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2-08-15史永涛

山西建筑 2012年31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工程

史永涛

(安阳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0 引言

近年来指导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实习的过程中,自己逐渐产生了两个问题:

1)现在高职高专学生一般安排有一年的岗位实习时间,是不是比只有一个月分散实习的本科生的实践能力更强;

2)在为期一个月的生产实习结束后,很多本科生纷纷表示只是安排他们进行放线或者整理资料,感觉他们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提高,没有达到一个本科生的实践锻炼的要求。结合这两个问题及当前工科教育发展,如何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摆在我们面前。

1 应用型人才培养解读

国外工程师工程教育培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模式:

1)以美国为代表的《华盛顿协议》成员模式,大学生在校期间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毕业后由社会提供职业方面的教育,并通过专门的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后成为工程师;

2)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模式,即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时获得一个文凭——工程师学位,同时也是职业资格[1]。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工程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是基础知识宽厚、理论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良好自学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主要是从事更高层次的教育任务;另一种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是掌握了所学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知识、接受了基本的生产工程实践的训练、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的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学教育由游离于经济发展之外转向主导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渴望各个领域能有一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来适应技术产业的需要,适应加快科技成果开发、应用与转化的需要,应用型本科应把握时机,积极探索;同时结合我国建设行业发展历程,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当前的新含义[2]。

在建国初期,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借鉴前苏联模式,采用“细而专”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学教育模式参考美国大学教育模式向“厚而宽”的模式转变。执业资格体系也逐步建立,1993年,国家正式提出建立执业资格制度,1995年,国家建设部开始对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教育质量评估。根据相关规定,通过专业评估的学校,其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将享受可提前报考注册结构工程师等的优惠待遇。2007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颁布的“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土木工程专业规范的制定给出了指导性意见,2010年《土木工程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颁布。《土木工程专业规范》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研究了用人单位需求、国内外办学现状、国内本专业办学情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的,符合当前教学的实际和行业发展的要求。2009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颁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专业标准也提出了指导性原则。2010年7月,国家获准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6l所,其中土木工程专业类19所。这些高校既有国家重点高校,也有地方一般类本科院校。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规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由于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和专业评估的现实需要,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与执业资格体系相适应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

“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点是:行业性和应用性强、社会性和需求性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以行业为本,面向行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素质,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4]。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保证人才基本素质培养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它所培养的人才既对专业领域中某些具体技术工作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对专业领域各种技术工作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这与高职高专强调教育培养的针对性和大多数工程本科院校强调适应性有明显区别。因此,在确定人才基本素质要求时,既要考虑具体职业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也要考虑现代素质教育、工程领域对人才素质的普遍要求[5]。

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突出应用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的核心与关键,也是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立足点,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为适应当今的社会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需解决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工科教育严重产学脱节。这反映在工科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质量评估体系等。师资队伍方面,大部分教师缺乏或没有产业实践;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内容跟不上产业的发展;教学方法上,缺少启发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缺少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训练;教育质量评估方面,过于注重理论成绩。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高等工科教育严重脱离实践,脱离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善于动手实干,也没有自觉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对本科生的工程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必须改革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模式,教学计划应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将实践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教高〔2007〕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就设有专题“进行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建设”。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7]。

1)架构具有技能型本科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体设计,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必须注重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从传授知识向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8]。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相应建设:

a.明确在各个实践环节中工程意识和职业意识的培养;

b.在各环节内容设置上凸显与前后学习内容及其他课程设计环节的紧密结合;

c.在实施的形式和时间上,在保证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实施的灵活性;

d.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e.积极开展科技性竞赛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2)课程教学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灌输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工程思维的培养、工程方法的启迪、创新精神的培育,在教育性与训练性之间失去了必要的张力和平衡,导致学生的视野狭隘、工具功能突出,发展潜力明显不足[9]。

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对选择讲授的内容,紧密结合相应的工程实例;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现场感强等优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不同类型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记录下来,制作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校园网共享资源库,再现和虚拟工程全貌和建设全过程,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授核心知识前提下,以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为主题,鼓励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创新,开展案例教学,基于问题(或项目)的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型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探寻适合各自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

3)师资队伍是培养具有应用型特色人才的关键,原来对教师提升工程素养的路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只要选派青年教师去企业进行实践即可解决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实际上,只有在科学研究、工程实践、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这四者的相遇交汇的情况下,才能促使专业教师的理论认识、工程经验与教学感悟互相融合,从而催生教育智慧、创生新的教学经验[9]。根据我校的学科发展规划和教师中长期进修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到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依次锻炼,以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聘请行业专家来学校以讲座形式进行专题授课或进行实习指导,弥补校内教师的不足。

4)“应用型”人才除了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传统的结构课程考试只注重对认知目标领域的测查,而这些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测查,非低层次目标测查所能实现的。考查结合课程的特点宜采取设计型课题、选题报告等方式进行[10],还应增加实训环节及学生专题研究在最终成绩中所占比重。

3 结语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参考目前相关研究资料,对现阶段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了解读,指出了应强化本科生的工程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就实施中架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考试改革等关键点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1] 叶树江,吴 彪,李 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28-29.

[2] 曹 霞,金凌志,付 强.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11-12.

[3] 郭庆军,赵 敏.执业资格体系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2(2):36-37.

[4] 刘运林,丁克伟,方高倪.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专业规范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5):6.

[5] 孙文彬.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63-64.

[6] 荀 勇,袁洪志.以建筑材料为源泉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之初步[J].高等建筑教育,2004(2):114-115.

[7] 孟宪强,王凯英,廖明军,等.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4):37-38.

[8] 宁宝宽,鲍文博,黄 杰,等.土木工程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3.

[9] 张俊平,禹奇才,童华炜,等.教师素质提升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55-56.

[10] 翟爱良,聂淑华.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考分离 [J].黑龙江教育,2007(12):69-71.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工程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子午工程
工程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