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主体性教育理念的研究

2012-08-15孙乃龙孙凤娟

焦作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视域维度主体

孙乃龙 孙凤娟

(1.德州学院社科部,山东德州253023;2.兰州大学民族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主体性教育理念的研究

孙乃龙1孙凤娟2

(1.德州学院社科部,山东德州253023;2.兰州大学民族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现代教育理念中本身包含有主体性的维度,然而在目前的研究中却出现了偏颇:要么直接缺失了主体性维度;要么将主体的理想性内涵和现实性内涵割裂开来,从而使得在教育活动中主体性教育理念只能漂浮在理想层面,无法与现实相关联。将主体性教育理念置于科学发展观的视域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由于实现了主体的理想性维度和现实维度的勾连,那么对教育的绝对规定就是主体解放以及达到更高解放的工作。

科学发展观;主体性;教育理念

1. 关于主体性教育理念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主体性教育理念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即关于现代教育理念的研究;关于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理念发展的研究;关于大学生信仰研究;关于个人自由的研究。

(1)关于现代教育理念的文章共有118篇,(硕士论文3篇)其中有两篇关于主体研究的文章,在《以人为本 实施主体教育——高校青年教师现代教育理念探讨》中,于常武、江明颖等学者提出了“以人为本实施主体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就该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内涵和教学中如何实际贯彻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究。在《现代教育理念与主体性体育教学》中,汪晓琳、王健等学者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阐述了素质教育和现代教学理念的关系,列出了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种种表现,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主体性体育教学,即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思想。

其研究的共同点是:教育只是和认知相关,学校隐喻为工厂,在有序的流程中生产出相同的适用于工业化的高层次劳动力,个性被泯灭,人异化为机器。“效果律”是它的基本原则,以“动物”行为研究建模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假设成为主要教学原理,忽视人的主体性成为基本特点。忽视主体性导致的问题:①价值观和知识观相分离,人的学习不是为了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学习只是和认知相关,不受价值影响,信息、符号成为学习的主要对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们的发展目标。②忽视主体内固有的逻辑反思能力,作为对威廉·冯特的内省法内在主观性的回应,行为主义者强调必须限定在可观察的行为和能加以控制的刺激条件上,“强化”、“记忆”是主要学习工具;忽视理解、忽视意义的建构,忽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③学习的静态结构性、单纯性;各门学科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科不同,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同,学习是单纯性的一个静态过程,没有动态观念,也没有场域和复杂观念。

199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给予学习理论研究高度的关注显然和知识经济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密切相关,人们的目光从工厂工人角度转向研究者、大师、专家的方向,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成为各种创新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教育教学发生了跨越式的发展,重视社会、历史、文化以及重视个人、个性,总之重视人的主体性又一次被推上历史舞台,尽管功利色彩尚未散尽。与此同时,在批判精神引领下的社会反思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生活意识、生存意识、存在意识在哲学发展的基础上刺激了教育研究的发展。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该说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回归。

中国教学改革是在世界竞争、社会需求、传统教育发展瓶颈的压力下进行的,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引领下进行的。“素质教学”、“以生为本”已经达成共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因此,作为热点课题,教学改革思路也在不断更新。但是指导思想的正确性虽然能够化解功利性的因素,但是受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我们的认识却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先进和落后共存,理想和现实同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碰撞交融,这种模糊性可能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确定核心问题,澄清认识思路,提高教育理念的实践能力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

(2)关于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理念发展的研究。关于科学发展观方面的研究文章有27150篇(硕士论文241篇),学者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学科领域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第一,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研究综述。首先,关于科学发展观发展了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的研究。黄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思路的新理念,是一切事业寻求发展必须遵循的理论原则和科学依据,对各行各业谋求新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说亦不例外,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未来的发展,也必须自觉遵循科学发展观。其次,关于科学发展观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研究。徐纪律、宋贵伦、张蔚萍等学者就科学发展观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最后,关于思想政治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李松青、洪波、张蔚萍等学者分别就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二,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教育发展观综述。不同的学者对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教育发展观的命名是不同的,彭泽平认为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是一种和谐教育,朱四化、郝国文则提出了生命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教育价值取向,和谐教育、终身教育、生命教育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异。可以说,其本质是一致的,都坚持了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3)关于大学生信仰研究。关于信仰方面的研究文章有5051篇,其中有关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有276篇文章。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信仰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大学生信仰的形成机制;第二,大学生信仰的现状评估;第三,大学生信仰危机的根源研究;第四,大学生信仰研究的意义;第五,树立大学生正确信仰的途径。而信仰研究文章中涉及主体研究的的文章仅有有一篇:《走出高校德育维谷:培养大学生主体的道德信仰》,佟金泽在文章中就道德教育低效的最主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道德教育的价值无根性是低效的根本诱因,并进一步指出拯救无根性德育的得力之举是建立道德信仰,提出了从激发学生道德直觉和建立科学的道德教育体系出发、建立学生主体道德信仰的重要观点。

(4)关于个人自由研究。关于个人自由方面的研究文章有90篇(硕士论文7篇),其中关于主体方面的研究文章仅有一篇,肖川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指出,追求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人们向往的理想境界。实现这一境界的有效途径便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以便能更多地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赋予生命以尊严、意义、价值与厚重感,从而提高生命境界和生命质量,因此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确立是现时代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

纵观目前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教育理念在理论上虽然注重“人作为主体”的“自由”发展,强调人的“个性”的建构,但在现实中却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现实维度。没有真正理解“人作为主体”的真正内涵,即:“主体”既包含理想维度又包含现实维度,是二者的统一。事实上只有具有了自由的自我意识的主体才能构成完整的人格,这一过程是概念及其现实化的过程。

