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寅与《兵学新书》
2012-08-15包正义顾敏立
●徐 泓 包正义 顾敏立
一
自1840年起,英国政府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入侵中国,中国战败。从此,世界列强欺凌、侵略中国事件连续发生,大小战争频繁不断,侵略者强加给中国深重的灾难和耻辱,殖民主义的幽灵百年来驱之不散。中国自强之路何在?中国爱国人士为寻求富国强民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徐建寅便是那个时代爱国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建寅(1845—1901)字仲虎,系徐寿次子;徐建寅与其父徐寿,堪称中国近代科学之父、中国科学技术近代化奠基人,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866年7月,徐建寅随父亲徐寿在南京奉调上海江南制造局参与创办。徐寿、徐建寅执意创办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获得成功。翻译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学等方面的书耤。徐建寅和英人傅兰雅合译《操格林炮法》、《营阵揭要》、《营阵要说》等书十多种,自译《攻守制宜》、《海军条议》等,还撰著《水雷录要》、《欧游杂录》、《兵学新书》等军事著作。徐寿译书亦是孜孜不倦,父子俩翻译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书籍和军事学著作逾五百万字。
二
光绪五年(1879年)八月,徐建寅奉旨派充驻德二等参赞,赴欧洲定造“定远”号铁甲船。途径新加坡,逗留数日,遂考察英国炮台,俱用六十八磅弹之生铁前膛光炮共十余尊,另有一百四十磅之田鸡炮四尊。炮台有外斜坡、子墙、内层墙,以及官司房、兵房等。徐建寅在其著《欧游杂录》记载到:
“新加坡之英国炮台,俱用六十八磅弹之生铁前膛光炮,共十余尊。另有一百四十磅之田鸡炮四尊,其炮台之制。即以山坡为外斜坡,在半山挖沟为濠,濠内就为山为土墙,内再挖低为子墙,以置炮。再上又留山坡为内层墙,内又挖低作子墙,以置炮。内外二墙,相距十余丈。内高外低,俱依山坡之势,作外斜坡。炮台之周围,约二里余。再于内墙之内,将山顶挖平,上造官房及兵房,俱极宽大整洁。又有藏军器及大轮小炮房数座。房内各件,均排列整齐。每二、三炮,有藏火药之小库一座,近于炮处。库内地面,低于库外地面四尺。四周作沟,宽六尺,深五尺。库顶以石作穹盖,厚三尺。上加土厚五尺,筑实。四旁之墙亦如之。上面涂以柏油,以防雨水渗漏。山顶铲平成一大平地。除房屋外,尚留空地作操场,植花木。各路纵横,俱甚宽平,四通八达,便于往来应敌。炮台内住兵一百五十名,内有携眷者十五人。
英国去年于旧炮台西十里新造一台。因其时英俄稍有违言,而新加坡地为东来一线之抠纽,故预修战备。现尚造未完工,计其工程告成,需款十万磅,炮与器械不在内。此炮台俱用新式来福炮。
旧炮台中新竖一空心铁旗杆,中空如桶,能容一椅。人坐此椅,可用机器升至杆顶之望楼,旁有一小房,内置大千里镜。有二人常川在内,瞭望海面。”①
