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视角研究中国电气工程高等教育
2012-08-16张东英刘燕华
张 旭,魏 娟,张东英,刘燕华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北京 102206)
在我国,各工科院校常通过学生的成绩、毕业生就业后的成就以及行业认可度来评估电气工程高等教育的教学成果。由于这种采用自上而下的评估方式,使得学生自身的意见未能得到反映。作为教育最终成果的直接体验者,学生的主观感受往往能审视和反映出其所在院校及专业的教育成果。
目前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的研究虽很多[1-4],但从学生的侧面来研究的文献却寥寥无几。本文以电气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式,通过从学生对学校、专业、职业和课程的认识进行调查和分析,来探索一种基于学生视角的专业教育评估方法,审视学生对学校专业教育的成果。尽管尚不能得出确定性的结论,但希望可以提供一种全新思路。
1 问卷的设计及发放回收情况
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针对我校电气专业已毕业的校友和在校学生。对于已毕业的校友,问卷内容主要侧重于:大学所学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及其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大学期间所培养的对当前生活和工作最为重要的素质和大学期间最缺乏的培养等内容,采取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共投放约200份问卷,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有98份。
针对在校学生的调查内容涉及:对学校和电气专业的认可程度、对专业课学习的认识、对大学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认识、对电力行业的认识、就业意向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内容。采用半封闭的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其中大四年级发放100份,大三年级80份,大二年级30份,大一年级40份),回收246份,回收率为98.4%。在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接近3:1,和电气专业学生男女人数比例相当。
2 问卷统计分析
2.1 对大学的初步认识
对于接受电气工程高等教育的学生,他们选择电气专业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于学校和专业的最初印象,以及对电气专业的认可程度。因此,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主要询问了在校学生是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我校并选择了电气专业。
从图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主要参考家人、老师或高年级学生的建议,这反映了对于象我校这样的行业特征非常明显的院校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声誉,为业内很多人士所认可;但同时也制约了业外人士的了解和认识,致使学生在中学时期选择电气专业更多的是参考别人的建议。
图1 学生了解学校的途径
2.2 对学校和专业的主观认识
随着专业教育的开展,在校学生对于所学专业有了初步认识,自身是否适应学校教育体系、专业选择是否正确等问题都是对学校和专业教育的间接反映。因此本环节中设计了两个题目:即学生是否会重新选择学校及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他该如何选择就业单位。
1) 重新选择学校的看法
通过图2可以看出,每个年级都有20%-30%的学生有更换专业的想法。
图2 学生更换学校的意愿
2)就业意图分析
图3假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设计了近20个就业单位供学生选择,其中除国家电网公司外都不属于电气行业的范畴。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一年级学生并不倾向于选择电气专业,随着专业学习及学生认识的变化,到三、四年级,超过50%的学生认为本专业是其最佳的去向。
图3 学生就业意愿图
上述两个统计结果并不一致,这也许是因为电气行业在中国国内属于比较稳定、薪酬较高的行业,很多学生即使兴趣不高但依然选择这一专业。
3)校友对目前生活的幸福感指数
图4为对于校友幸福指数的调查,校友有三个选择:>8表明对当前生活非常满意;6-8之间表明对当前生活比较满意;如果小于6则表明对当前生活并不满意。可以看出58%的校友自测幸福指数很高;29%的校友幸福指数超过了6;只有13%的校友幸福指数在6以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就业以后更多的学生开始认同电气专业。
图4 校友的幸福感指数
2.3 本科生的专业意识
1)专业意识
本项旨在调查学生是否关注电视新闻中的相关电气专业常识的内容。
图7表明,具备较强专业意识的本科生最高比例不超过40%,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大部分学生的专业意识大部分都处于一般水平。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学习缺乏主动性,对于身边的专业现象和事件不敏感。
图7 本科生的专业意识
2)行业认知
本项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题目内容和电气专业的一些常识性内容相关,若答案全部正确则认为学生对行业的认识比较清楚;答对两个则为一般;其它则为较差。
从图8可以看出,所有年级都有约10-30%左右的学生对专业认识比较清楚;随着年级的上升,更多的学生开始逐步熟悉电气行业,因此高年级学生的“一般”比率相对最高;而只有到四年级行业认识“较差”的学生人数才不是最多,这可能和四年级的学生面临就业问题、开始主动熟悉电气相关行业的具体细节有关。
图8 本科生的行业认识情况
2.4 对课程的认识情况
1)对专业的兴趣程度
图9表明本科生对专业的兴趣程度。由图可看出一年级学生对于专业课持一种不确定的态度;二、三年级随着专业课的开设,更多的学生开始对专业课产生兴趣,同时也有部分学生的兴趣下降,整个兴趣分布呈现平均的态势;四年级由于专业教育以实践、实习为主,专业教育趋向于结束,学生面临就业的问题,半数学生选择了兴趣一般,但相对于二、三年级依然有比率相近的学生选择了具有较高兴趣。
图9 本科生对专业的兴趣程度
2)专业课的应用程度