2.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主体性教育理念

以往对教育的看法存在两种偏见:一是认为自然状态是纯洁的、未开化的,民族风俗是淳朴的,因此教育只是某种外在的东西。另一种是认为私人生活上的满足、享受、舒适等都是绝对目的,根据这种见解,教育被看成是达到上述目的的手段,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都表示对于精神的本性和理性目的一无所知。如果精神要达到它的现实性,那就只有在它自身中分解,在自然需要中和在这种外在必然性的相互关联中对自己设定界限和有限性,并且就在这界限和有限性内使自己受到教养,以便克服他们,并在其中获得它的客观存在。而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正是使作为主体的人不仅成为理想意义上具有全面人格的自在意义上的人,更重要的是使人成为自为的人,自觉地在现实中发展完善自己的人格。

由此,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由于实现了主体的理想性维度和现实维度的勾连,那么教育的绝对规定就是主体解放以及达到更高解放的工作。这就是说,教育是把人的特殊意志推广到自在自为的普遍意志的层面,使其具有普遍性,但又不失其特殊性。那么,在主体中,这种解放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这种工作反对举动的纯主观性,反对情欲的直接性,同样反对感觉的主观虚无性与偏好的任性。通过教育工作,主观意志才在它自身中获得客观性,只有在这种客观性而且只能够在这种客观性中它才有价值和能力成为理念的现实性,从而扬弃了“现代教育理念”现实性维度的缺失。

具体而言在研究过程中要尊循以下思路。

首先,在理论上澄清并界定以下概念:①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发展”;②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主体”内涵;③什么是“主体”;④科学发展观对“主体”的界定;⑤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现代教育理念。在澄清了以上概念后得出了科学发展观对主体内涵的界定正是回归了主体本有的内涵——理想维度和现实维度的统一;批判现代源于西方的教育理念对主体内涵片面性的理解——理想维度的凸显忽视现实维度,而后以此理论来指导建构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现代教育理念——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由于实现了主体的理想维度和现实维度的勾连,那么教育的绝对规定就是主体解放以及达到更高解放的工作,这就是说,教育是把人的特殊意志推广到自在自为的普遍意志的层面,使其具有普遍性又不失其特殊性。那么,在主体中,这种解放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这种工作反对举动的纯主观性,反对情欲的直接性,同样反对感觉的主观虚无性与偏好的任性。通过教育工作,主观意志才在它自身中获得客观性,只有在这种客观性中,它才有价值和能力成为理念的现实性,从而扬弃了“现代教育理念”现实性维度的缺失。在此基础上,以这种教育理念来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其次,通过实证研究明确以下状况:①大学生主体信念状况;②大学生个人信仰状况;③大学生道德状况;④社会意识形态在大学生心目中的状况。本研究假设大学生受到西方思潮尤其是自由主义思潮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主体性信念已经建立起来,但到底达到什么程度需要我们通过调查数据来分析,而这一分析结果则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分析。

再次,对实证调查结果数据进行分析:①大学生主体性信念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其主体性信念形成的程度如何;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主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如何;③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联性有多大。

最后,科学发展观界定的主体指导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应该侧重理想性与现实性统一的教学理念,以多种实践教学的手段为媒介,通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重构从而分析建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体系的可行性。

3.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主体性教育理念的研究的价值

对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主体性教育理念的研究不但解决了目前现代教育理念中对主体内涵的缺失或偏离的问题,而且其成果可以直接用来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教学改革,对培养大学生自由个性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性。所以它不但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研究的理论价值:

第一,本研究重新分析现代教育理念中主体的概念,指出其并未真正把握“主体”的内涵——理想维度和现实维度分离且缺乏现实维度,这也是现代教育理念虽然重视主体性的发挥但总是流于形式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实施的原因。

第二,在此分析基础上考证主体的本来内涵,指出科学发展观对主体的界定回归了主体的本有内涵,以科学发展观界定的主体来指导现代教育扩展了现代教育的内涵,第一次使现代教育真正成为了可“实践”的现实教育理念(因为它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第三,本研究同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这对目前这方面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思路。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秉承了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科学理念,使理论与实践操作统一起来。

第四,本研究针对目前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建构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构方面弱化的问题,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正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建构中理想维度与现实维度的结合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力度,这为此方面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向。

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研究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来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自由个性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性。同时,本研究的实证研究成果对于大学生主体性状况、个人信仰、思想道德修养和对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的认同方面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这方面无论是对以后的研究还是对政府、社会、学校甚至家庭了解大学生的真实的思想状况、价值观有直接的参照价值。当然亦可以以此为依据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这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于常武,江明颖.以人为本实施主体教育——高校青年教师现代教育理念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6,(1).

[2] 郭长伟.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中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3] 汪晓琳,王健.现代教育理念与主体性体育教学[J].四川体育科学,2003,(1).

[4] 张燕敏.对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8,(9).

[5] 黄伶佳.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维度研究[J].科教文汇,2007,(8).

[6] 张彦.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维向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

[7] 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3).

[8] 赵艳婷.解读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2).

[9] 吴静波,周正艳.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思考[J].江淮论坛,2004,(6).

[10] 黄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2).

[11] 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走向类主体的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2] 高玉丽.走向主体性德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 逊迎光.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 教育部师范司.刘可钦与主体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 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陈永康)

book=73,ebook=73

G40

A

1008-7257(2012)02-0082-03

2011-10-31

孙乃龙(1982-),男,山东东平人,德州学院社科部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哲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视域维度主体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光的维度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