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就在“此路不通”之后——访国内肝胆胰外科术式创新“先行者”、解放军总医院肿瘤中心刘荣教授

2012-08-17中国医药科学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14期
关键词:思维方式

文/《中国医药科学》记者 费 菲

“病人中午要休息”

温和,讲原则

场景: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楼10层,肿瘤中心肝胆胰肿瘤病区玻璃自动门外

中午一点,记者与几名探望病人的家属,等候被放行。大家目的不同,但都有些焦灼。这时,一个穿着挺括白大褂的高个子男医生,从门边一间屋子走出来。两名家属立即要求这位医生准许她们进去探视病人。医生摇摇头,家属又补充说,我们坐了很久的火车刚抵达,很想看看。医生用温和但不容置疑的口吻回答:中午病人都在休息,您的家人要休息,其他病人也需要休息。

这时,记者看到医生的胸牌,原来他就是刘荣教授。于是便开始近距离观察起来:刘荣教授身高足有一米八几,魁梧高大,是不折不扣的西北大汉。他一笑,露出几分质朴和坦诚,让人顿生信任;再看看他的手掌,宽大却很灵敏。就是用这双手,刘荣创造了赶超国际技术水平和手术量的一流业绩。

平生乐事,悬壶济世

关键词:妙手回春 百问不烦

刘荣的办公室门口侧墙上一幅巨大的写着“妙手回春”的书法匾额,营造出清新淡雅的气氛,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刘荣告诉记者,这是一位病人送来的。那位被断言活不了半年的晚期癌症病人,在生存满5年的那天,特地请书法家挥毫写下墨宝,赠予刘荣。那是一位胆管细胞癌晚期转移到肝脏的浙江患者,在找到刘荣教授前,跑遍全国多家知名医院,无不被拒。当时他对刘荣恳切地说:“拜托您,我只想再活5年,让我能够看到儿子考上大学。”病人情况危殆,刘荣冥思苦想,设计出一个手术方案,成功为他切除了肿瘤,取尽了血管中的癌栓,保留了35%的肝脏;5年当中,那名病人第二次癌症复发,生命垂危时,刘荣又一次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实现了病人的愿望——不但看到儿子上了大学,还看到儿子娶了媳妇。病人生存5年半时终告不治,但直到今天,他的儿子都忘不了刘荣为他父亲创造的奇迹,赢得了与亲人相聚5年的、宝贵的分分秒秒。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妙手回春、享有盛名的专家,总是态度和蔼,耐心地倾听和了解病情,注视病人的眼睛,对患者或家属的询问百答不厌。这种ABC级的操作,说起来简单,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其实,病人的感觉都很敏锐,医生发出尊重和理解的“电波”,病人一定会“接收”到,并以衷心的信任给予回报;如果医生对病人摆出高高在上、不耐烦的姿态,病人也会照章全收,如数奉还。

采访刘荣的两个小时里,他多次强调,他最大的愿望和要求是当一名称职的医生,只要能为病人解除痛苦就感到快乐。为此,他不懈追求和钻研医疗技术,以期为病人争取最大收益。因为刘荣,我国肝胆胰外科手术方面已领先国际,然而他却并不注重宣传自己。他说:“宣传和包装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我没有那个时间。”每月平均有近百台手术,即每天上手术3台以上,再加上每月七八天的门诊日,以及查房和科室管理工作,刘荣每天的时间表已精确到分。他管辖的肿瘤中心40张床位常年紧张,总会有70~100名病人排队等候入院;他每天都在思考,能不能再提高效率,帮助更多的病人。

挫败之痛:一个医生再次出发

关键词:埋头钻研 不计得失

1981年,来自甘肃天水的刘荣考上了兰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在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外科工作。当时西北地区的肿瘤外科刚刚起步,病人肝脏上长了肿瘤,外科医生就只能束手无策。工作4年后,经历了无数次抢救病人的“无力和挫败”,26岁的刘荣深深感到必须继续深造,提高医术,才能无愧于“医生”这一称号。“没有什么比救不了病人更难受了,这种‘疼痛’的记忆不时折磨我的神经。”刘荣回忆说。

1990年,刘荣考上了第二军医大学,成为中国“肝脏手术之父”吴孟超院士的研究生。当时预备学成回去大显身手,然而命运却让刘荣走上了另一道路:来到军医大之后,刘荣从此成为军队的一员,不能再回到地方医院。

