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火灾发生风险性评估研究

2012-08-15张运生

森林防火 2012年4期
关键词:林火火源火灾

张运生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我国关于火灾风险评估的研究相对一些发达国家起步较晚,随着近些年来与国外的相关研究机构的交流,也已经开展了火灾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的研究对象多为建筑火灾,而对于森林火灾风险评估鲜有提及。

1 森林火灾风险评估的地位和作用

风险评估是火灾科学和消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火灾科学和消防工程科学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1]。对森林火灾的科学认识实际上就是对森林火灾的确定性和随机性这两种复杂性的深入认识。确定性规律开展研究的时间比较长,也得出了很多成果,但对森林火灾的随机性,我们认识还不够。由于森林火灾过程的复杂性,作为灾害事件的偶发性,以及现有信息资料和理论知识的不完备性,使得森林火灾风险评估体系不能期望建立在对灾害自身确定性规律的完备认识的基础上,风险评估本身既涉及确定性又涉及不确定性,而其不确定性既包含随机不确定性又包括模糊不确定性。森林火灾风险评估就是与火灾的随机性相关的一个研究方向,对于完善森林火灾的双重性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森林火灾风险性评估对森林防火规划和风险区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森林火灾发生风险评估程序

森林火灾发生风险性评估即是对可能发生的森林火灾进行合理的区分讨论,根据这些因子之间的地位及相互作用关系,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最终通过对森林火灾进行可能性及危害度预警研究而完成森林火灾风险性评估。

2.1 森林火灾发生因子分析

我国森林火灾的发生大多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包括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林区区域位置不同,森林火灾火源也呈不同的特点,但同一区域森林火灾火源相对稳定,但随时间推进和森林火灾预防措施的加强,也有一定的变化,一般根据历史火灾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而得。

2.2 森林火灾发生频率

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在一年的不同时期呈不同的变化,如清明节左右的高发期、农作物收割后的烧灰积肥、节假日旅游者吸烟等,这也需要多年的森林火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3 可接受森林火灾风险

森林火灾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因此客观系统总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人们对这种危险状况势必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森林火灾风险评估中,通常采用可接受森林火灾风险,把森林火灾处理为一种限制因素。利用这一概念,并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事先把某种程度的森林火灾风险规定为可接收的。

3 森林火灾发生风险因子分析

3.1 森林可燃物

森林可燃物本身的理化性质、结构、含水率和载量直接影响着火灾能否发生以及燃烧后蔓延速度,可燃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也影响着火灾的发生和发展[2]。森林可燃物按照易燃程度划分易燃可燃物、燃烧缓慢可燃物和难燃可燃物。易燃可燃物指易干燥、易燃,且燃烧 速度快的可燃物;燃烧缓慢可燃物指颗粒较大的重型可燃物,如枯立木、树根等;难燃可燃物指正在生长的、体内含有大量水分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一般不易燃烧,但遇到强火时也能脱水干燥而燃烧。

3.2 气候气象条件

3.2.1 气候条件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7年6月发布报告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地发生森林火灾的次数增加、规模扩大,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科学家们警告说,未来的野火能剧烈地改变大地,将植被从一种类型变为另一种类型,这反过来又使野生动植物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3.2.2 林火气象因子

林火气象因子是形成林火气象规律的关键要素[3],其主要因子包括气温、空气湿度、降水和风。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林火的发生,气温升高能加速可燃物水分的蒸发,使可燃物达到燃点的所需热量大大减少。空气湿度是用来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或表征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其中相对湿度是其重要指标,相对湿度越小,表示空气越干燥,森林火险就越高。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主要决定于气温,气温越高,相对湿度就减少;气温下降,相对湿度就增大。降水直接影响可燃物含水量,一般情况下,连续干旱天数越长,林内可燃物越干燥,发生林火的可能性就越大。风是影响林火蔓延和发展的重要因子,风不仅能加速可燃物水分蒸发、补充火场的氧气,同时增加火头前方的热量,使林火蔓延的更快,在连旱高温的天气条件下,风是决定发生森林大火的最重要因子。在众多特大森林火灾中,都伴有大风天气。

