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经历对男女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差异影响
2012-08-17徐建财邓远平
徐建财,邓远平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它亲人或委托人照顾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1]。据报道,目前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已逾2000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2]。由于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生活和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危机,目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早期的经历对其成年以后的人格特征、行为方式、思维方法都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资料表明,早期的人格特点和以后各年龄段的人格特点有着相当的一致性[2]。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出生的留守儿童如今都已成年,随着这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壮大,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是大学生。而以往研究表明:在16种人格因素上,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在乐群性、敢为性、幻想性、忧虑性、独立性和紧张性6个人格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在次级人格因素上,有留守经历组与无留守经历组在适应与焦虑性及内外向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综合格因素上,有留守经历级与无留守经历组在心理健康及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者2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显著性的影响[3]。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集美大学2006级大学生,人数为6738人,其中男生有3667人,女生有3071人。共发问卷6738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共计6641份,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有1024人 (占有效问卷的15.4%),其中男生626人,女生398人,平均年龄为18.96±0.988岁;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有5617人(占有效问卷的84.6%),其中男生2971人,女生2646人,平均年龄为18.88±0.967岁。
(二)研究工具及方法
1.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简称16PF)。 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的人格测验。本研究采用李绍良教授修订16PF版本[4]。另外,附加若干道学生个人信息题,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判定题目是根据目前社会上通用的定义来编写。题为:我来自农村,在我读高中以前,父母有一方或双方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外出务工,不能与自己生活在一起(选项为是、否)。
2.施测程序及数据处理。本次施测由学校心理学教师主持、班级辅导员协助进行团体施测,测试前对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普查的有关问题,排除后顾之忧、保证施测统一;测试完后,问卷当场收回。数据均统一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平均数差异检验。
三、研究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非留守男生与留守男生却是在乐群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七个因素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而从表2可看出,非留守女生与留守女生在乐群性、兴奋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及自律性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 非留守男生与留守男生的人格因素差异比较
表2 非留守女生与留守女生的人格因素差异比较
表3 非留守男生与留守男生的次级人格因素比较
表4 非留守女生与留守女生的次级人格因素比较
从表3看非留守男生与留守男生在适应与焦虑性(P<0.01)、内向与外向性(P<0.01)及感情用事安详机警性(P<0.05)三个次级人格因素上呈显著性差异。从表4可以看出,非留守女生与留守女生次级人格因素上在适应与焦虑性、内向与外向性及怯懦与果断性方面存在是显著性差异。在适应与焦虑性及内向与外向性两个因子上,留守经历对男女大学生的影响是一样的,但对于感情用事安详机警性及怯懦与果断性上,留守经历对男女大学生的影响是有别的。在感情用事安详机警性因子上,留守男大学生与非留守男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怯懦与果断性因子上,留守女大学生与非留守女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在次级人格因素上,留守经历对于男生与女生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
表5 非留守男生与留守男生综合人格因素比较
表6 非留守女生与留守女生综合人格因素比较
从表5看,非留守男生与留守男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表6看,非留守女生与留守女生在心理健康及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者两个综合因素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经历对于女大学生及男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都有显著性影响。但女大学生除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之外,对其未来从事专业或训练成功的影响更大,而对于男生来说影响不大。
四、分析与讨论
