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教育理念视角下的高校校边村更新改造

2012-08-15李嘉华

山西建筑 2012年8期
关键词:师生规划理念

刘 辉 李嘉华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 621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的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校周边随之伴随着土地的开发,有集体开发的或企业开发的城市用地,也有以村民个体建设的农村宅基地,不管哪种开发建设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新的教育理念的诞生,开放式、互动式的教育理念将会登上历史的舞台。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大学与周边区域的关系将发生微妙的变化,特别是一些高校旁边伴有很多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村子”,这样的村子问题更加严重,这种在高校周边为高校师生提供住、吃、消费,并与高校互相影响、互相并存的“村子”,我们称之为“校边村”。

1 “校边村”的现象及成因

1.1 “校边村”的现象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很多高等学府也纷纷扩建或成立,在它们的周边也伴随着出现以餐饮、娱乐、出租房屋为主的供学校师生使用的商业空间,这种商业空间缺乏有效的规划与管理,具有村落的空间特性。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校边村”现象。如位于西南科技大学周边的青羊村,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旁边的东八里村和杨家村,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旁边的边家村。

1.2 “校边村”成因

1.2.1 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大批的高校扩建,还有另寻土地来规划新区,甚至有些城市会在郊区购置大片土地来规划自己的大学城,由此老的“校边村”没有改造更新,新的“校边村”又随之产生。

1.2.2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大城市迅速扩张,小城市发展迅猛,更有很多新城市诞生,在城市迅速扩张的时候,城市内部的结构不能很快的新陈代谢,由于城市土地价格是非匀质的以圈层式递减,在没有有效科学的开发制度控制下导致城市开发也是斑斑点点,这样夹杂在中间的原有农村村庄失去原来的农村属性,从而承担了为城市各个功能区服务的功能,为他们提供廉价的租住、便宜的餐饮和适当的娱乐,随之就诞生了“城中村”。“校边村”作为“城中村”的一种特殊类型,是高校旁边的“城中村”,它服务的人群主要是高校的师生。例如:武汉市的“校边村”占整个城市“城中村”的18%,西安由于高校林立竟达到32%之多。

1.2.3 “高校经济”的促使

这里强调“高校经济”是高校影响辐射周边区域经济结构体系的经济模式。随着我国的高等院校人数的增加,他所需要的服务经济量是持续迅速增加的,那些为这种经济活动提供物质空间的载体,却没有及时有效地规划建设,只能把这种原本需要复杂的空间形式,强加给我们的“城中村”。随之这种特殊服务性质的“城中村”诞生了,那就是所谓的“校边村”。

1.2.4 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

由于“校边村”往往不是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城市的管理没能及时有效的进入,加之校边村由于利益的促使,很多小摊小贩,不顾城管部门的管制,依然我行我素,在这里没有一套成熟的管理体制来加以管理,所以导致很多脏乱差的现象。

2 “校边村”的特性分析

2.1 “校边村”的功能特性

通过调查分析国内典型的“校边村”,笔者得出“校边村”的功能特性有以下特点。

2.1.1 商业服务功能特性

据调查“校边村”的商业服务功能属性平均占到功能属性的近六成,所以可以说商业服务是“校边村”的主要功能属性,在商业属性结构中,有三大产业:

1)商品销售业。2)餐饮业。3)服务业。

2.1.2 居住生活功能属性

除了具有商业服务属性以外,为部分师生提供个体居住是“校边村”的又一大功能属性(其中不包括提供短暂居住的旅馆宾馆业,其应属于商业服务业),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必需条件,由于现有高校为学生提供集体宿舍,根据统计调查有4人、6人甚至8人的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学生们对个人空间的心理行为需求,因此“校边村”就承担了一部分居住的功能作为学校的居住补充。

2.1.3 其他功能属性

校边村除了提供居住和商业服务,有的成熟的校边村(也就是城市化改造程度较高的)也具备了企业服务属性,常表现为一些结合高校成立了一些小型的,以咨询设计、中介为主的公司企业。

2.2 “校边村”的空间模式特性

2.2.1 自发性

据调查研究,很多“校边村”的产生是在学校后勤社会化后,商业服务社会化,首先在大学周边产生很多灵活的商业据点,都是没有规划的,在市场条件下自发产生的“商业街”随着商业街区扩大在土地外圈和建筑上层产生居住的空间,这些形成都是自发的。

2.2.2 无序性

在发展扩大中,村民或者业主们,在原有建筑上增加层高,在有些公共空间加建建筑,从而建筑占用红线,各个地方不知不觉会生长出临时或者永久性的建筑,在空间上呈现出一种无序增长性。

2.2.3 肌理性

由于校边村在建设生长时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策划,加之村民的经济能力有限,房屋建筑质量差、层数低,随着商业量的增加,建筑空间不够,只能加层加建,导致建筑密度大,整个区域呈现一种街巷空间。从平面看它的空间属性具有肌理性。

3 “校边村”的问题及规划改造时的矛盾

3.1 “校边村”的问题

1)建设杂乱无章。2)基础设施落后。3)环境卫生差。4)人员结构复杂。5)社会治安较差。6)土地利用率低。7)生活方式不健康。

3.2 “校边村”改造时的矛盾

3.2.1 大规模“一刀切”的改造方式

目前我们在改造“校边村”时和普通的“城中村”没有什么区别,例如西北政法大学旁边的杨家村最近改造就是拆了开发房产,因为该村位于西安的中轴线上,同时也是在马上开通的地铁1号线上,周边地方地价急速上升,才加速了杨家村、八里村的改建,由于经济利益驱使,政府都引进开发商来开发最具经济效益的房地产。