徐建寅在欧洲德、英、法、比等国考察军工和民用企业的同时,对西方军事科学尤为关注和研究。他访问过德国、英国海军部,参观了炮台、海军基地,了解这些国家的军制,兵制,还观看了德皇乘马驰阅步、骑、炮三兵种的军事操练并作了详细的记述。他列出了步、骑、炮三种兵源的选择标准,还有马匹的选用条件。尤其对步、骑、炮三兵种的功用作了仔细分析和记述,他在《欧游杂录》就考察德国军制写道:“二十二日(光绪五年十二月),与王牟得胜观炮台图。询以德国军制,据称:凡民年至二十,即调充兵,操练三年(每名月饷十九马克,另给馒头),遣归为民,仍执本业。”“队长管二十五人,有民兵之操练精熟而自愿充当者挑补。既当此差,不遣归农,满二十年,方准告退,给以恩俸。如当差不满二十年而告退者,恩俸减少。此队长与所辖之兵同房寝室,严加管束,不率教者可任意扑责;惟不能升坐武官。合十队为一哨,共二百五十人,领以哨官一员、副哨官三员、哨长一名。此哨长亦由队长挑充,亦不能升作武官。盖武官必由武备学堂正途出身,非比中国有营伍、军功二途,亦可荐升武官也。”②
他关于德国兵制的认识,在其《欧游杂录》也有记载:“四月初五日(光绪六年)。与陈敬如谈德国兵制。据称每队十二人,一队长管之。队长系兵目,不能升为兵官。每哨四队,一哨官管之,哨官系兵官;一哨长副之,哨长系兵目,不能升为兵官,三哨为一翼,计一百五十人,翼官管之。三翼或四翼为一营,营官管之。哨官名勒夫脱能,译为千总,翼官名甲必顿,译为守备。营官为美约而,译为都司。”③另外,他在《欧游杂录》对德军操练中步、炮、马也有详细的论述:“二十一日(光绪六年四月)偕金楷理乘车,往观德国大操,德皇乘马驰阅,各国公使携眷属,亦皆乘车往观。共分步、炮、马三类。步兵内有洋枪、猎枪二种。猎枪之兵,挑选精悍、命中、能伏躲放枪者,故较洋枪兵更为得力。马兵有轻、重、杆三种。重马兵挑选魁伟之人,高大之马,人身皆穿铜甲,昔时用以冲锋陷阵,猛历无敌。今因枪炮致远放速,不能冲锋,专用之保护中营。杄马兵挑选勇健之人,猛壮之马,各执短矛,专用之冲锋破坚,甚为得力。轻马兵挑选精悍之人,善跑之马,各执腰刀与马枪,专用之追袭、窥探。炮兵亦分轻重二种。轻者炮小,而兵皆骑马,能隨马兵出战,重者炮稍大,惟武官、兵目骑马,御马之兵骑拉炮之马,余炮兵俱步行。若在平途,则炮兵可坐于炮旁及弹药箱之座;遇稍崎岖,即下马步行,或更助推炮车,以省马力。此炮随步兵出阵。”④
徐建寅在欧洲各国的考察以及其对西方军事科学的关注和研究,为其军事思想的形成以及之后写作《兵学新书》著作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此外,徐建寅在福建船政局时期的经历,也对其著书立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894年9月17日,日本海军在我国大东沟口外黄海海面与清政府北洋海军发生海战,中国战败,震惊了朝廷,也震动了全国。是年11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徐建寅,著他前往北洋查验船械、弹药外,还面谕将海军一切情形,一并访察,回京禀报。“归京后任督办军务大臣公署章京(高级参谋)。”⑤
徐建寅查验威海船械过程中,目睹其失败原因,感受更深。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徐建寅对此进行反思,促使他在政治上、思想上重新思考和规划。作为科学家、武备学家,他放开思路,逐步向文化制度及思想层面拓展。
