示颈部动脉的情况,观察血管内膜情况,是否形成斑块、斑块的形态、大小以及是否出现管腔狭窄等。检测受试者动脉斑块脂质的含量;取颈动脉的长轴切面,距离分叉处1cm测量血管内径,若内膜中层厚度(IMT)>1mm即为内膜增厚,若>1.2mm,或者比邻近部位增厚0.5mm,或者是邻近部位IMT值的1.5倍即为斑块产生。根据超声影像将斑块分为硬斑、软斑、扁平斑以及溃疡斑,同时进一步对斑块破裂以及内出血进行判定,各类型斑块数为两侧颈动脉该型斑块数目之总和,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斑块、血管狭窄程度以及血流束方向等进行分析判断,总计共有132块斑块。
1.3 诊断标准
斑块的诊断依据参照组织病理学以及斑块影像学特征,软斑:表面有光滑的纤维以及连续的回声轮廓,局部有均匀的弱回声或者混合性回声;硬斑:局部回声明显增强,后方有比较明显的声衰减,斑块发生纤维化或者内钙化;扁平斑:动脉管内膜出现少量的类脂质积聚,表面不光滑且回声低且均匀,动脉管壁呈偏心性增厚;溃疡斑:斑块表面凹凸不平,部分表面出现壁龛,边缘回声较低。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内膜中层厚度和血管异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其中缺血性脑梗死病例内膜中层厚度也高于短暂性脑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总体斑块发生率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其中软斑和溃疡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颈动脉超声检测显示中层内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临床表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过程主要是大动脉或者中动脉的内膜逐渐增厚且变粗糙并形成各种斑块[3]。待斑块形成后,血流对动脉壁的作用力相应增加,血流速度加快会使斑块逐渐破裂,暴露出胶原和脂质,而胶原可激活血小板启动机体凝血反应,在动脉内逐渐形成血栓、板块脱落、出血以及溃疡,进一步发展形成脑梗死或者局部血管狭窄和闭塞。研究[4]表明脂质含量越高,斑块越容易破裂和出血,形成血栓。扁平斑表层为纤维帽,脂质被埋于深层,所以相对比较稳定,硬斑由于钙化也相对比较稳定,不易脱落或者破裂,脑梗死机会也会相应减少;而软斑富含脂质,在血流冲击以及血管内皮损伤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出血、发生破裂或者形成血栓;溃疡斑块由于斑块内出血会使钙化增加,表面组织比较容易崩裂,崩裂的碎块可以堵塞远端血管,而且斑块会在短期增大突出动脉内膜,产生动脉管腔狭窄或者造成内膜损伤,进一步发展很容易导致脑卒中或者脑梗死[5]。
表1 各组IMT和血管异常对比分析
表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对比分析
通过对该组资料研究显示,相比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内膜中层厚度和血管异常发生率均明显升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总体斑块发生率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尤其是软斑和溃疡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不同所产生的不稳定性斑块的脱落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析动脉颅外段的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征,并及时进行诊治,对于预防脑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刘海燕,刘永珍,杜志华.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北京医学,2006,28(2):122.
[2]鞠爱凤.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颅外段临床特征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0,12(6):50-51.
[3]张云卿.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245-246.
[4]杜继臣,杨旭,蒲传强,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20(1):1-3.
[5]任秀芬,刘雅峰,曾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4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