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手法治疗的疗效观察
2012-08-16刘杰峰
刘杰峰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在280例病患中,男130人,女150人,均为神经根性颈椎病,年龄35~69岁,均符合1992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病史小于或等于5年。
1.2 诊断依据 X射线:正侧斜位片显示颈椎生理弯曲改变,寰枕间隙狭窄,椎间关节移位,钩椎关节增生,关节突关节增生,侵入椎间孔,项韧带钙化,颈椎严重退行性变。
手触法:依靠手触患者的受累部位及反应点,注意颈椎排列位置,肌肉僵硬,肌筋痉挛,软组织有无萎缩、肿物及形态,压痛点的疼痛位置和性质,皮下出现圆形、扁平、椭圆形、条索、带状等各种反应物。这些反应物均可作为诊治的依据。
临床症状:神经根性颈椎病临床常表现为有颈项、肩臂、肩胛、上背、上胸壁与上肢疼痛或麻木为常见。
2 治疗方法
2.1 心理诱导 颈椎病的特点是患病时间长,病理变化复杂,恢复慢,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缺乏了解和认识,而失去治疗信心,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和紧张烦躁情绪。故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诱导。一方面要尽量设法使患者心情舒畅,另一方面要向患者讲明道理,消除其顾虑,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情绪欢快,乐观和沉静,可使气机通畅,从而提高机体的承受能力和抗病能力。
2.2 提端旋转法 患者坐位,医生立于患者背后,两手虎口张开,拇指置于枕骨结节部,余四指置于下颌部,将患者的头缓慢柔和的向上托起,并向左侧或右侧稳健的旋转,当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快速的突然用力继续旋转约10°~15°,此时可以听到小关节或软组织的弹响声,用同样的方法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2.3 旋转复位法 患者坐位,医生立于患者背后,患者颈部稍前屈约10°~15°,医生右侧肘关节半屈曲位,置于患者的下颌部,左手虎口张开置于患者的枕骨结节部,半屈曲的肘关节和枕部的手同时缓慢的向上用力,将患者的头部托起,同时逐渐的向右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再快速的突然向右侧旋转约10°左右,此时会出现一声或数声弹响音。然后医生用同样的方法向左侧旋转。
2.4 预防保健 人的颈椎有正常生理弯曲,约为18°。头部及颈部正确体位对控制全身姿态保持头颈部活动平衡是非常有好处的。手法配合功能锻炼是治疗和预防颈椎病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行颈椎手法复位后,应逐渐加大锻炼幅度,如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左右侧曲等活动,每日2~4次,同时,选择合适的枕头放到颈部,头颈部自然放松,虽轻度后伸状,对恢复颈部的疲劳,甚至促进入睡都有好处。
3 疗效结果
治疗结果:280例,252例痊愈,总有效273例,占97.5%(见表1)。
表1 治疗结果(例,%)
4 讨论
4.1 手法机理的探讨关于手法治疗的机理,各家说法不同。我们认为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多因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导致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筋脉失养,风寒湿邪趁虚入里,阻滞经络气血所致。手法治疗仍是目前治疗早期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作用有:①解除颈项部肌肉痉挛。②可纠正关节错位。③使粘连病变的组织得到松解。④解除滑膜嵌顿。
4.2 颈椎病X线诊显示颈椎生理屈度的恢复是颈椎病通过手法治疗疗效判断最直接而有利的证据,颈部组织的长期病变可使其对骨关节保护受到影响而发生骨关节病,同时痉挛的肌肉及周围韧带组织,使颈曲变浅、变直,甚至反弓,手法的应用使位于颈后、颈部的肌群由紧张而放松,使慢性炎症性疼痛所引起的肌肉、关节囊、韧带的紧张挛缩得以松弛,逐步恢复颈部原有的生理曲度。
[1]左连山.颈神经根、椎动脉型、交感型、脊管型诊断和治疗.颈腰痛杂志,1999,3:266.
[2]顾玉东.颈上肢部分功能计定试用标准.中华外科杂志,2000,16: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