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继续求学的刘荣,面临着他一生中最艰苦的时期。“吴老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不管做什么研究都要求精益求精。”当时虽然很苦,但刘荣回想起那一段,总是对吴孟超院士心怀感激,他凡事追求“完美”的性格就是在那时“逼”出来的。

当时我国的肝脏外科在吴孟超院士的带领下进步显著,但对肝脏肿瘤发生和转移原理的研究仍有待深入;但是,研究生们都不愿意研究分子生物学,因为在那时看来,它离现实太遥远,看不到应用前景,如同现在人们对“月球上设立社区”这种话题不感兴趣一般。刘荣却认为,任何研究都不可能马上看到成果,一点一滴对基础研究的累积,是人类最终攻克癌症的必经阶段。

当时第二军医大学的试验条件还很有限,不少试验试剂需要自己去找寻和联系,研究经费也很少。多少个深夜,刘荣独自在实验室挑灯夜战,为了完成一个试验条件,反复地去琢磨、去摸索。经过吴老的悉心指导和不断的刻苦钻研,刘荣在国内首先发表CD44在早期肝细胞癌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结论,并证明nm23在肝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还在对c-met的研究基础上首创性地提出肝癌切除术后应限制HGF的应用,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届及第六届中青年论文三等奖。而且,那几年扎实严谨的思维训练,也为后来刘荣在临床上的不断创新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孜孜潜学的刘荣只用了5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1995年8月,刘荣学成后被分至解放军总医院工作,由此成为当时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第一位博士。离开第二军医大学的东方肝胆外科是一个“痛苦”的决定,为何做出这个选择?刘荣笑称东方肝胆外科是成长的地方,虽有不舍,但为了家庭必须做出这样抉择。当时刘荣兄妹4个,除他之外都留在了北京。既能从事自己热爱的治病救人的工作,又能和家人团聚,解放军总医院就这样成为了刘荣此后不断进步和铸就成就的地方。

好医生的两个标准

关键词:不唯利 不畏难

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工作后,刘荣又跟从我国“胆道外科之父”黄志强院士,对肝胆胰外科复杂、疑难疾病进行了多方面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直至今日,已90多岁高龄的黄老仍坚持每周查房,对于高难度的手术亲临指导,对病情详细追踪,不遗余力地帮助解决疑难问题。这种孜孜不倦、关爱病人的精神是刘荣最好的榜样。在刘荣心中,成为像吴老、黄老这样的好医生,有两条标准缺一不可:一个标准是医德高尚,不唯利,爱护病人;另一个标准是医术精湛。医德再好,不能为病人解除痛苦也称不上好医生。

那么,如何追求精湛的医术?刘荣的体会是:“掌握好专业技术并不难,关键是要用心。即使各方面资质差一点,只要多学、多看、多练,多思考、多琢磨,也必定能成为水平高超、技术娴熟的好医生。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为了不落后于时代,医生只能不断地动脑筋、下功夫。”

刘荣的事业正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做起来的。1995年,刚调到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不久,刘荣就率先使用胆道支架进行内引流的方法解决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患者的黄疸问题。2002年,解放军总医院成立腔镜中心。当时肝胆外科的医生们都热衷于肝脏移植手术,很多医生在腔镜中心轮转两个月后纷纷要求离开。因为当时在腔镜中心,肝胆外科腹腔镜只能进行常规胆囊切除,对外科医生而言,这未免太“小儿科”了,没有前途可言。

于是,临床部的领导找到刘荣,要求他到腔镜中心工作。刘荣想了想同意了,只提出一个条件,不限制做开腹手术,因为他认为技术的探索需要一个过程。此后,别人认为达不到的目标,一个个被刘荣实现了。在别人看来,一条无法通往“山顶” 的路,刘荣却想方设法另辟蹊径,攀至高峰。如,腹腔镜下肝切除手术是难度极大的手术,1991年Reich等报道了世界首例腹腔镜肝癌局部切除术;此后,虽然众多学者做了不少探索,也只有零星报道,对大块的肝切除仍止步不前,全球仅几家医院能进行半肝切除,且病例具有高度选择性,刘荣却没有因该手术的难度太高而却步。截至2008年,在刘荣主导下,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已成功完成腹腔镜下肝切除手术200余例,成为国际上完成数量最多且预后良好的手术组,手术难度及基础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为创新而创新,则谬之千里