1896年7月28日,军机处抄交闽浙总督边宝泉折,“上谕: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遵议闽浙总督边宝泉奏查明船政情形请大员督办一折,福州将军裕禄,著兼船政大臣。船政为海防根本,……现在从新整顿船政,实于时局有关系……直隶后补道徐建寅熟悉机器情形,已由总理衙门电饬该员前赴船政局听候差遣,著裕禄查看能否派充提调,酌量办理。钦此。”1896年9月,奉调福建船政局⑥。后于1898年5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日),船政局提调徐建寅代表裕禄向新任船政大臣增琪移交关防,徐建寅在福建船政局的岁月随之结束。
三
徐建寅在福建船政局虽公务繁忙,他却利用空余时间,博考中外群书,择中外各国兵家之长,发愤而著《兵学新书》16卷(另有附卷),20余万字,插图100多幅。该书阐述了他的军事思想中去除弊端、创立新兵学的主张,即建立兵学制,废除八旗将领世袭制;立议章,设学堂,讲兵学。该书表达了他的改革封建政治体制、建立新军事学体系的愿望。
徐建寅在《兵学新书》凡例中说:“泰西各国讲求兵学,久有成法,愈新而器械愈利,兵学愈精。其书有兵部之章程,有各家之著述,门类纷繁,新旧杂出,汗牛充栋,浩如渊海。欲取所长,折中一是,殆非易易。中国士子未讲求此学,古来兵书半多空谈,不切实用。戚氏纪效新书,虽述实事,而语焉不详,难以取法。有志之士欲讲兵学,莫得门径,无从探讨。余目击时艰,心伤论胥,中夜彷徨,昕夕踌躇。研究求世之策,莫若兵学为先。爰于鸠工之余,考究治兵之要,揭各国新法之精理,辑泰西诸书之菁华,以保我国,以尊我君。惟既会集各书之成法,即似剿袭西法之陈言。盖因一旦启衅疆场,两国陈兵原野,枪炮先施,锋刃既接,军之胜败立见,国之存亡以决。若非平日以实心行实事,实力讲实学,确有根据,绝无虚浮者,曷能固兵心以操胜机,握成算以挫敌焰。岂肤詞空言杜撰臆说,避剿袭陈言之讥,博自出心载之美,以致淆混志士之趣向,甚且贻误大局之要楗者。所可同日而语耶。”⑦
《兵学新书》系采集各国军政,实事求是,择精语祥。自募选、训练以及布阵运用,下至军事起居,饮食之微,凡军所一切关于军者,无不绘图系说。时人称这部书“集近时兵学之大成”。该书揭西国新兵法之精理,分叙军制、训练、战法,尤其是对步、骑、炮三兵种合成战法的研究,成为创立中国近代军事理论体系之根本。
徐建寅提出政治对军事的主导作用,因而主张改革军事也必须改革政治。以达到兵与民,民与君,君与国,国与民,互相联系协调一致的目标。为此,必须“详订议章,设立议堂,讲究兵学”。
我国古代虽也有军事类书,那是在冷兵器作战情况下的总结。晚清时期已用致远放速的火药枪炮作战。古代兵法难有作为,难以适应近代火药枪炮的战争。因此必须引进、研究各国“新法精理”,以创立新的军事学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古老的旧军应向近代新军转型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新军诞生的时期。创立新兵学,是社会的急切需要。徐建寅在《兵学新书》所提出建立的新军事理论,为从冷兵器旧军转变到用火药枪炮的新军,进行一系列制度方面的变革提供了指导。他主张在兵源、选将、通讯、指挥、训练乃至后勤供给诸方面革除旧制弊端,创立新制。
徐建寅在《兵学新书》的凡例中说:“统计地球六七大国,蔑充礼让,竞尚暴戾,挟势不论理,观兵不耀德,角力争雄,恃强凌弱,皆以战胜攻取为其立国要图。我中国若不君臣上下,通国民人,合志同心。讲求兵学,亲之信之,尊之重之,则无以洽民心,强兵力,保国本,尊君权。”⑧此乃徐建寅洞察时局之见。他在读书后序和凡例中指明了不愿讲求兵学的现象和甚至不屑研究兵学的人,他将此类人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人,主张割地偿金换取和平的卖国者。他指出,这种人“其割之地,系国家之版图,其所偿之金,系民间之脂膏……乐得慷他人之慨,大做人情,以图显达,并可以从中染指,而牟其利”,即便到“版图已尽,寸土全无”之日,他们还可“作富翁,早附他族,而作贵官”。他们当然不会想到,“我四万万民人,子子孙孙常作他人奴隶牛马,永无出头自主之日矣。”此乃徐建寅之忧民意识。
