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差距甚于技术差距
2012-08-17贝加莱工业自动化上海有限公司宋华振
贝加莱工业自动化(上海)有限公司 宋华振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鉴于所发表观点仅为主观意见,因此难免偏颇。
客观地讲,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与欧洲相比的确有较大差距。从工业的发展历史来说,先天条件不足是一大原因。中国的机械制造业是从无到有的,经过无数工程技术人员不懈地努力,方得有今天。然而,我们所要探讨的是是否真的如我们所宣扬的那样,与欧洲机械制造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了呢?就实而论,我很难说我们在和世界缩小差距,很多时候,我反而觉得差距在不断扩大。
差不多是差多少?
事实上,差距缩小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也被很多人所认可。但是,我却经常听到的是“差不多”这三个字,即认为我们和德国的机器水平差不多了,可究竟差多少呢?没有人讲的清楚,因为差不多是一个很好的形容。具体而言,比如有人会告诉你,加工速度、加工精度、机器的稳定性、易操作性和维护简便性等,都差不多的。又比如印刷机,国外每分钟印300米,国内印250米,其精度达±0.1mm,我们其实也能达到,只是稳定性方面略差一些,总体来说是差不多的……类似于这样的形容经常听到,然而,真是如此吗?
我想用一个图表来说明一下差不多的差距究竟是多少。
综合评分是采用“和”还是“积”?
按照数理统计而言,显然,这里不是加的关系,必须是乘积的关系,那么,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国产设备综合评分=0.9×0.9×0.8×0.9×0.8×0.8=0.37
结论:我们综合评分得出的差距居然如此之大。
这告诉我们什么?差不多其实差的很多。这些还仅仅是在可以用于评分的直观的机器功能与性能上,并且给出较高的参考分数情况下。
差不多的危害
如果凡事“差不多”,那么,永远也无法寻找到自己的真正差距,也无法去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去实现更为完美的机器设计,更为完美的客户体验与客户价值,这就是“差不多”的危害之一,“差不多”会让人停滞不前,因为,已经达到了,因此无需再努力。
“差不多”的第二个问题在于它不精确,不能进行量化,使得无法寻找到进步的动力,看不到差距,从而无法定量分析并寻找到改善的方向。因此,使得我们无法提高自己。
观念的差距甚于技术的差距
很多比较都来自于技术性能和功能方面,但是,另外一些差距却是我们无法达到的。例如在2012年的Drupa印刷机械展会上,我们看到KBA对于机器的设计所提及的理念,如何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如何使得印刷厂的操作人员更为健康地工作?给客户更大的生产柔性和灵活性,投资更为安全?在Chinabrew上我们看到Krones如何提高工厂的运营效率?
格调——玄虚吗?
很多概念和口号听上去好像很玄虚,其实并非如此。当我们仔细看了国外的机器设计后,发现他们会通过量化的系统监测和工艺分析软件来实现这些宣传的理念,也通过可视化的工厂管理软件来对现场能源消耗、工艺质量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实现更为高效率的运行。这不是广告宣传,而是实际的技术支撑,即中国文化中所谓的“知行合一”,这些是基于对客户的责任与承诺,给客户带来实际的价值从而赢得市场。但是,拿来企业的宣传册看,你会发现要做各种最大、最先进、一流企业的句子,而从市场角度而言,企业做这些与客户并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企业做大了,赚钱了,却并非为业界、客户、甚至人类作出什么贡献。也许听上去,为了人类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虚假的、不可相信的口号,但这是企业的一种胸怀和博大,它与虚假的区别在于是只说还是说完了也要做。从最细节之处体现你是否这么做,这便是企业的格调,这关系到如何看待自己在整个产业中的地位,如何看待自己的价值和如何赢得自己的客户。
什么是高端市场?
我们经常会听到“高端市场”这个词,很多企业都喜欢说我们面向高端客户和高端市场,也就是定位于高端,可制造出高端产品。但是,就市场的评价而言,自认为的高端其实在别人眼里都很低端,因为你没有具备高端品质和高端企业所具备的气质、品格和实力。
如果没有以一种为客户提供投资安全、健康、信任的价值观来身体力行在制度、流程、文化上,那么,你就无法融入到“高端”制造业的俱乐部中。其次,在企业的产品能引领行业创新,而非跟随或者抄袭别人时,才能是真正的高端。第三,是产品的整体性能和功能设计,性能上卓越并且领先,功能上人性化、易于操作的机器才是高端的机器,并不是价格卖的高就是高端设备。因此,高端是由多个层次的客户价值实现构成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很难认为中国的自动化水平在和世界缩小差距,因为,我们仍然只是在讨论价格、“差不多”和所谓的高端,而别人已经在谈论未来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格调不同,差距大矣!