关键词:良知 病人利益最大化

“作为医生,不能患上‘技术狂热症’,一切的出发点只能是为了治好病人。从开腹、四孔、三孔到单孔,腔镜术式的改变,不能仅从技术出发,而是要从病人利益出发,让病人创伤最小,获益最大。”一直以来,刘荣对于行业里的一些不良倾向,总是及时进行抨击,希望能引起广泛重视,使错误得以纠正。他说,即使得罪人,也要说出医生的良心话。

他认为,为了技术的进步而在病人身上进行试验,是违背医德的。目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很多医生“为手术而手术,为创新而手术,或是为照相而手术”。

过去刘荣的多项首创性手术未能留下影像资料,因为他并非从技术或从照相的角度出发去做某个手术,而是在追求更好疗效的过程中有了创新,其中有不少是国际首例。如腹腔镜下半肝切除等很多手术,刘荣都是术后上网查找文献写论文时,才发现自己无意中创下了第一例的纪录。他坚持不能“为照相而手术”,为病人做何种手术一定是本着病人病情的具体需要,而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留资料的需要。但是,刘荣并不否认有些高难度手术还是有留影像资料的必要,因为这些资料有发表学术文章、学术会议讲课或指导培训其他医生等多种用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考虑用最好的方式医治病人,同时做好必要的纪录是可取的。为此,他设立了专人负责的资料室,保存一些病例资料。

由于器械和经验的欠缺,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复杂手术领域的应用仍在摸索阶段,如肝切除、胰腺切除手术等技术还不够成熟。“尽管优点明显,但单孔腹腔镜手术成本效益比尚不明了,操作的不便、手术时间和风险的增加与追求切口美容之间的平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因此实施单孔腹腔镜手术要严格病例选择。”刘荣反复强调。

即使今天腹腔镜技术日臻完善,遇到适合开腹手术的病人,刘荣还是会安排相应的手术。他的原则是,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个性化方案,立体化地安排开腹、腔镜、机器人辅助等手术。比如单孔腹腔镜手术只适合体积小、处于边缘的肿瘤,如果不加选择,全部上腔镜手术,病人不但难以获益,反受其累。

“微创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不能本末倒置。微创技术应合理使用,否则不但达不到微创的目的,反而给病人带来更大的创伤。”刘荣感慨地说。目前一些医院或医生存在滥用微创技术的现象,如:应患者要求,在技术不过关的情况下硬上某一台手术,结果导致操作时间长,安全和疗效无法保证;1小时能完成的开腹手术,有的医生却花费20个小时在腹腔镜下完成;或是在患者不具备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实施微创手术,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创伤,甚至带来并发症;还有的医院甚至片面、盲目地追求50%的微创率。刘荣强调:“之所以采用微创,是其疗效比常规手术好,创伤反应降低,病人利益最大化。不能为了提高新技术的应用率和普及率,违背救治病人的初衷。”

变不可能为可能的“魔术”

关键词:独创 思维方式

创新,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对外科医生来说,每一个创新都得来不易,因为他们要论证的,是关于生命的论题。如何才能创新,领跑全国甚至世界?

刘荣的体会是,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手术台上的思维方式是不是活跃、是不是积极主动。外科医生要有一颗孩童般好奇的心,要当“为什么先生”,时刻多问几个为什么……

“是不是做到这里为止了?”“这好像不可能完成,到底为什么?”“还有没有其他路径和方法?”他说:“首先要有一种积极探索、不轻易放弃的精神,其次还要具备好的方法和进行切实的论证。分析出导致手术完成不了的因素,一项项去除这些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要立体思考,而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刘荣还举例说,肝脏是实质性器官,具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血运十分丰富,肝内管道结构密布,术中出血是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主要难题,比开腹状态下更难控制。因入孔小,压住、缝针止血是“不可能的任务”,术中大出血是腹腔镜肝切除失败的主要原因。由此刘荣想到,既然术中止血做不到,那么,我能不能干脆避免术中出血?有了这个想法,刘荣在腔镜下研究解剖机理,结合动物实验结果,设计出了一种独特的手术方案——腹腔镜下解剖性肝脏切除术,在出血前、气栓发生前将切除部分肝脏的出、入血流预先阻断,直接预防风险,显著提高了腹腔镜肝脏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刘荣还把别人忽略的结构——左外叶和右三叶交界处利用起来,通过指导学生做完动物实验论证其可行性后,成功设计了模式化的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将此术式的操作简化、时间缩短、安全性提升、费用降低,并推向全国。