第二类人,主张先富强后讲兵学,徐建寅指出“中国积弱之名已布,四邻觊觎之心日亟,若必待人才学成而后致富,已富而后自强,是犹从容拯弱,楫让拒寇。”他接着指出,“若不先讲兵学,力图强兵,则设学堂以培才,考工商以致富,不啻勤于稼穑留为邻之储,积力于南亩以待盗贼之收获,洵足惧也,可不虑哉。”⑨此乃徐建寅之忧国之心。
第三类人,简单地认为,我持坚船利炮,能排除列强逞强于我。然而徐建寅指出,“将士未讲兵学,误为彼兵之强,在其军火之利。牟利之徒,游说当轴出巨金以多购军火。殊不知用其军火,在乎人之精讲兵学,乃为根本。”他接着指出,“不讲兵学,徒糜钜款以购军火,及至临敌,溃败相望,精利军火,弃之如遗,转资敌用。”他又指出,“招募外洋将牟,以教兵士,……苦于语言不通,情义末达,学则外貌,遗其精义,知其一而漏其万。……仅得粗浅皮毛,战时全不得用。”此种论述非军事学家所属。
清王朝的兵制很是混乱。它由八旗兵(清廷贵族子弟)、绿营、乡勇等构成。各部门将弁,非亲即故。因此军队的效率和风纪尤为低下。后来湘军、淮军、地方团练加入进去,其兵源是招募而来,他们多数为丧失土地的农民、无业市民和游民,加上吏治和将弁的腐败,吃空额成风,几乎遍及清军。
那时清王朝军制也存在许多弊病,如指挥系统混乱,各省大员自行其是,可谓“军制冗杂,事权分歧”;兵役制度陈腐,兵员长年用世袭制和募兵制,兵丁文化低,责任性不强,极易溃散,“一经临阵,望风而遁”;将弁升荐,军官以行伍出身为主,多属旧式武夫,无法从事指挥近代火药枪炮战争;粮饷供应,军官层层克扣,兵丁挨饿,军纪涣散;武器配置,没有章法,各自为政,武器新旧相杂,型号各异,配件 短缺,临阵接战;将弁不明列阵战法,兵丁缺之训练。如此种种,在战争中要取胜,谈何容易。
湖广总督张之洞对此深有感受。他给清廷的奏折中道明了绿营的积弊:“人皆鸟合,来去无恒,一弊也;兵皆缺额,且充杂差,二弊也;里居不确,良莠不分,三弊也;摊派克扣,四弊也;新式枪炮,抛弃损坏,五弊也;营墨工程,不知讲求,六弊也;营弁习尚奢华,七弊也。”
徐建寅就此指出,“召募之法兴,而养兵之费钜,坐养年久,精壮渐变老赢,徒糜钜铜,一旦有事,常养之兵全归无用,”而这些兵丁“贸然临敌,望风奔溃”,因此必须创立新的兵学,改革兵制、将制、兵法。
列强战胜中国的事例表明,中国将领不懂兵法,敌军均用迂回我军侧后而得逞。这类惨痛的事件和血的教训应当杜绝。因此徐建寅主张,集中国有识之士,自行讲究兵学之精义,必能训练兵士,使成劲旅。徐建寅着力评论上述三种不想讲求兵学的人,排除其认识误区,便于中国讲求兵学的推行。
徐建寅在《兵学新书》后序中,论述了殊不知用其军火,在乎人之精讲兵学,乃为根本,军火之利,抑其末也。文中称:
