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节水型企业创建中引入评级制度的设想
2012-08-15赵力
赵 力
(太原市节约用水管理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9)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00—2009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下降3520.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下降3436.7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下降1234.9亿m3,二者重复量1151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下降377.7m3,但全国用水总量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农业用水受气候影响总体趋势较缓,生活和工业用水除小幅回落外增长趋势明显,导致生活和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逐渐增加。
企业和单位作为用水大户,一方面要不断追求更高的效益,另一方面要面对水资源减少的形势。如何节约用水,让有限的水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1996年,建设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联合颁发了《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作为一个标准指导全国节水型企业的创建工作。1997年颁布的《节水型企业(单位)目标导则》,将节水型企业和单位的创建(以下简称“创建”)工作作为重点加以明确,并制定了详细的标准。然而,在创建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直接或间接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影响了创建工作的开展。
1 存在问题
一是创建单位不够重视。对节约用水和创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有效挂钩,造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损失。
二是投入不足。一些用水单位的节水投入有限,直接影响节水工作的正常开展。部分单位和企业现有的用水设施陈旧,管线年久失修,漏失严重,很大程度上造成水资源浪费。
三是对节水工作宣传力度不够。没有有效的宣传手段和配套的宣传经费,缺乏相关公益活动。
四是节水管理部门职能有限,创建工作受到影响,各项措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五是信息匮乏。在创建过程中,一些资金、技术可以进入节水领域,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来源渠道,致使企业用水、节水的现状和意向,各项节水措施,资金投入等资料很难在创建工作中发挥作用,影响了创建工作的正常开展。
2 评级制度的引入
目前,在金融和环保等一些领域对企业和单位有分类评级,为资金、企业信用等方面做出评估,但在节约水资源方面却没有评价考核。因此,在现有的考核指标体系基础上实施评级将对企业信用、社会信誉,甚至对企业和员工的荣誉感、凝聚力将产生积极影响,并在加强与政府、金融、环保等部门横向联系的基础上为政策、资金、技术扶持提供参考。
目前,住建部对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有了相关定量考核及基础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有些地区也针对具体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创建标准,晋城市结合当地实际对创建工作的指标作了调整,基本覆盖了各个用水环节,符合节约用水要求。目前,主要以建城[1997]45号文件中的指标体系为主,在此指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引入评级制度。
根据各项指标进行专家评分,得出一个累计分值,根据不同分值对创建工作目标进一步分级,将其分为A,B,C,D四个等级。评级完成后,利用获得的评级结果进行考核,促进节水、创建工作的开展,并与以下措施相结合。
一是在行政管理方面加强横向联系,将创建纳入绩效考核、效能管理机构和文明办等目标管理体系,实现政府亮牌,以有效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及创建工作的重视,从而保障宣传、资金投入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联系,为银行和企业或单位的业务往来提供部分信息支持,同时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制约企业或单位的资金业务。如未能达到节水型企业或单位的标准,就会在金融业务等方面受到影响,达到标准的可获得金融部门的支持等。
三是对于评级不合格的企业或单位,可以降低其用水指标或取消已获得的节水称号,合格及优秀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
四是因特殊原因未评级的,需要书面说明情况,由节水主管部门审核备案。
五是通过创建工作,正确引入社会资本及技术进入节水领域。通过评级为其提供信息支持和引导,使其获得一定的信息和政策保障,促使节水工作得到有力推动,达到双赢。
六是按照住建部的要求,评级活动每年进行一次,已取得节水型企业或单位称号的,两年复查一次。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评级过程中,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计算,从政策执行和指标完成情况上去直接衡量。另一方面,要客观针对不同行业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修正,得出最科学的评级结果,从而为企业和单位实现节约型社会,充分利用水资源提供保障,同时也便于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督促企业或单位完善自身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