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度关注入境林火 积极探寻扑救对策

2012-08-15韩亚民

森林防火 2012年4期
关键词:隔离带林火边境地区

韩亚民

(武警黑龙江省森林总队,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9)

我国是个边境线长且森林草原火灾多发的国家,分别与俄罗斯、蒙古、朝鲜、哈萨克斯坦、印度、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陆路接壤,有22897 km边境线,其中森林接壤地段6610 km,约占边境线总长的30%。特别是我国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黑龙江省边境分别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是我国东北地区受境外林火袭扰最为严重的两个区域。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俄罗斯、蒙古国每年都有10至20起火灾直接威胁到我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边境,每年有1至2起火灾烧入我国境内。这些入境林火不仅耗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正确应对和处置边境地区林火,确保林区资源和生态安全,确保我国边境乃至国家安全稳定,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1 入境林火的危害

边境地区的森林防火不同于内地,它涉及对外关系和边境地区稳定,一旦发生边境森林火灾,就会直接威胁国防、生态、经济安全。

1.1 威胁国防安全

特殊年份、特殊时期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尤其是发生入境火或有意人为在边境纵火,都会直接威胁国防安全。特别是,如果西方敌对势力在背后插手,一边在边境外大范围故意纵火,另一边在国内与“民运”分子、民族分裂势力内勾外联、内外呼应,引发民族纠纷、制造暴骚乱事件,将严重破坏我国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极大牵扯党和政府的精力,甚至损害国家利益,影响党的执政形象及地位,危及国家稳定。

1.2 威胁生态安全

由于我国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和黑龙江省边境山高林密、草原广阔、人烟稀少,而入境火有的是事先无征兆,有的即使是发现了,也是望火兴叹,在火灾未过境前采取不了任何有效控制措施。因此,入境火造成的损害要远远高于境内火。位于我国边境线上的大、小兴安岭,是东北地区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又是东北平原农业和呼伦贝尔大草原牧业生产基地的天然屏障,对于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一旦出现大范围入境火,将严重影响我国东北天然生态战略屏障安全。

1.3 威胁经济安全

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和黑龙江省森林总蓄积量和木材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国家最重要的国有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如发生大的入境火,将使大量边境原始森林毁于一旦,其后续的扑救工作所造成的间接损失,更远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边境无小事”,不能把扑救边境火看单了,看窄了,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决策。如果处理不好、处置不当,就可能牵动全局,造成重大社会危机,威胁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

2 入境林火的特点

2.1 时段集中,同纬度地区火灾齐发

中蒙边境火灾多发生在5月和10月份。据统计,1960年以来,仅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边境地区就发生108起蒙古国入境火,其中集中发生在5月和10月的入境火占60%,发生时段非常集中。同时,俄罗斯南部边境地区和我国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林区、黑龙江省北部林区地处同一纬度带,地形、植被、气候等自然条件十分相似,每年春季防火戒严期,同纬度境内、境外地区森林火灾同时发生的几率极大,扑救不得力,极易造成境内、外森林大火连片燃烧。

2.2 边境线长,呈现全方位立体燃烧

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和俄罗斯国境线长4221km,战略防御重点北起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北部、南至大兴安岭林区东南部,西至锡林郭勒盟境内东乌珠穆沁旗草原,长约2200 km。边境一线植被茂盛,既有林海葱葱的原始森林,又有一望无垠的丘陵草原,使入境火灾类型呈现出草原火灾、森林火灾,地表火、树冠火立体燃烧态势。漫长的国境线,更使入境火常常形成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火线,立体向我边境袭扰。特别是锡林郭勒盟中蒙边境草原一线,国境线长1090 km,具有连续、开放、无有效阻火屏障的特点,一旦发生火灾,会迅速形成几百公里的火线急速向我方一线平推。

2.3 南北受扰,扑救力量呈现分散性

森林草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原始林区、中部林区,南部呼伦贝尔红花尔基樟子松母树林基地和边境草原,由北向南依次过渡,相互紧密衔接,一个地段发生火灾,如不能及时有效控制火势,必将殃及其他地区。这就要求扑救入境火灾,必须南北多点同时设防,这就造成了扑救力量的分散,给边境扑火工作带来了压力。

2.4 火势猛烈,火灾后果呈毁灭性

入境火灾形成初期均在境外,火势弱、火强度小,是火灾扑救的最佳时期。但是由于受扑救制约条件多,难以协调跨界扑火、空中灭火等因素影响,只能坐等大火入境后再扑救,往往错失火灾的最佳扑救时期。如果中蒙、中俄边境周边遇到极端气候年份,来自几个方面的入境火极有可能同时多点烧至我国东北部林区,这些已经蓄积巨大能量的入境火,将会对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形成毁灭性的灾难,我国将彻底丧失天然的战略屏障。

3 入境林火防救现状

实事求是地讲,我国东北边境地区多属偏远、经济欠发达和老少边穷地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入境火防控能力薄弱。

3.1 防火灭火手段单一

边境地区防火灭火工作不同于内地。它涉及对外关系和边境地区稳定,扑救制约条件多,难以协调跨界扑火、空中灭火和投入大型机械灭火,林火入境后均已错过最佳扑救时机。因此,扑救入境火一般采取“以守待扑”的方式,在边境沿线部署大量人力和水泵、水车、消防车,利用简单轻便的灭火机具,依托边境机耕防火隔离带,等待大火烧入边境后,实施阻火或点烧。但在大风作用下,仍然不能确保有效阻截,大火烧入我国境线内的现象时有发生。