3.2.2 缺乏公众参与

由于大规模改造涉及较多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时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及周围高校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公众参与对“校边村”改造来说应当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正因为大规模改造涉及太多的利益主体,许多利益难以协调,公众参与有时会导致项目实施的推迟或者停滞,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在村民的利益和开发商的利益之间,开发商顾及的当然是后者。显然,缺乏公众参与的“校边村”改造项目,不能吸取各方面的意见而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不但会使村民的利益受到损害,也往往不能满足新的使用者的需求。另外还由于不可能妥善处理改造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经济矛盾,因此,村民往往对改造产生抵触情绪。实际上是增加了改造的成本和难度,出现的严重纠纷大都长期难以得到解决,给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3.2.3 缺乏对师生需求和高校教育功能的考虑

在改造规划时,缺乏对这一区域特定功能和人群的心理行为调查与研究,没有考虑这个区域应该不仅仅是提供商业的需求,更应该把眼光放远,来考虑城市总体的功能发展和师生们的其他需求。

4 现代教育理念视角下的“校边村”改造更新策略建构

4.1 改造更新的基本原则

1)提供满足学生需要的完整功能的原则。在“校边村”规划改造中,应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应该弄清师生的心理行为需求,要尽量完善功能。应设计所有需求的饱和空间容量,可以适当牺牲容积率,应为学生提供一个除了吃住以外的完整服务功能。

2)重在塑造消灭安全隐患的规划结构的原则。合理分析基地现状,理清该区域的道路系统结构和用地布局模式。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相关规划编制该区的《城市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规范建设模式。消灭由规划设计带来的安全隐患。

3)实施方便合理的技术经济条件的原则。研究“校边村”经济模式,合理寻找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合理可行的公共政策来引导改造之。在空间规划改造上要合理可行,要因地制宜。利用少的投资改善好的区域空间。

4)规划设计整体观与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改造“校边村”时,要把其与学校统筹整体来考虑,不同的“校边村”周边高校数量不同、规模档次也不近相同。在研究其更新改造时,一定要分析相关的商业服务、居住配套的容量及应不应该和学校共用一些基础设施;为学校的科研拓展提供空间场所;应不应该利用该校边村来嫁接联系不同高校的教育科研拓展等等,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土地属性存在时应该由政府出面把这一区域设定为基础设施用地来加以收购或者理顺。后期政府可以通过引进高新产业等等来经营。

4.2 现代教育理念视角下改造更新的新理念

在改造“校边村”时除了应该满足一些规划改造原则外,也应该注意运用新的理念来补充规划改造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下面就是笔者在现代教育理念的视角下提出的几点规划改造的新理念:

1)创业创新的基地。“校边村”是校园与城市或者农村空间的一个过渡的空间,它应该受到高校对于它的影响,同时它也深深的影响着高校。校边村可以说是校园空间的一个拓展,它承担的往往是师生们的生活方面,是有力的后勤力量,现代的教育理念要求互动性、全民性、多元性、开放性、社会性等等,都在强调校园和社会的融合,但在我们国家目前只是个实验,很多大学还不能像国外大学一样“打开围墙迎接社会”,这样“校边村”便起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我们大可在校园的边缘地区或者校边村改造规划中规划设计一定的创业创意基地,供在校的或刚刚毕业的学生或者老师来创业,还可以大胆引进企业和一些高新企业入驻,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实现双赢。所以“校边村”在功能改造中应该增加产业孵化的功能,创业创新的功能。

2)多元交流补充场所。现代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互动式和交流式,所以在校园内可能没有提供学生交流的空间,但在学校以外却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其实在调查中就有很多同学是在“校边村”吃饭、娱乐时认识的,他们通过这样一个多元的交流场所相识相认。所以我们在改造更新“校边村”时,应该考虑它的交流补充功能,这种功能可能不仅仅为学生师生直接交流,更是学校的师生和外面企业、外面的各种形式的交流源在交流,他们可以很快的适应这个社会,也可以使全民教育化的想法通过校边村的改造更新实现。

3)公民意识培养元。首先“校边村”本来就是一个半社会的状态空间,如果规划改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校外环境,将为培养学生公民素质提供一个很好的途径,使他们很早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空间内尽可能的设置一些有社会公益性的机构,可以带领同学们树立社会责任感,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因为年轻人是这个社会的将来。其次就是这个区域空间内应该承担城市市民素质培养,应该考虑一些有文化内涵的创意机构或者公共的图书馆,可以利用学校的优势来影响整个城市。

4)文化、美学的外延空间。“校边村”受到校园的影响很大,它应该是校园在文化、建筑空间上的外延,首先它应该在建筑形式上和学校保持某种统一,虽然建筑功能有很大的区别,但它应该是学校学生审美的一种外延空间,其次它应该是城市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郊区农村的一部分,它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一些建筑的处理上应该结合地域的建筑设计。

5 结语

“校边村”的理想模式就是和城市和校园融为一体,而且具备很多功能,是学生、老师、创业青年、社会民众交流共融的一个综合体,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校边村”如何改造更新,在改造更新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校边村”规划改造的四大原则,同时根据现代教育理念探索出四条更新的理念。同时希望以后会有更好的、更有利于实现我们现代教育理念的“校边村”改造更新理念诞生。

[1]何镜堂,蒋刑辉.论大学校园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发展[J].建筑创作,2004(11):12-14.

[2]黄世孟.台湾大学校园规划之经验与策略[J].城市规划,2002(5):1-4.

[3]章 雷.“傍校村”现象的特征分析及其改造模式初探[J].山西建筑,2004,30(18):21-23.

[4]裴来虎.武汉高校周边商业空间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5]何镜堂,汤朝晖.现代教育理念的探索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4(1):104-107.

[6]龚剑峰.南昌市高校周边商业场所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5.

猜你喜欢

师生规划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麻辣师生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