本项主要了解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应用价值的认识,并希望通过在校学生和毕业校友的认识来分析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图10可以看出,在校三、四年级学生和毕业校友对专业课的应用价值认识较为一致,而一、二年级学生更多地选择了很少应用,这和一、二年级学生刚接触专业课学习有关;三年级学生尽管有超过20%的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专业课内容应用很少,但是经过了一定的适应期后有超过60%的学生已经认为专业课学习非常有用;相对于其它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在对专业课的应用价值的认识上呈现更为平均的分布,有40%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价值不大,但认为非常有用和很有用的学生比率总和超过了55%。
图10 专业课程的应用程度
3)学习难度
图11表明学生对专业课的看法,50%的一年级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并不困难,这是因为一年级学生尚未开始系统地学习专业课程;二年级开始专业课程学习,与一年级相反,50%的学生都认为专业课学习并不容易;三年级随着学习的深入,专业课难度增加,认为难和非常难的学生都比二年级增加;四年级由于专业课学习已接近尾声,约80%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不是很难。
图11 专业课程的学习难度
4)专业实践
电气行业由于其大工业及高安全性的要求,仅仅通过学校的学习,学生很难真正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电气专业的特点,因此调查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的积极性很有必要。
由图12可以看出一、四年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人数最少;二、三年级的学生相对较高,但依然不超过40%。这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并未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对于电气专业的重要性,缺乏深入实际掌握专业知识的想法。
图12 本科生参与专业实践的人数比例
5)对课程的认识
课程学习是大学中最主要的教育内容。学生如何看待大学所开的课程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项内容通过对在校三、四年级学生及毕业校友的调查,来判别课程的认同程度。
通过图13可以看出,对于基础课程的认识,在校学生和毕业校友有较大差距。这是因为电气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基础性课程很少直接应用于工作;对于重要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校学生和毕业校友的认识则较为一致,如发电厂电气部分、继电保护原理、电机学以及电力系统分析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强化实践技能的实验课程,毕业校友的重视程度低于在校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学校设置的实验课程与实践应用并不十分吻合。
图13 本科生和校友对电气专业重要课程的认识
3 调查分析结论
通过对于上述几个方面的调查分析,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大多数学生选择电气专业时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导致约20%-30%的学生在大学有更换专业的意愿;
(2)绝大多数学生对电气专业的前景持积极态度,愿意在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大多数已毕业的校友对当前的工作满意,幸福指数较高,这就说明电气行业的社会认可度较高;
(3)在校学生的专业意识较为薄弱,缺乏主动获取和应用专业知识的想法,参加实践活动积极性不足;
(4)由于电气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对比较抽象、枯燥,大多数学生没有浓厚的兴趣,未能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的应用价值;
5)对于大部分专业课程的认识,毕业校友和在校学生的观点较为一致,这说明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比较科学;但一些基础课和实验课的内容设置不能被毕业校友所认同,需要进行修改。
4 结语
通过总结上述问题,对电气工程高等教育中需要改进的部分提出了以下建议:
(1)如何提高在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意识和行业认识是当前电气工程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这需要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目的,综合使用各种手段逐步摸索适合的方法。
(2)强化实践环节的培养。在一年级设置部分实践内容,加强新生的专业认识;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新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电气工程的现场实际,强化其专业理解。
(3)修正部分课程内容。对于基础课程中应用不多的部分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如将数学和英语中的部分内容转为选读内容,并动态更新实验环节的具体内容,使其和电气行业发展形势相符合。
(4)在下一阶段工作中,调查将更多地挖掘一些深层次内容的关联,发掘不同调查结果之间的细节联系,如不同家庭背景学生选择电气专业后对于专业课认识和就业认识的区别等。
[1] Eric Hobson.Electrical pow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an Australian college of advanced educ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vol.15,no.4.1972:199-205
[2] 李宛蔚.新形势下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问题及成因[J].武汉:理工高教研究,2008,27(3):34-36
[3] 万丽丽.浅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J].洛阳: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5):153-155
[4] 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武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