一次偶然,催生一项创新手术

关键词:偶然发现 扎实准备

最近一年多,刘荣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后腹腔镜胰腺手术。胰腺手术,因其并发症发生率高、处理复杂、死亡率高等特点,被认为是腹部外科中难度最大的手术。由于胰腺位置深,毗邻脏器、血管复杂,如果从前腹部开刀做手术,需途经众多脏器、离断众多韧带才能到达胰腺,不仅术中容易引起较多的副损伤,且术后引流管放置也难以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从而感染影响其他脏器。采用后腹腔镜方法进行胰腺手术,是刘荣的又一项创新性术式。

其实,这一创新火花最初是在一次偶然发现中激发的。有一次,医院泌尿外科的同事请刘荣去会诊。这是一个行后腹腔镜肾脏手术引起胰瘘的病例。刘荣发现术中有部分胰脏被切了下来,马上想到:躲在腹部最深处的的胰脏既然可以从后腹腔切到,那是否也能设计一种术式来切除胰腺肿瘤?

经过动物实验、解剖研究等多项准备,2010年的2月5日,刘荣成功地完成了国际上第一例后腹腔镜胰腺肿瘤切除术,从此开辟了创新性的胰腺手术——后入路式腹腔镜技术。手术从侧腹建立人工操作空间,其后途经肾旁后间隙、肾周间隙,最后到达胰腺所在的肾旁前间隙进行操作。该入路更符合胰腺生理解剖,创伤很小,安全性更高。在胰腺手术领域,来自中国的这个创新性术式引起了国际上的普遍关注,国际权威杂志《Surg Endosc》全文刊登了该研究成果。

对于刘荣来说,创新是无止境的。为了让病人进一步减少创伤,他仍在继续探索。最初做这类手术需要在后腹腔打三个孔,现在已逐步减少到了一个孔,这样病人入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也节省了医疗费用。

“胰腺手术一向被认为是一类复杂而有高并发症的手术,以往为了显露胰腺,需要做长长的切口,自然会留下不美观的瘢痕。腹腔镜胰腺外科的出现,虽然能减轻手术的创伤,甚至作为对胰体尾部良性病变处理时的首选,但是仍有其不足和限制。通过腹膜后径路是达到胰腺体尾部的最短的捷径,刘荣教授等的报道证明了这一点。”在近期的《中华腔镜外科》杂志上,黄志强院士作出了这样的点评。

后腹膜入路只是刘荣开创的数十个国际、国内“第一”中的一项,国际首例单孔腹腔镜肝切除、腹腔镜下右三叶肝切除,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国内首例腹腔镜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国内首例急诊腹腔镜下脾脏切除、胰腺切除,国际首例后腹膜腔镜肝脏切除、腹腔镜复发性肝癌再切除……在解放军总医院肿瘤中心肿瘤外科,刘荣已成为大家效仿的榜样。

在刘荣的带领下,目前国内外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的难度、范围已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迄今为止,刘荣所带领的手术团队已完成腹腔镜肝切除术500余例,病例数、疾病种类和手术复杂程度领先于国际。他还是国际上第一个个人独立完成100例腹腔镜胰腺肿瘤(其中胰岛素瘤70例)切除的医生,病例数国内居首。

除此之外,刘荣还建立了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的理念,解决了大块肝切除出血和气栓的难题;在胰腺癌切除方面设计了三重胰肠缝合法,显著降低了术后胰瘘发生率。其个人每年完成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超过100例,并发症发生率在10%以下(文献报道总体并发症40%),且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远远低于国际著名中心报道的平均水平。他还成功完成了45例腹腔镜下胰腺癌切除及15例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根治术、脾切除等高难度手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腹腔血管预阻断下的胰头部巨大肿瘤切除、转流和不转流下的肝脏巨大肿瘤切除,还有了晚期胆囊癌患者手术后6年未复发的病例。2011年11月,刘荣开始了新的征程——机器人腹腔镜手术,迄今手术完成复杂肝胆胰手术20余例,患者预后反应良好。

在其他众多外科领域内,国内外技术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在肝胆胰领域,刘荣所在的解放军总医院已成为与国际专家并驾齐驱甚至更为超前的目标。

