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福在抗法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思想
2012-08-15刘庆
●刘 庆
抗法名将刘永福在抗法战争中,应越南政府之邀,两次在河内郊区纸桥抗击法军,打乱了法国侵略者将越南殖民地化并进而侵略中国的计划。中法战争爆发后,又与清军联合作战,守山西,援北宁,攻宣光,激战左育等地。作为一位农民军首领出身的近代爱国将领,其战略战术思想在近代反侵略战争的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
黑旗军初建时,人数不过数百。入越之初,能战之士仍然不超过七八百人,以致于面对拥有数千之众的黄崇英时,不得不卑词厚礼,以示服从。直到据有保胜,屯田耕种,设卡收税之后,才有了进一步扩充队伍的经济基础,“立足既定,加意招俫,施惠布恩,忠义之名,籍传人口。一时闻风而来,愿隶麾下者,黄、白两旗人接踪而至”①。在黄守忠、吴凤典、叶成林等部加盟黑旗军后,该军基本形成了中法战争正式爆发前的基本阵容,拥有3000余名善战将士。在武器装备方面,黑旗军初期主要有土造霰弹枪以及大刀、长矛等冷兵器,尚无法与从法国商人堵布益手中购买相当数量近代枪炮的黄崇英部相匹敌。其后,黑旗军帮助越南政府清剿各地武装势力,清政府也颇想借助该军稳定越南北圻日益恶化的局势,遂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支持,但黑旗军武器装备的更新仍极为缓慢,“炮兵只有黄佐炎驸马借给他们的平滑小炮”②,“军中苦无攻具,仅恃手枪,且不精良,而粗笨者亦不可多得”。1883年,请缨赴越的清吏部主事唐景崧抵达黑旗军,刘永福呈递给他的弁勇军装清册中记载当时的武器装备情况,计有“花旗枪二百枝,喼枪四百枝,火绳枪四百五十枝,火筒炮六十三位”③,几乎3个人才拥有1件火器(包括土造火器),剩下三分之二的人只能使用刀、矛等冷兵器。改善黑旗军的武器装备水平,无疑是增强其作战能力的前提。可惜直到第二次纸桥之役前夕,清政府送来的洋枪亦“不过五百杆,皆天津解粤之笨枪,弹药多不著火”④,无俾于敌我强弱态势的转变。
在敌强己弱的形势下,刘永福所奉行的战略战术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其一,分布散击,持久抗敌。刘永福曾在《越南三宣提督刘誓师檄》中概括自己的战法为“分道以扰之,亟肆以疲之,奇兵正兵,互为策应”⑤。其主要原则是,不与火力强大的对手正面交锋,盖因“尔有坚船,而我无之;尔有利炮,而我无之”。但并不屈服于强大的敌军,而是充分发挥自己坚忍不挠、恃险久战的优势,分为小股部队频施攻击,经年不息,“尔占水,我占山,我有无穷之饷源,尔无久支之兵费。尔纵设立码头,我必频年兴兵,杀尔人,焚尔居,扰尔商政,使尔不得安枕,虽有红江之利,尔法国岂得久享哉?”⑥在持久游击作战思想的指导下,黑旗军作为越南北圻抗法的中坚力量,在打破法国侵略者的殖民计划,遏止其进攻步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位外国人曾评论说,法军“度越积弱,且不设备”,“今决意以重兵当之,刘器终不良,力即非我敌矣。独不知刘之能因地利,能运智谋,以少胜多,以钝挫锐,故不及预防”。“至于海防、屯于河内,至此竟成不能进步之势。而扫荡红河之愿,迄年余而未偿。噫!此岂法人之所及料者,盖刘永福之兵非越南积弱不振之可与比”⑦。
其二,夜袭设伏,近战摧敌。极力避免正面强攻,顿兵坚城之下的被动局面,采取夜袭、设伏等巧妙战法,特别是在火力远不如对手时以大刀、长矛贴身肉搏,不失为战胜强敌的好办法。刘永福早年曾以此屡胜强敌。如在安德与黄思宏部作战时,“即挑选先锋数十名,乘夜间黑暗,衔枚爬入黄栅袭击之。入者先将守栅者概斩之,开栅。公等数百人马蜂拥而入,杀其众数十人。黄思宏等众尽皆弃栅而逃”⑧。在与白苗大队万余人作战时,“先即分派队伍预出栅外,两旁各山边田肚埋伏。中队埋伏人马用长枪数十杆(均前夺白苗之枪枝),入足药码预备。均偃旗息鼓,不许稍露行迹。号令将进之前,任他如何攻击,不可乱施一枪。必俟苗匪将进之时,先由中队施放火炮,开旗攻击。两边人马齐出,三路夹攻”⑨,此战同样战果赫赫。