“世俗迂儒,一误再误,讳讲兵学,是以二千年来,无人以兵学氵助为成书者。即有古兵书,亦皆模糊影响,罔切实用。各国窥我兵学之未习,兵力之积弱,挟其所长,伺瑕抵隙,威力胁制,割地攘利,纷纷扰扰,不可究诘。疆场兵将,慑其军火之威,望风奔溃,莫敢相抗。于是彼胆愈壮,彼气愈骄,直有非吞吸全尽不止不罢之概。我将士未讲兵学,误为彼兵之强,在其军火之利。牟利之徒,游说当轴出巨金以多购军火。殊不知用其军火,在乎人之精讲兵学,乃为根本;军火之利,抑其末也。不讲兵学,徒糜钜款以购军火,及至临敌,溃败相望,精利军火,弃之如遗,转资敌用。乃鉴及于此,而知彼兵之强,不全恃军火之利,而在其操练之精。于是招募外洋将弁,以教我兵士,冀以得其心传。第以苦于语言不通,情意未达,学其外貌,遗其精义,知其一而漏其万。及至有事于彼之时,外洋将弁例皆告退。平时徒费钜款,仅得粗浅皮毛,战时全不得用。盖用洋将弁以教练步伐枪炮,虽能严整,然仅得兵学之一端。至其精义,头绪繁多,必非粗通洋语者所能传达,仍不能窥其全貌。可知非集中国有志之士,自行讲求兵学之精义,必不能训练兵士,使成劲旅也。”[10]
徐建寅在《兵学新书》卷九中指出,“为挑民兵,集民饷之制,以每壮丁二百人内挑一人为兵,即令壮丁二百人每日各出制钱一文,共得二百文,以公养一兵,国有养兵之费,民无苛敛之苦。次为教训官弁兵丁制,使之品端学邃,皆成正人君子,各坚其忠君爱国之心。不必孳孳求富,而国用自足;不必纷纷培才,而人才自成。”[11]
《兵学新书》促进了我国军事学由古代向近代转型,实为中国近代兵学之基石。文中内容涉及到国际军事的各个领域。可谓“集近时兵学之大成”。该书论述西方军事学各领域,如兵源、选将、通讯、指挥、训练、供给保障等,涵盖了步、骑、炮三种兵种及其合成作战诸多方面。该书系统全面,具有实战性,是一部建立新的军事理论体系之书,亦是一部创立新军事学说的书。其书回分列:
卷一 一旗初操(步兵):一旗之制、练刀、持枪、走阵、打靶、队长、行路
卷二 一旗阵式:阵式、紧队、散队、放枪、估距、刃刺、旗哨官长
卷三 一旗运用:运用、总纲、住守、进攻、退回、拒马兵、树林、要隘、村镇、堡墙、诱敌、劫袭、应急、巡护总论、行路巡护、住营巡护
卷四 一营阵式:营制、走阵、运用、进攻、住守、退回
卷五 一军阵式:军制、小军运用、总论、综要、号令
卷六 马兵:一旗之制、列阵运用、追敌、巡探
卷七 炮兵:一旗之制、备放、进退、连炮箱车、走阵、雁行、鱼贯、雁行改鱼贯、鱼贯改雁行、阅操官行过、运用
卷八 综要:步马炮合用、考证、考略、伤亡
卷九 教训:挑兵、召募、编营、集饷、教训、弁兵学、将官学、办事官、中军官、弁兵学(奥国)、将官学、升迁、办事官、罪罚
卷十 粮饷:俸饷、饷薄、衣食、军市、游息、转运
卷十一 军械:总论、洋枪、毛瑟、漫利夏、马枪、炮论、快炮
卷十二 沟墙:总论、急筑、暂筑、土器、用法、全军、大军、镇堡、卡墙、矮墙、卡门、药弹房
卷十三 宿食:住宿、遮风、卡棚、草荐、坑厕、暂屋、马棚、久屋、印度兵屋、饮食、提水洁净、滤水、起水、炊煮
卷十四 台路:望台、简单测量、筑路
卷十五 铁路:铁路军工、铺轨、铺轨人器、义交路、停车场、号令、各数
卷十六 运兵毁路:运兵、修整、拆毁、街轨、桥梁、沟轨、土路汽车
附卷 测地绘图:总论、绘工、分三角形、量法、测向罗盘、罗盘用法、平面桌、平面桌用法、纪限仪、用法、析理、佛逆、直角器、测高、测绘次序、草图
徐建寅在《兵学新书》的凡例中,他对全书章节构筑和内容安排有阐述,对择兵制提出了方案和操作性。他主张“挑民兵集民饷之制,以每壮丁二百人内挑一兵……各出钱一文,共得二百文,以此公养一兵,国有养兵之费,民无苛钦之苦。”
在《兵学新书》的凡例中,徐建寅提出铁路为战时所用,并列出了要求和规定,遂“论以铁路运兵之章程,及仓卒毁坏铁路,不资敌用,及攻城平行沟之小铁路,并军中所用制造机器之大略。”此乃论述战时铁路的重要性。
古代战争往往是“两军相接勇者胜”,近代战争是“枪炮先施”,多兵种合成作战,有运兵、设防、布阵、进攻、退回等诸多要素。靠武艺和勇敢,且不明战法,必然会导致重大伤亡或败北。创立新兵学是近代战争之必须,是古代军事学向近代军事学转变的一个突破,是质的飞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在军事领域的反映和标志。
