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回归自然是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趋势
2012-08-15汪伟国
汪伟国
(杭州易大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0)
近年来,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构思,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建设高校的新一轮热潮。在做本项目之前,我们也完成了不少校园景观设计的项目,同时也看到了不少的校园景观方案和建成项目。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总结:校园景观设计终极目标是什么,校园空间环境的本质意义是什么,现代化校园的环境应该追求什么。
这些思考,让我们透过当今纷繁多彩的设计手法和风格等表面现象去发掘大学的本质,让我们逐渐控制在设计中的自我表现欲望,沉下心来去做契合现代化校园空间人文脉络的东西。
1 校园景观设计的根本目标
校园是师生生活的室外环境,它应是自然而又积极的生活环境。校园环境应以人为本,寓教于乐的。它应营造一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具有当地文脉和环境特点的景观环境。但校园景观本身并不是目标,而是由于人的参与使用而形成的一种充满情感的工具和真实而富有活力的生活。
因此,回归自然,营造一个能满足师生心理及生理上的要求,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让其能拥有充实真实生活的校园环境,是本次设计的根本目标。
2 校园空间环境的本质意义
交往是校园真正的本质意义。交往可以让人发现别人,找到自我,促进人格塑造与团队精神,塑造真正的校园人文精神。在纷繁多变虚幻的信息网络时代,在普遍人文缺失,尺度迷失的大学新校园,尤其是工科院校,我们必须在景观设计范畴内提供更有活力,更加健康,情感丰富的以供师生交往的校园景观场所,创造真实的校园生活和心灵的家园。我们觉得这应该是当前校园景观的本质意义所在,也是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必然趋势。
3 如何接近我们追求的“交往”特征景观
如何接近我们追求的“交往”特征景观,回归自然是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生态观
21世纪是崇尚自然、崇尚回归的世纪,随着生活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步伐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和生存空间的恶化,大量环境问题接踵而至,人居环境日益恶化,渴望回归自然。城市环境建设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关注的对象。校园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组成的一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生态型校园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设计发展方向。
在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及沙洲职工学院新校区景观设计中,我们非常注重生态观的体现,贯彻以绿为主,生态建园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
1)营造层次丰富的景观绿化空间,组织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情景交融环境。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使整个校园绿地系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
2)以低碳园林意识为指导,使景观环境符合人们的行为特征,尊重人的本能行为和自然生境,以高起点高要求营造一个现代化的生态自然校园环境,真正做到回归自然。
3.2 尺度观
低容积率低密度造成了当今很多大学新校区的尺度迷失,忽视了人们交往的基本需求,过度追求大尺度和大空间已成为一些校园景观设计的通病。氛围冷漠,找不回老校园的情感文脉。当然文脉的形成不会一蹴而就,但在当前超常规校园建设的情况下,通过景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通过设计去营造令人振奋的空间尺度,满足交往需求。
在校园中应有各种类型各种尺度的交流空间,在这些自然空间的设计中,既要有能满足师生举办大型集会、活动的中心广场,也要设计可供3人~4人的小团体聚会的小型空间,同时还要考虑供1人~2人使用的比较私密的个人空间。只有以人为本,回归自然,才能营造出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尺度适宜的自然空间。
在本次设计中,对中央水景带的设计就注重对尺度的把握,努力营造一种适于交流的尺度,以达到水体两岸间的人们交往交流需要,使校园空间更亲切,避免产生被水隔成两块的感觉。从人们视线距离产生交流的通行理论及已实践的校园水景为依据,水体面宽控制在17 m~27 m之间,比原建筑总图略有缩小。通过对水岸尺度的控制,使得亲水活动空间丰富,类型多样,动静结合。并注重节奏,空间对比、过渡,避免产生繁琐的水岸线景观。
3.3 地域性
什么是地域性设计,实际上所谓地域性设计,就是基于地域特色的设计。从古至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设计,包括建筑,工业,艺术,甚至还有文学,这一切的艺术设计形式无不蕴含了地域特色在里面。
景观的“地域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维度内,某一地区的景观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等因素相关联而显现出的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征。例如沈阳建筑大学,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就大量运用水稻和乡土植物,这样不但建设成本低,管理粗放,而且容易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校园田园景观环境。同样在我们杭州地区,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整个校园极具地方特色,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在传统地域特色流失、个性化景观越来越少、城市特点趋同的今天,充分表现地域特色就成为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回归自然,是营造地域特色景观的根本之道。
在本设计中,我们因地制宜,以江南水文化为背景,强调亲水性,以突出项目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1)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征作为景观设计素材的来源。在对中央水景带的设计中,其作为校园内部(不计一干河)仅有的能较好体现自然属性的景观带,是校园建筑、轴线、广场的绝佳缓冲与融合剂。因此水体设计必须强调水、绿交融,给校园注入宁静而温情的气氛。设计中以江南水乡为原型,景观风貌力求渗透水乡神韵。设计多采用河埠头、水廊、竹林、亲水台阶等富含江南水乡特色的元素。2)结合项目基地内原有的中央水景带,通过水街水巷式的公共空间,营造出如诗如画般的江南水乡校园景观环境。注重水与桥的和谐关系,水岸景观设计力求与桥响应,形成两者互为景观的效果。3)通过营造层次丰富的环境空间,吸收江南园林的精华,突出地域文化,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
3.4 传统庭院的借鉴和创新
以古为镜才能创造更好未来。张家港背倚江南,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它回归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是世界园林的瑰宝。
在本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让传统庭院气息融入当代,找到当代的生活脉动。着重体现空间丰富的多样性,与自然的亲和性,人情味,序列空间,这些传统庭院的精华完全可以借鉴运用到本次校园建筑院落式布局中去。
3.5 多方向的交往
以人与人的交往为中心,同时注重人与自然,人与历史文化的交流。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更加自然的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景观。
4 “书院”精神的回归与融合,也在昭示教学环境将回归自然
胡适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书院是中国一千年来逐渐演化出来的一种高等教育制度”。它和学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注重自修,后者注重讲授;前者提倡自动地研究,后者奉行“被动地注射”。书院精神提倡自主办学,自由讲学的学术体制;“为学”与“为人”相统一的办学宗旨和强调自学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校区作为张家港的文化教育中心,将会对城市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书院的包容、开放也契合城市的精神。重读“书院”文化的精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而景观设计也可以在一定程序上通过庭院的设计,交往空间的组织来体现这种宁静治学的氛围和文化脉络的传承。
5 结语
校园景观设计是校园建设极其重要的一环,校园景观设计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涵上都应满足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体现当代校园景观文化的特点。可持续发展是全球主题,在校园的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运用动态发展的原理,以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要“以人为本、回归自然”作为根本出发点,真正体现“人与自然共存”的思想。
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校园景观设计的潮流。回归自然,延续文脉,营造一个似曾相识的校园景观环境。
[1]刘功毅.大学校园规划优化设计的探讨[J].基建优化,2005(4):72-73.
[2]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华.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2004(2):57-58.
[3]霍 光,霍维国.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新趋势[J].华中建筑,1999(4):31-32.
[4]《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M].长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5]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J].建筑学报,2005(6):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