(一)留守经历对男女大学生人格发展影响差异
数据分析发现:留守经历对男女大学生的影响无论是在16种人格特质方面,还是次级人硌因素及综合因素方面都存在相似的影响,也存在一些的不同的影响。在16种人格特质上,留守经历对于男女大学生人格的影响的差异主要在忧虑性、紧张性两个因子上,而女大学生在幻想性、世故性及自律性三个因子上。调查数据表明,留守经历让男大学生更加容易忧虑抑郁,更容易感到烦恼,更有患得患失之感,自觉自己不被人接受,并缺乏与人接近的勇气。同时留守经历让男大学生更容易为紧张困扰,容易激动兴奋。他们容易缺乏耐心,心神不定,容易过度兴奋而感觉疲乏,又无法摆脱以求宁静。而留守经历让女大学生更加现实,行事更合乎成规。她们凡事都力求妥善处理,从不鲁莽从事,在紧要关键时也十分镇静。但常常会因为过于重视现实而为人索然无味。她们更加精明、能干,非常世故。她们处事更老练,行为更得体,并能够冷静的分析一切。她们对于事物的看法比较理智、客观,很少会对看不惯的事情讥笑和批评。她们言行一致,能够较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为人处事,能够保持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别人的尊重,但常常固执已见。
在次级人格因素上,留守经历对男女大学生的影响差异主要体现在在感情用事安详机警性及怯懦与果断性因子上。由调查数据表明,留守经历的男大学生更加果断、刚毅、有进取的精神。但是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常常使他过分现实,忽视了许多生活的情趣。在遇到困难时,他们有时不经考虑,不计后果,便贸然行事。而留守女生更容易人云亦云,优柔寡断,受人驱使而不能独立。依赖别人的抉择,因而也事事迁就,以获得别人的欢心。
而在综合人格因素上,留守经历对男女大学生的影响差异主要体现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者因子上,在这个因子上,留守经历女大学生的影响更大。由调查数据表明,有留守经历女生的适应能力更强。
(二)留守经历对男女大学生人格影响的原因
心理学家帕森斯曾说:家庭是人格的制造厂[5],可见家庭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作用不可估量。而留守经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及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从男女在16和种人格因素上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留守经历的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均体现为安全感的缺乏。但安全感的缺乏对男女大学生的人格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男大学生更多体现在忧虑性及紧张性上,而女大学生更多体现在幻想性、世故性及自律性上。其原因在于,正常人格发展中,在内在品质方面女初中生比男初中生更诚信、重感情、情感丰富以及表现出较低的利益导向,对他人更友好、顾及他人的感受;在情绪稳定性方面,女孩比男孩情绪控制能力差,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冲动和对情绪不加掩饰[6]。而安全感的缺乏,让女孩产生自我防御心理,为更好保护自己而形成较高的幻想性、世故性及自律性。而男孩更崇尚力量、冒险和独立,并倾向于在集体中形成自己的文化。因而安全感的缺乏并未让有留守经历男大学生在幻想性、世故性及自律性与没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产生显著性差异。
在次级人格因素上,留守男大学生有更高的感情用事安详机警性。这主要在于社会对男性特质中独立性的强化作用,男孩似乎比女孩在独立发展方面经历的冲突和痛苦要多一些。因而留守经历反而激发了男孩的困果断、刚毅及进取精神。
在综合人格因素上,留守女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男生和女生与父母沟通的内容不尽相同,在一些敏感性话题和交友、兴趣等方面的个人话题上,男生避免与父母沟通的频率高于女生。女生善于情感表达,无论什么样的话题都比男生更善于向父母袒露。因而,同样远离父母,留守女童仍然依恋父母,并能在需要时更主动寻求父母以及其他亲属、老师的指导和帮助[7]。因而在留守环境下,女孩更懂得如何去寻求帮助,从而体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
五、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16种人格特质上,有留守经历男女大学生差别在于,有留守经历男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男大学生在忧虑性及紧张性上呈显著性差异,而留守经历女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女大学生在幻想性、世故性及自律性上呈显著性差异;在次极人格因素上,男女大学生的差别在于有留守经历男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男大学生在感情用事安详机警性上呈显著性差异,而有留守经历女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女大学生在怯懦与果断因子上呈显著性差异;在综合人格因素上男女大学生差异在于有留守经历女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女大学生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者因子上呈显著性差异,而男大学生没有体现。综合上看,有留守经历男女大学生的人格差异产生原因主要在于对安全感缺乏产生的不同反应,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的要求不同以及留守女孩的自我防御的作用。
[1]吴霓,丁杰,唐以智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2]郭变红,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9).
[3]徐建财.民办学院不同类型学生及与普通高校学生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
[4]戴忠恒,祝蓓里.Cattell-16PF修订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5]杨青.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关系之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6]肖三蓉,徐光兴.中学生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7(3).
[7]郭少榕.留守儿童问题性别差异调查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青年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