徐建寅在欧洲曾仔细调查、考察西方的兵制,看到兵役制的优越性。他主张废除八旗将领的世袭制,而建立新的将制、战法和建立新兵学:
改革兵制。废除八旗兵的世袭制和募兵养,而改成择兵制,“三年有成,遣散回家。”
改革将制。废除将领世袭制,改革选补将领用冷兵器有武艺的“勇将猛夫”制。他主张仿效“德国将官首重学问”的做法。军队办事官、将领必须由武备大学堂毕业,不能沿用以营伍出身和军功为荐升军官标准。
将弁训练有素。对将弁、士卒要求必须训练有素,士卒训练“方今器械日利、阵式日精。士卒之艺非日练不为功。”将士应平日“训练之纯熟”,“会集大战争利之时,须出于敌人所不及料。”
协同作战。《兵学新书》卷八中指出,在与敌人“交战必须聚会各路之兵,克期进攻,一战成功。若各守各地,则势必分散,处处失守,各处皆溃,实兵家之大忌也。”即集中各路之兵,达首战告捷,歼灭敌人。
侦察与间谍。徐建寅强调“侦探之真确”以及“间谍之得力”,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手段。
供给保障。《兵学新书》中,有多卷论述了粮饷、军械、药弹房、宿食等是军队的支撑。兵书卷十指出,在军事活动中,应做到“军无缺乏,而士饱马腾,锐气常新。”他强调“行军旷野预备宿食之法,俾不受行役之苦”的特别重要性。此种论述,优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程式。
徐建寅在书中还详细论述了人与兵器之关系。他认为精良的兵器离不开人的作用,“用其军火,在于人之精,讲兵学乃为根本,军火之利,抑其末也。”这就是徐建寅的军事思想。
《兵学新书》的面世具有在中国军事学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意义。徐建寅堪称中国近代兵法之父,中国近代军事学奠基人。时称“人诵其著述,咸称救世奇士。”[12]《兵学新书》书成之后,徐建寅把《兵学新书》、《德国议院奉程》和《测地捷法》一并进呈光绪皇帝御览,奉旨留贤。其时,徐建寅是船政局官员,显然他承担着极大风险。
《兵学新书》是徐建寅在福建船政局写成的。1898年夏天写《后序》,当时正值戊戌变法前夕。正如张罗澄在《兵学新书》叙文所言:“中国地大物博,五金货殖之利各国久垂涎,近日瓜分图编售不讳,殆哉,岌岌乎!尚不急思设发练兵以御强敌,未然之富不可致,已然之富亦不可保……此徐仲虎先生所为抚时生感,折中各国兵家之长,发愤而著兵学新书十六卷也。先生素有大志抱负,雄才远略,在昔壮年苦志力学,久而弥笃博闻强记,无书不读,凡学必精。……先生以为欲图存,须自强,欲自强,须备战,备战必练兵,练兵必立法,非此不可为国,语竟出其所著《兵学新书》相示。”[13]张罗澄随军出差到福建船政局,遇见了徐建寅,他们二人“抵掌而谈,”讨论国家危局。张罗澄读过《兵学新书》后,激起反对侵略者的豪情,愿“共为先生前躯,相与削平大难。”[14]
综上所述,徐建寅在《兵学新书》中的论述,充满了爱国主义热忱。他在书的后序中,详述了撰书经由,反映他精研武备的主张;倡导抗击侵略者的精神;严厉批评主和派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
徐建寅在《兵学新书》后序中指出:
“历观史鉴,凡将兵主战者,其子孙多不昌盛;割地偿金主和者,其子孙类皆繁衍。如有宋岳少保之后代,湮没无闻;而秦桧之裔孙,至今蕃盛,此其尤彰明较著者也。推原其故,其主和者习惯柔媚,子若孙效之,世代相传,习为家法。故无往勿利而多显达矣;主战者习惯刚正,子若孙效之,世代相传,习为家法,故所往捍格而多沉沦矣。非天之有爱于主和而有增于主战也。惟是割地偿金主和者,其所割之地,系国家之版图,其所偿之金,系民间之脂膏,本非自己之财产。故而不甚爱惜,乐得慷他人之慨,大作人情,以图显达,并可从中染指而牟其利……且以中国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就此年年割地,岁岁偿金,亦可支持数年或十数年,而国家版图始尽,民间脂膏始竭,亦何必汲汲皇皇,深谋远虑,故作惊人之笔,以骇世而震俗耶。故目下仍不妨高卧鼾眠,以待其时之至。既至其时,而版图已尽,寸土全无,常作寓公,仰人鼻息者,国家也;脂膏已竭,室如悬磬,野无青草,民间也;甚至常作他人奴隶牛马,子子孙孙永无出头自主之日者,四万万黄种之民人也。”[15]
从这篇评论中,可以看到只要有向敌国乞和的割地偿金的主和者在策划或参与其中,其结果必然是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无尽的祸害。徐建寅锋艺所指为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北洋大臣李鸿章主事海军,治军无能,不明战略战术,不明船舰布阵。却力排主战的众谏臣,又一意孤行,坚持避战保船,龟缩军港,结果是被动挨打。显然这不是工作失误。甲午战败,李鸿章上奏折陈述对日议和的主张,认为割地之事,古今中外皆有,“但能力图自强之计,原不嫌暂屈以求伸”,力主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四
1900年,徐建寅受湖广总督张之洞再次邀请来到武汉,“受委派鄂省营务总办兼任教吏武备总教习。”[16]这是徐建寅再次担任军职。任职期间,徐建寅很好地完成了营务总办和武备教习职责,并在鄂省新军中开展了《兵学新书》教育,推行其理念主张。
1899年10月,总理衙门王大人曾奏请慈禧:“请饬下南北洋、鄂省督抚,派员翻译有用之书,聘请高材教习,如徐建寅、华蘅芳、傅兰雅、金楷理之流择要刊行”等语。张之洞得悉后,于1900年4月23日致电总理衙门,内开“窃思鄂省遵旨,设农工商等局及武备学堂,正需译书。教习徐建寅素来讲求化学、武备,于今日各局、各堂最为有用。窃拟遵照鈞署奏案,调该员来鄂差委。”张之洞在邀徐建寅来鄂的原因还由于当时武备学堂中的外籍总教习法勒根汉企图控制新军和学堂事务,与提调冲突,而日籍教习大原武庆又很跋扈,曾于张之洞宴请洋教习时争座位,两人均为张之洞所不满。因此张之洞决定改组换人,委派徐建寅去取而代之。
徐建寅在武备领域造诣极深,以他的学识、才干、资历,就领导、考查鄂省新军外籍教习勤与惰、优与劣、好与歹,显然不是难事。从而抑制和阻止洋教习挑起事端,以及违规和无理行为的再次发生。
徐建寅受委全省营务总办的职责:“所有武汉防营勇丁、绿营练兵操练事宜,俱责令该道考核讲求,该道应隨时考察各将弁才具识见若何?兵勇人马是否足额?饷项有无扣减?军械军装是否一律精足整洁?操练熟勤熟惰?是否遵章合法?洋教习是否尽心?于本省情形是否皆属合宜?将弁兵勇有无进益?凡一切有关营务利弊,皆当悉心体察。”[17]徐建寅任教吏馆武备总教习的职责:“择其志向资性愿学武备者若干员,酌分班次,立定课程,尽心教导,将武备门类需用之经理、制造、格致各种学业,一体切实讲明。”[18]前者系练兵操练,考查将弁和洋教习是否勤业;后者系择录生源及武备教育和格致课程。此两职薪酬各为140银元。