3.3 地形

影响林火的地形因子主要包括坡向、坡度和坡位。不同坡向受太阳的辐射不一,造成相同条件下可燃物含水率的不同,进而影响可燃物的易燃程度,据美国唐纳德·波瑞统计,不同坡向火情的发生以南坡最多,其次是西坡、东坡,北坡最少。不同坡度对降水的截留不同,进而影响可燃物的干燥程度,坡度越大,可燃物含水率越高,不易着火。一般情况下,坡底的着火日夜变化较大,日间强烈,夜间较弱,坡底的植被一旦燃烧,其火强度很大,不易控制。坡顶的林火日夜变化较少,其火强度较低,较易控制。

3.4 人为活动

据统计,在中国森林火灾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4]。人为火源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三大类:生产性火源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用火不慎造成的跑火、泄漏火。这类火源主要包括烧垦、烧荒、烧田埂、炼山造林、林内计划烧除等;非生产性火源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用火不慎而导致森林火灾的火源。如乱丢烟头、上坟烧纸、燃放鞭炮、小孩玩火、呆傻人弄火等;其他火源指故意纵火和国境地区的外来火。

3.5 预防措施

我国森林防火的工作方针为“预防为主,积极消灭”,可见森林火灾预防的重要性,有效的森林火灾预防措施可以大量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如严格执行入山管理和控制野外用火、广泛开展有效的森林防火知识宣传、建立生物防火林带、定期进行林下可燃物清理和科学开展计划烧除等。

4 森林火灾发生风险管理措施

森林火灾预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防止森林火灾需要从加强火源管理、森林可燃物管理、林火行政管理、林火预测预报、改善火环境等方面着手,采用多种防火手段,通过综合防止才有效果。

4.1 加强火源管理

控制人为火源是森林防火十分重要的工作。要大力加强森林防火的宣传教育,增强林区居民防火意识,做到5级以上的风不用火,加强火源管理,加强法制观念教育,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特别在重点保护林区,风景旅游区,革命圣地等地除了设立严禁吸烟防火标志,旅游季节在进山处还要向游人发放防火传单,中小学生要增设防火课程或由防火部门派出人员定期到各中小学作防火专题报告。另外,火源的管理要有针对性,这就需要对历史火灾资料进行分析,绘制火源分布图和林火发生图,从而掌握火源范围和林火发生的地理分布,以此为依据采取相应措施,有效管理和控制林火发生。

4.2 加强可燃物管理

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火灾的物质基础,是林火管理的基本依据。可通过疏伐、林分改造、抚育采伐、计划烧除、营造绿色防火林带等措施来对可燃物进行有效管理,应以营林技术为主要手段,提高林分对林火的抗性、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是进行可燃物调控的最终目标。营林抚育技术可以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健康性及稳定性。计划烧除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并严格遵守用火标准。营造绿色防火林带应该综合考虑林分所处区域上的地形、主风向、原有的防火道路、河流等,只有在大范围区域上整体把握、扩大可燃物的调控区域面积,才能真正实现森林火灾的长期预防、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4.3 加强森林火灾发生预报

目前我国采用的火险等级预报仅仅是火险天气预报,即根据气象要素能否达到某个火险等级而发布的,它不包括火源状况。火灾发生预报是在综合考虑天气变化,可燃物干湿程度和森林可燃物类型特点以及火源出现的频率来预报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它包括雷击火的可能性,人为发生的可能性。目前气象部门的火险等级预报采用的气象因子很多都不是来自林区,因此需加强林区气象站的建设,从而提高林区森林火灾发生预报的准确性。

[1]范维澄,孙金华,陆守香,等.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汤宛地,朱同武.森林火灾的风险性评估初探[J].森林防火,2010(2):9-11.

[3]王 娟,赵江平,张俊,等.我国森林火灾预测及风险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41-45.

[4]陈 凯.浅析森林火灾的风险管理—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1(6):39-41.

猜你喜欢

林火火源火灾
无锡惠山区坚持“六抓六强” 构建林火防治铜墙铁壁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林火监测系统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与发展
半边天
吉林省主要森林火灾火源的时间变化特征
遇火灾怎么办?
掌握火灾逃生知识
山东省森林火火源的时空分布
直线运动下移动火源扩散火焰的分形结构特征
离奇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