“希望帮到更多的病人”

关键词:不保守 去扶持

2009年,解放军总医院成立了肿瘤外科,以期探索多学科联合,注重个性化和一体化的综合治疗,开创团队治疗肿瘤的新模式。2011年5月,刘荣自肝胆外科调至肿瘤外科,随后由其牵头成立了肿瘤外科二病区,收治病人以肝胆胰肿瘤疾病为主,目前病区有40张床位,但只有5名编制内医生和12名护士,工作量繁重,却没有人叫苦。

刘荣自豪地告诉记者,病区刚搬迁至住院部10层,大家以“团结一心、其利断金”的精神将科室重新设计、装修、布置了一番,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在科室里,刘荣从不保守,无私地把技术教给下属医生。刘荣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都能得到他在临床上手把手的指导。他们所获得的点滴成绩,他都与有荣焉。

“我会了,只能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救治一部分病人;而更多的人会了,对于全国的病人来讲,就多了一分被救治的机会。”刘荣常常这样说。除了热心向身边的医生传授技术,刘荣还经常不辞辛苦,利用业余时间到全国各地讲学、传授手术技术。

2008年,在没有任何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刘荣创办了《中华腔镜外科》杂志。除了介绍腹腔镜手术领域的一些最新资讯,这本杂志与众不同的一点是,刘荣往往用实例介绍技术,把自己和国内知名专家的手术录像附在了杂志的光盘里,使原本不知道某种手术该怎么做的医生,看了光盘里的示范手术后,能获得实际的指导和启发。

除了办杂志,刘荣每年还组织一次中华腔镜外科学术会议,迄今已是第十届了。每届大会都会邀请国内外的顶尖专家,介绍相关领域的最先进手术,并进行现场手术演示。很多业界专家藉此平台,交流最尖端的资讯和体会,会议也因此在行业内获得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此外,刘荣还意识到,当前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技术培训。他与同行共同创办了每年6期的全国腔镜手术高级培训班,并担任中华医学会腹腔镜与内镜培训基地主任、国家卫生部内镜培训基地主任等职,把自己临床中的技术及知识积累,传授给年轻医生以及刚进入腹腔镜领域的医生。这些工作,都让全国的腹腔镜手术得到了普及推广和规范,最终使全国的病人受益。

链接:一位病人家属的来信

我妈妈杨玉英,来自河北市邢台市。2004年8月,因身体不适到当地医院检查,未获确诊。到解放军总医院后,刘荣主任看完CT片即确诊为胰腺癌,后行ERCP诊断与CT确诊结果一致。

2004年9月23日上午11时,我妈妈进入手术室行胰十二直肠根治术。12时40分,主刀医生刘主任身穿手术衣,带着自信的笑容走进了手术室。我们事先获知,胰腺癌手术繁难,是一台大手术。时间仿佛过得格外地慢,等在手术室外的我们心里七上八下,焦虑而紧张。

手术过程中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令我们心惊。16时左右,一位端着盘子的护士通过手术室工作人员,要把刘主任从手术台上叫下来,我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这时,一位医生从手术室走出来说:“刘主任在专心做手术,谁都不见,有事下了手术台再说。”那位护士走了,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下午18时10分,刘荣主任捶着腰,迈着轻松的步伐走出手术室,对我们说:“我已经做完了,别的医生正在给病人关腹,一会儿就会出来。”我说:“刘主任,饭已经订好了,一起吃完饭再走吧,您太辛苦了。”“不了,还有别的病人在等着我,谢谢。”说完,他从容地下了楼,望着他高大的背影,我们感动不已。

术后的日子里,刘主任查房一丝不苟,还常开开玩笑给病人减轻思想负担,也少不了叮咛:“别把身上的引流管弄掉了。多动动,要尽早下地……”妈妈伤口愈合得很好,7天准时拆了线.刘主任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们也放心了。

手术至今已两年多,我妈妈情况很好,各项指标正常。我们每次到301医院复查,都忘不了去看看刘主任。他总是笑眯眯地话话家常,说一些让病人开心的话。我妈妈总说是刘主任给了第二次生命,9月23日,是第二个生日,永远不能忘记。

2006年11月10日

猜你喜欢

思维方式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隐喻中窥见的中西方文化
浅谈运用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改造传统出版产业
多维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创新思维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类比”一种思维方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