徐建寅在武汉,“受委派鄂省营务总办兼任教吏馆武备总教习。”于是徐建寅有了推行《兵学新书》的理念和主张,实施步、骑、炮三兵种战法和理论教育的平台和课堂。他在鄂省新军中开展了中国兵法《兵学新书》的教育。徐建寅主张将领首重学问,军队办事官和将领必须由武备大学堂毕业;不能沿用营伍出身和军功为荐升军官的标准。他要求将弁应明列阵法和平日训练纯熟;应具有会集大战争利之时,须处于敌人所不及料。他在鄂省新军中主持教学、训练,在新军中造就熟知近代兵法的新一代将弁。
徐建寅对工作事必躬亲。他依然“心伤时局,情殷报国。”[19]平时,“于营务利病悉心体察,勇于任事,不避嫌怨。”[20]他朝夕与各将弁讲论近代军事科学,“相商营伍列阵战法,并勉以国家积弱,藉兵力以自强”[21]的思想,激励大家精研兵学,训练劲旅,以收御侮之功,自立之效。
徐建寅断言:“欲图存,欲自强,须备战;备战必练兵,练兵必立法,非此不可为国。”[22]他说:“横逆之来,非兵威不足以慑强暴,此乃《兵学新书》之所由作也。”[23]此为徐建寅兵学之理念和主张。
如今,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已为社会所共识。科学精神是求实精神。崇尚实证是科学的首要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建寅的《兵学新书》,堪称是中国近代兵法理论的典范。
五
在19世纪那个年代,徐建寅用自己辛劳、智慧、责任为中国近代军事创立新兵学。他精研兵学、深谙武备,为富民强国而奋斗的精神可谓褒奖备至。徐建寅在《兵学新书》中主张和要求君民一体共同图强的“兵与民,民与君,君与国,国与民,互相连合而不离;君臣上下,通国民人,心志相孚,声息相通,一德一心,虽欲不强不可得矣。”徐建寅的军事理论可谓中国军事学上质的飞跃。它对我国军事史的研究,对我国兵法学的研究和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注释:
①②③④徐建寅:《欧游杂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页、第18页、第42页、第44页。
⑤⑥⑦⑧⑩[11][15][20][21][23]汪广仁、徐振亚等:《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父子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25页、第257页、第94页、第93页、第93页、第95页、第92页、第267页、第150页、第93页。
⑨赵尔巽:《清史稿·志·兵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5页。
[12][13][14][22]徐建寅著、张罗澄叙:《兵学新书》,光绪二十四年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第3页、第2页、第6页、第93页。
[13]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11页。
[16]徐泓:《曾祖父徐建寅生平事略》,方志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17][18]《张之洞全集》卷一百四卷,第4026页、第4027页。
[19]汪广仁、徐振亚:《海国撷珠的徐寿父子》,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