刘永福在与武器装备优良的法军作战时,同样继续采用夜袭设伏等战法,但根据法军火器射程远、杀伤力大,而黑旗军士兵仍多持简陋火器乃至大刀长矛等冷兵器的特点,更注重发挥近战的作用。1873年,法军上尉安邺率一小支部队北犯,仅短短的21天内就陆续占领了河内、海防、宁平、南定等北圻4省,刘永福应越南政府之邀赴援。12月21日,黑旗军在河内西门向法军挑战。骄横不可一世的安邺闻讯匆匆带领法军与伪军士兵20余人,携一门山炮出城,在纸桥一带遇伏被击毙。1882年,法国海军上校李维业率军再次北侵,刘永福也再次应邀赴援。黑旗军再施挑战之计,不仅在河内东南门张贴了令李维业大丢面子的挑战书,还袭击了河内传教会,李维业于是下令入侵北圻的法军主力数百人携带三门野战炮出城,进兵黑旗军约定的战场怀德府。法军通过纸桥时,向坚守正面阵地的黑旗军黄守忠部猛攻,这时埋伏在大道左侧的黑旗军吴凤典部做出了“素有训练的欧洲军队亦不能做得更好的迂回包抄作战运动”⑩,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陷入包围的法军与黑旗军士兵近距离相接,大刀、长矛充分发挥了作用。很快,抵挡不住的法军开始退却,但他们在通过纸桥时受到火力打击,李维业等数十人在此战中被击毙。总结两次纸桥之战的经验,不难看出刘永福面对火力猛烈、训练有素的法军,都采取了避免强行攻坚⑪,引诱法军出城野战,在城外预设埋伏,近距离与敌人相搏的战法。特别是在第二次纸桥之战中,他选择在桥西布置阵地,避免法军事先迂回到自己侧后的危险,同时在作战中巧妙迂回、包抄法军。连法军军官都怀疑“过桥”这一决策的错误,后悔地说:“如果我们不走过桥,而仅限于炮击那些前面有坚固的竹篱围着,形成许多小炮垒的村落,结果可将怎么样呢?”⑪越南国王对刘永福的这种战法似乎评价并不高,他认为:“刘团诱杀安邺,特出一辰计取,若堂堂正正与之角胜,想亦难于持久。”⑬孰不知,恰恰是这种非“堂堂之阵,正正之兵”才是黑旗军倚之获胜的战争法宝。
其三,力避攻坚,野战制胜。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很难及时获得近代化武器,只能因陋就简,根据自己手头的装备决定去打一场“什么样的仗”。刘永福除近代枪炮外,还使用了孤枪(竹签子)、火药包以及刀、矛等能够搜集到手的各类杂式兵器,其作战样式也多集中于野外攻防、机动作战方面,对于坚固阵地的攻防并非其所长。在第二次纸桥之战时,黑旗军以400敢战之士进攻河内教堂及鬼楼(碉堡),“缘各勇未带竹梯及大铁斧,惟以大刀劈其楼门。攻击良久,该法匪死守在楼,将四面枪炮绕射,弹下如雨,欲以薪草焚其门,一时急切不能取得。各勇间有受伤,退出教堂,毁其耶苏妖像,并放火焚其教堂并栅内教匪房屋,收队回营。查点各营兵勇,被炮重伤三名,轻伤十四名,现在医治”⑪。在装备未具、经验不足、战法窳陋的情况下,无论是清政府,还是越南政府指望黑旗军能够克坚拔邑、所向披靡都不现实。
二
以山西之战为起点,黑旗军实际上已被纳入到清军指挥系统和作战体系之中,且山西战败后黑旗军原有5000余人“士卒离心,逃亡不少”⑮,后经整顿编为11营,黑旗军内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已不复旧观。同时,刘永福作为抗法阵营中一位偏师将领,已丧失根据战场形势和自身部队特点决定战略战术的权力,这些皆对其影响甚大。
刘永福虽不识字,却极肯学习。张之洞曾评价他“沉静骁鸷,知恩畏法,勇而有谋,深明洋战窍要,又肯讲求后门枪炮”⑯。这与清军前线的许多将领有着天壤之别。如身为清军北圻战场西线总指挥的广西巡抚徐延旭就错误地认为:“洋人炮虽快,然一炮只一子;我抬枪一炮可容数十子,是一炮可敌其数十炮矣,故用抬枪得力,其法与放鸟枪同。”⑰前线将领黄桂兰、赵沃不仅对新购兵器素未讲求,而且生活腐化、妒贤忌能。北宁之战前,刘永福奉命增援,发觉“黄桂兰各部所扎地点甚不合意,不能居高扼要,甚是靠不住的。黄桂兰日夜喝得花天酒地,正如太平景象,歌舞湖山,又着人学吹洋号,并不以为意”;刘“入见他痛说扎营攻守利害,并催他挑人,在某某山顶各等处起立炮寨”⑱,黄桂兰只是敷衍了事。惟刘永福探求近代战争奥秘之心未泯,仍致力于改善黑旗军战法。