平台建设重于技术本身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机器的研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需要一个开放的平台支撑,需要一个能够支撑企业长期的技术发展平台(指研发的人才、技术支撑、管理运行平台),它比采用领先的技术更为重要。而就技术而言,对于电气系统开发,则是指选择什么样的系统平台。
其实,对于电气系统产品,国内的机械制造商往往使用世界上最为领先的技术和产品,这点并不难。但是,如何实现“创新”?如何实现个性化与差异化的竞争力?如何达到顶级设计?需要一个平台体系的支撑,归总而言,主要体现在重“硬件”不重“软件”。
经常看到很多企业说采用了什么样的高端控制系统,是某某品牌的,而欧洲的企业通常不会告诉客户他们采用了哪个品牌的控制系统,甚至更愿意是定制化的,打上自己的LOGO,也不会在其宣传中提及某个电气系统的品牌,而是告诉客户,他们独特的某项功能带给客户什么好处,这就是他们的软件设计,更为优化的工艺软件、易于操作的设计、开放互联提供的扩展性与联通性能、数据服务的系统级优化,这些都是我们与欧美制造商的差距,因为,如果你打开电柜,可能他们和我们用的是同一品牌的硬件,但我们却只能告诉客户我们使用了多么好的硬件。基于同一硬件,差异则来自于软件,软件才是真正的竞争力,而我们经常重视了硬件而忽视了软件。
软件是系统的概念,而硬件是基础的概念,在不同硬件和客户的应用需求之间的粘合剂实际上就是软件。其中,软件开发平台,则是这一价值实现的关键,正如B&R的Automation Studio一样,它可以将不同的软件功能进行封装,按照客户所需进行拼装,然后实现客户所需要的应用。它的开发性使得它可以充分地使用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使各种开放的产品按照客户所需集成为一个应用实现。
没有软件,就不存在系统,这就是机器设计的核心。
开放平台的意义
现在,自动化业界流行“集成开放平台”这一概念,但是,真正的好平台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重视软件的开发,就会发现平台的重要性。
(1)开放性
这个是最常被提到的,但很多时候未必很多人理解,就因为它太平凡而普通。开放性实质是指能够接受和集成组件的能力,即能够在硬件接口上的连接能力和在软件上的连接能力,以及对标准的支持能力。开放性必须建立在标准性上,否则开放性就无法真正实现。
开放性的关键是与可定制性有关,即能否开放底层软件库让用户去修改。标准化的库如果无法满足需求时怎么办?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已经很难存在标准可满足所有需求的软件功能块,而这又是衡量开放性的一个重要特征,让用户可以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机型、不同客户需求去定义自己的功能块。
(2)模块化设计能力
模块化和标准化使得软件功能可以快速根据需求进行组建,但是,编程量却会大幅度降低,例如,可以使用已有的IEC/PLCopen的库,C++、C#的对象,自身具有对软件的“模块化”设计能力,又具有对模块的简便使用能力,支持模块的开放性修改和封装及对象的操作。
模块化主要带来的好处在于通过使用已有的代码来降低开发的周期和成本,另外就是快速的组建机器从而响应市场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都是对制造商非常重要的。
但是,平台概念则需要系统且全局的评估,具有对技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自己的需求很清晰地提出规划,并进行平台的建设,规划满足未来长期客户需求的产品,从而计划软件和硬件的开发。
综上所述,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如果无法在观念上去改变,而是执拗于“差不多”造成停滞不前,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差距更多是在观念、在对软件和系统的认识、在平台的建设方面的话,我们就根本无法缩短差距,因为,我们的方向已经错了。
未来,观念先转变者胜
如果,我们认为自身有价格优势,那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价格往下走总是有下限的,而往上走,即通过提高性能、功能的设计,为客户带来更多价值从而赢得客户,这才是无限的,有更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红利的时代将来会逐渐削弱,在这个战略转型时期,必须走出观念这一步,走出去就迈向广阔,如果执拗于此,则永无翻身之日,与国外技术的差距更不会缩小,只会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