3.2 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有些地区开设机耕隔离带,仍在沿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简单机械加大量人力的落后方式,机耕隔离带开设质量差、效率低,阻火效果差。全区森林总面积2366万hm2,建设的防火瞭望塔仅有860座,无法有效监测全区林火状况。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现有4条国防和防火公路,公路总长度为400余公里,公路密度仅为0.42m/hm2,林区道路狭窄,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给扑火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3.3 全局联动防火观念弱

目前,各级对扑救入境火工作只是在理论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初步探讨和尝试,虽然积极协调,力争主动过境扑救,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扑救大面积的入境火还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处置方法。特别是受行政区划影响,各级对入境火的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到位,对边境防火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资金和人员都比较少,没有真正建立起高效、顺畅的联防联动机制。

4 入境林火扑救对策

扑救入境火不同于扑救境内火,它不是能否打早打小打了的问题,而是不能发生或坚决阻隔住的问题;它不是单纯的保护生态的问题,而是确保国防安全和政权稳定的问题;它不是确保24小时扑灭率的问题,而是灭火行动政治仗的问题。

4.1 建立完备的国家应急机制

(1)将扑救入境林火纳入国家防御重大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建立完备的应急救援机制。成立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多个部委组成的入境林火扑救与防控的组织机构,负责入境火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2)由坐着等火变为主动联防。在目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边境森林火灾扑救的制约条件很多,如果没有火灾发生国的邀请,我们只能在边境坐着等火,什么时候烧入境什么时候才能扑。因此,我们要由坐着等火变为主动联防,积极建立起双边联防联络会晤制度,定期召开联防会议,协商边境森林防火联防工作,培养和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双边关系。

(3)将解放军、武警内卫部队和预备役部队有机纳入扑救体系,积极开展协同演练,理顺各层次、各要素、各参战群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边防部队巡逻艇和草原马匹的作用,力争形成专业队更精、半专业队不弱、军警民联防联扑的生动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作战威力。

(4)加强专业扑火队伍建设。我国防扑火力量主要由林业专业扑火队、半专业扑火队和武警森林部队组成。其中,武警森林部队作为一支军事化武装扑火力量,已成为我国防火灭火战线上一支重要力量,并在实战中得到检验。要警地携手不断加强森林部队建设,不断提升部队软实力和硬实力,把森林部队锻造成为防火灭火的精锐之师,成为国家防火灭火的“拳头”力量,在扑救入境火中发挥应有的战略作用。

(5)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家间防火力量交流和联合演习,必要时,可通过外交途径,派出力量越境灭火,切实督促邻国共同承担应负责任。

4.2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边境防火工作,必须切实加强边疆地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和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倾斜,大幅提高火情监测、信息共享和指挥控制水平,彻底改变边境地区防火工作“一穷二白”的现状。

(1)加强信息化建设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着眼现代条件下扑救入境火实际需要,构建有线、无线、短波、超短波和卫星通信网络,建设既可用于防火瞭望,又能用于通信组网的多功能综合塔站,力争形成区域网络全覆盖,军、警、民全畅通的火场“通信网络”。

(2)加强林火网络监测机制。构建空中观察、巡护瞭望、气象预报、卫星遥感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警地预警网络,做到太空有卫星监测、低空有飞机航护、地面有瞭望塔观测和护林队伍看护,形成立体交叉的监测防控网络。

(3)加强林区道路基础建设。增加重点林区、特别是边境地区公路网密度,实现平战结合,利于国防的目的。

(4)加强边境一线固定储水池、水井建设。形成“棋盘布局、网络分布”的供水点,以便充分发挥消防车、水泵以水灭火攻坚作用。

(5)加大隔离带建设力度。2009年,在《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边境地区森林防火隔离带工程被纳入林火阻隔系统建设体系,作为建设重点之一。目前,通过机耕翻土、割打杂草、化学除草及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等多种形式,我国已累计营造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3210 km,在阻止境外森林火灾入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3 大力加强理论研究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研究如何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建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新的起点和更高层次上推进理论创新发展,既是职能所需、使命所系,也是推动边境防火建设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扑救入境火理论研究,就是要为各级防火工作者提供管用的理论支撑。从实践看,要力争在防火隔离带的开设手段、方法和途径上有创新,在扑救入境火战法手段和装备使用上有创新,在兵力投送、后勤供给、通信保障的方式和途径上有创新。要注重发挥专家的作用,适时组织跨界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形成新的扑救入境火作战理论体系,用以牵引和指导作战行动。

4.4 大力加强装备体系建设

随着直升机、特种履带车、灭火专用水泵、化学灭火等先进装备和手段在灭火实战中的大量应用,各地林业扑火队伍已发展成为“立体灭火、装备优良、手段多样、战法先进”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森林灭火专业队伍,但实事求是讲,各地现代化建设整体发展还不平衡,仍处于摩托化质量不高、机械化尚未成型、信息化刚刚起步的阶段。

(1)整合现有装备,配齐急需装备,研发先进装备,推动装备建设实用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

(2)下大力建设符合林情、适合火情、体现队情,具有边境扑火特色的装备体系,力争在主战装备的研发上实现突破,拥有攻坚克险的“撒手锏”。

(3)紧密结合入境火火势大、蔓延快的特点,积极推进大型装备的运用,如直升机吊桶灭火、固定翼飞机化学灭火和森林消防车、特种履带车载水灭火、大型机械开设隔离带阻火,提高和丰富灭火效率和手段,达到人与装备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隔离带林火边境地区
分析森林防火隔离带的重要性及其建设方法
无锡惠山区坚持“六抓六强” 构建林火防治铜墙铁壁
边境地区语言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及对策探讨——以云南为例
林火监测系统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与发展
半边天
严阵以待
浅谈防火隔离带的设置
森林防火隔离带的设置
新墨西哥州的边境地区 探险蒙蒂塞洛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