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启发式教学法在《读书报告》课中的运用*

2012-08-15翾,梁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个性化报告

谢 翾,梁 娟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642)

《读书报告》课是很多高校哲学系本科生必修课程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其学术思维意识,锻炼其学术能力。在教学安排上,我们一般给出几本经典意义突出,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且适合本科生的哲学各分支学科的代表著作,然后让学生在细读与深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思所想所体会给出读书报告。在这样一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性强、包容性广的课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无疑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这样的训练不仅对大学阶段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几个学期的实践表明,在《读书报告》课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一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和阅读能力,二是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改进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启发式教学法在《读书报告》课中的运用。

1 在前提上,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读书报告》课的重要性

在启发式教学法中,学生是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因素,这就要求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而形成主人翁态度的重要前提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读书报告》课的重要性,只有对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自觉深刻的认识,学生才会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门课的学习当中。

首先,要认识到大学学习阅读的必要性。大学的学习方式跟以前的学习方式是很不一样的,大学的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时间比例约为三分之一,在这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课堂讲解。剩下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属于大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利用第二课堂图书馆等进行比较独立的学习活动来完成的,而这样的学习活动又主要是以阅读的方式来完成的。另外,在每一门课的讲解中,教师一般都会开出一系列有代表性的阅读书目,这些也是需要学生去深入阅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是非常之快的,这种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决定了方法对于人类的意义,因此,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应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作为人文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讲,这一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

其次,要认识到经典著作阅读的必要性。经典著作是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路标,往往体现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因而经典著作的阅读,能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视野,能提升我们观察问题的敏锐度,能锻炼我们的心智,启迪我们的智慧。学生通过这些经典著作的阅读,并转为其自身生命的一部分,必定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2 在教学本体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采取的往往是“由上而下”的范式,片面强调其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把灌输作为哲学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教育者不顾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采用灌输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把哲学视为类似于科学知识那样而强行加到受教育者的身上,把受教育者置于一种被动的地位”[1]66。这种简单粗暴的灌入式、注入式做法由于没有把教学建立在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实际基础之上,因而这种做法往往造成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被动学什么的局面。由于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没有被真正唤醒,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真实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学生的真实想法无法得以有效传递,因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认识论上的断裂,并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众所周知,对《读书报告》课这样的开放式课程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如果还像传统那样以教师为教学实践的主体,必定会丧失《读书报告》课的意义。阅读本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同样一本著作,大家观察思考的角度就有可能不一样,甚至对于其中阐述的同一个问题,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种理解,只要忠实于著者本身并能自圆其说,这些不同都是我们应该允许的,甚至应该积极提倡的。我们不应以教师统一的分析来代替大家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教育本体的观念。柏拉图讲过,“一个自由人是不应该被迫地进行任何学习的……被迫进行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2]306,“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因为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2]277。因此,只有在学生自己阅读、思考的基础上,他们才能对经典著作有真正的了解,才能在经典著作的阅读与理解中把自身对生命的体验融合进去,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自己有收获有价值的读书报告。如不能做到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著作的了解出现一般化、平面化甚至僵化的理解。当然,对于学生读书报告中所碰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应给予适时的启发,以便在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之下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3 在内容上,注重对话交流

前面讲到《读书报告》课是以个性化阅读为前提的,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自觉性、个体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任由学生自己看书,写读书报告,否则就会使得这门课陷入混乱的无序状态。对于《读书报告》课来讲,它更关心和强调的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要就所读著作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对话与交流,形成思想之间的深层次的交流与碰撞,从而在这种思想的锻炼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力、理解力、敏锐感。因而,在这门课中,我们更强调对话与交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所读书目应该在课程开始前半个学期就通知到每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去仔细地阅读原著本身,才有可能为对话提供前提,而不是到了上课的学期才临时抱佛脚,这样由于时间仓促,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就会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随便摘抄一下别人的观点来充当自己的成果,或是凭自己临时的阅读在那泛泛而谈,这是《读书报告》课的大忌,这点做不好,就如房子的地基没打好,后面所开展的思想交流与讨论就会无法在真正意义上进行。

二是在个性化阅读的同时,要避免随意性,避免在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上浪费时间,要保证大家报告的内容围绕著作中典型意义的问题进行讨论。有的教师打着个性化阅读的旗号,学习内容任由学生自己天马行空,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喜欢哪个问题就解读哪个问题,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成为典型的“自流式”与“放养式”教学。这些做法,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实质上会导致学生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会使得教学流于形式与过场,甚至陷入无序状态。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关注著作中的典型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再多角度多方向去挖掘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样才能确保大家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就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展开对话与交流。

三是在具体操作上,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某一个问题共同关注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小组,先在课堂外进行讨论、总结,然后再在课堂上由其中一位代表作报告,然后再在全班范围内就他们报告的内容进行集中讨论。这样一是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可以通过整合资源来优化时间的使用率,二是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我们形成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反复思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走向更深的层次。三是教师最后还要从总体上对学生给出的读书报告进行集中的评价,并在评价中使得学生对于经典著作中的一些典型问题的理解得以升华,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才算完成。也只有当教师的引导与总结功能发挥的时候,教学才能以有序、深入的方式进行。

[1]夏宏.苏格拉底哲学教育观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9,(3).

[2]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个性化报告
走进经典著作的深处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报告
报告
报告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