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技术措施综述
2012-08-15段海红
段海红
(阳泉市山南水库管理处,山西 阳泉 045000)
1 概况
山南水库位于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桃河一级支流泉寺河上,地处阳泉市桃河上游26km的寿阳县尹灵芝镇高崖村附近。河道长16km,纵坡1.53‰,流域面积89km2,多年平均降雨量505mm,多年平均径流量572万m3,设计供水量400万m3,是一座以城市供水为主,兼有防洪效益的小(一)型水库,是桃河上游唯一的一座蓄水工程,肩负着保护下游40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0.67万hm2土地不被淹没的防洪任务。
山南水库于1972年兴建,1974年建成并投入运行,总库容637万m3,原水库建筑物有大坝、溢洪道、放水洞三部分,按50年设计,100年校核,由于防洪标准低、工程质量差,建成后一直未能正常运行,成为山西省病险水库之一。为排除险情,充分发挥工程效益,1997—1999年对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改造,增设泄洪洞、加固坝体、改造溢洪道,使水库防洪标准提高到30年一遇,500年校核。但经过十几年的运行,放水洞淤积和坝体渗漏现象日益加重,致使防洪标准降低,很难发挥其防洪和供水效益。
2 工程实施情况
2.1 存在问题
一是观测设备老化严重。山南水库建库40年来,工程观测一直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特别是在水库大坝位移观测项目上,由于设备陈旧、精度降低、受环境影响,在数据采集上产生较大误差。测压管工程观测至今仍采用人工纤绳测量,既费时费工,又不能满足工程测量要求,无法准确反映大坝的真实情况,设备老化已成为制约工程监测和保障水库安全的瓶颈。
二是工程年久失修、病险多。水库原有的放水洞进口淤埋至淤积面下12m处,闸门无法启闭,失去泄洪能力。坝体质量差,虽在2003年对大坝进行了充填灌浆,但绕坝、坝基渗流比较严重,日渗流量高达1400m3。另外,溢洪道右岸山体不稳,有滑坡体,出口泄流不畅。
三是泄洪洞淤积严重。泄洪洞是1999年除险加固的新增工程,2004年水库淤积面高程达1027.4m,而泄洪洞进口底高程仅1020.0m,与库区淤积面相比落差大,每年汛前泄洪洞检修闸门提起后,淤积层向洞内逐步浸入,汛期结束洞内淤积严重,仅靠水库蓄水冲刷只能带走少量泥砂,来年开启泄洪洞检修闸门后,新的淤积层又会向洞内移动,造成新的淤积,使泄洪洞泄洪功能受到极大影响。目前,水库淤积量达130万m3,防洪标准达不到部颁标准。
2005年,水库委托晋中市水利设计院进行大坝安全鉴定,并经省水利厅专家组审定,最终认定山南水库大坝类别为三类坝,于2008年列入国家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改造规划。
2.2 建设内容
针对水库存在的问题,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水库再次实施除险加固工程,其内容包括:大坝左坝肩0-060—0+040段帷幕灌浆;输水洞0+000—0+115段裂缝实施水泥、化学钻孔灌浆处理;溢洪道出口土石方开挖、M7.5浆砌石截水槽砌筑、槽渠泄水闸安装等滑坡体积溢洪道改建工程;大坝下游坡面平整维修草皮种植、排水渠土方开挖、耐火砖砌筑排水渠、坝脚挡水墙加高、泄洪洞出口导流墙混凝土浇筑、大坝坝顶防浪墙维修、路面铺砖及围栏安装、大坝上游坡面补修等改造工程及观测基点工程、测压管工程、上坝公路工程、管理房维修工程等。
3 效益分析
山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后,经过帷幕灌浆工程的实施,使水库大坝左坝肩绕坝渗流得到有效遏制,渗漏明显减少,由施工前的1200m3/d降至完工后的400m3/d;溢洪道内安置溢洪渠闸门后,水库泄洪能力增加了45m3/s,溢洪道最大泄流量达到747m3/s;溢洪道出口山体开挖后,溢洪道泄流更加通畅,减弱了对大坝坝脚的冲刷,提高了大坝的安全稳定性;滑坡体改建工程的实施,在滑坡体上增设截水沟,减弱了降水对滑坡山体的渗透破坏和地表层的冲刷,降低了滑坡体对大坝产生的安全隐患;大坝改造工程的实施,使下游坝坡因降水造成的坡体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大坝稳定性;观测设施的改建完工,将大大改善长期以来由于设备落后、设施老化造成的观测误差较大、数据精度不高的现状,从而更加及时、准确、有效地为大坝安全运行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据最新监测资料分析显示:工程初期运行中,坝体沉降和水平位移量均未发生变化,左坝肩渗漏情况减弱,滑坡体整体稳定,新建溢洪道泄水闸调试运行正常,放水洞内未发现裂缝,洞体渗漏消除,能够正常运行,大坝整体运行情况良好。
4 结语
山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后,社会效益、工程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从社会效益来讲,水库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防洪能力达到30年一遇设计、300一遇校核的防洪标准,水库调蓄洪水能力进一步增强,为保护下游人口和耕地安全提供更加稳定的保障。从工程效益来讲,水库的蓄水能力得到恢复,供水效益明显提高。从环境效益来讲,库区的绿化和下游坝坡草皮的种植使得周边环境大大改善,有效防治了水库溢洪道右岸滑坡体和水库下游坝坡水土流失,区内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