其一,构筑和利用地营工事,巩固防御阵地。地营是一种有被覆的低矮野战掩体。它往往是由众多地营构成的一个复杂野战工事体系。“或回环掘数营,皆于地下开槽,营营可通,互相策应,水米弹药均储其中。又于地营外开设曲折明槽,人顶齐地,宽仅尺五,长至一丈即转。太宽弹易落入,一丈即转,弹虽落亦仅及一丈也”⑲。在掩蔽官兵躯体,防备敌人步枪和直描火炮射击,减少敌人曲射炮火损伤方面颇有作用。中法战争中,地营曾被清军用来作为巩固防线的重要设施,刘永福在北宁之战、左育之战中都曾构筑过这种工事。
其二,埋设地雷,杀伤进攻之敌的有生力量。北宁之战后,黑旗军承担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在滇军围攻宣光城时,在左育一带独立阻击前来解围的法国援军。但刘永福缺少火炮,尤其是足以摧毁法军铁甲浅水炮舰的大口径火炮,普通步枪甚至连对付法军乘坐的木壳船也深感乏力。为弥补火力的不足,刘永福以万斤火药埋于阵地之前。1885年3月,法国援军3000余人前来解围,“犯左育,已与刘军接仗。刘军地雷轰毙百余人,枪毙百余人”⑳。可惜这一战果并没有改变整个战场态势,终因清军部署于左育阻援战线上的兵力过于单薄,法军很快突破防线,致使持续一个多月的宣光围攻战功败垂成。
纵观刘永福抗法作战的历史,其在前期抗法作战时,能够从自身和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恰当的战略战术,并成功地用于指导作战行动,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而当黑旗军被纳入到清军的作战体系中之后,刘永福已无法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并执行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了,在山西、北宁战场上都不能发挥其长于游击、机动作战的优势,而拘泥于其并不熟悉的阵地防御。好在刘永福是个肯动脑,愿意学习的人,能够在左育阻援作战中积极构筑和利用地营工事,埋设火药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该战斗虽然没有达成预定目的,从战法运用的角度却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注释:
①⑦曾根啸云:《法越交兵记》,第294页、第333页。
②⑩⑪《中法战争》第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40页、第342页、第342页、第343页。
③《中法越南交涉档》,第860—862页。
④⑰⑲⑳《中法战争》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80—81页、第483页、第106页、第178页。
⑤⑥⑧⑱《中法战争》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07页、第315页、第182页、第195页、第271页。
⑪严格地说来,当时河内城垣并非十分高大。据称原先只要搭架梯子就可以爬城。李维业进攻河内城之前,越方曾加高城墙1.5米,并在城上加叠沙包等物。但拥有数倍于法军的越南河内守军只坚守了不到3个小时,即被攻陷。不过,这对于缺乏攻城利器的黑旗军来说,强攻坚固城邑仍是一件无法企及的事情。
⑬《大南实录·正编第四纪》卷四十九,第33页。
⑪《中法越南交涉档》,第919页。
⑮岑毓英:《行抵兴化家喻关布防折》,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页。
⑯《中法战争》第6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