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以《论语》为例

2012-08-15黎千驹

关键词:子路论语君子

黎千驹

(湖北师范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湖北黄石 435002)

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
——以《论语》为例

黎千驹

(湖北师范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湖北黄石 435002)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是我国私人办学的第一人。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地位,倡导“有教无类”,使庶民也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他以品德修养、文献典籍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开创了“教书育人”的教学模式,确立了教师的职责,奠定了“文化知识+实践能力+品德修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他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他以“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来谆谆教导学生,成为了教师的楷模。

孔子;《论语》;教育思想;启示

中国的学校教育远在夏代就已出现,《汉书·儒林传》云:“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西周时期的学校都是官学。从学校级别来看,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设在王都和诸侯国的都城,是供大贵族子弟入学的学校;乡学设在其他地方,是供一般贵族子弟入学的学校。《孟子·梁惠王上》云:“谨庠序之教。”意思是办好学校。“庠序”都是古代的乡学,乡学也是地方议事的场所。《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云:“郑人逰于乡校,以论国政。”从教育程度来看,学校分为小学与大学两类。8岁入小学,学制7年,主要学习礼仪、音乐、射箭、驾驭、识字、算数等6种技艺。如,《周礼·地官·保氏》云:“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汉书·艺文志》云:“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礼记·王制》云:“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古人15岁入大学,其中设在王都的大学叫做“辟雍”,四周有水环绕,形如璧,故称“辟雍”;设在诸侯国都城的大学叫做“泮宫”,东西两门以南有水半环,故称“泮宫”。学制9年,或者更长一些,主要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贵族子弟从8岁入小学,到大学毕业一般是30岁,这时才有资格参与国家政事。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奴隶和庶人一般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就意味着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对于平民子弟来说只能是梦想与空谈[1]211。

春秋时期,诸侯兼并,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由官府收藏的一些文献典籍流落到了民间,新兴的“士”阶层活跃起来,他们开始聚徒讲学。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孔子15岁有志于学问,经过十余年的学习钻研,学业有成,到30岁时,其品德修养与知识技能皆日臻完善而有所建树。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创办私学,招收弟子。琴张、颜路、曾点、冉耕、子路、闵损等皆为孔子的早期弟子[1]212。这无疑就是孔子所说的“立”,即有所建树。孔子一生致力于从事文化古籍整理和教育活动,直到73岁生命终结。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当今教育具有怎样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以《论语》为例,通过对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就业观等内容的研究,系统地探讨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

一、孔子教育的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意思是任何人都教育而不区分是哪一类人。从国别来说,不分国籍;从身份来说,不分贵贱与贫富;从关系来说,不分亲疏[1]212。孔子弟子分别来自鲁、齐、卫、陈、晋、宋、蔡、秦、燕、楚、吴等国,其中有贫困不堪的颜回,有经商致富的子贡,有鲁国贵族子弟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例如: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 曰:‘未 也。’‘不 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第十六》)

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道:“你从老师那里得到过与其他弟子不同的教诲吗?”伯鱼答道:“没有。父亲曾经独自站立,我快步走过庭院。父亲问:‘学了《诗经》吗?’我答道:‘没有。’父亲说:‘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我退下之后就学习《诗经》。有一天,父亲又独自站立,我快步走过庭院。父亲问:‘学《礼》没有?’我答道:‘没有。’父亲说:‘不学《礼》,就不能立足于社会。’我退下之后就学习《礼》。我只听到这两个教诲。”陈亢退下之后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三点收获,知道了学诗和学礼的重要性,又知道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由此可见,孔子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偏爱而为其“开小灶”。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观,既打破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垄断地位,从而使得庶民也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也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1]212。

二、孔子的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第七》)“文”是古代文献,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之文。“行”是行事,社会实践。“忠”是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地做好事情[2]。由此可见,孔子是以古代文献、社会实践、忠于职守、诚实守信等四项内容来教育学生的。其中的“忠”和“信”属于品德修养的范畴,因此孔子的教学内容实际上主要包括品德修养、文献典籍、各种技能和社会实践等四大内容。孔子的教育观,与现代大学所谓“通识教育”相当,他既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的培育,即培养君子人格。例如:“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第十二》)“博学于文”,属于“文”的范畴,是要求弟子广泛地学习古代文献,以增广知识,培养才干;“约之以礼”,属于品德修养的范畴,是要求弟子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样也就可以做到不违背道义了。博文而知礼,就是一个既有文化知识又有道德修养的人,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自古以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什么是人才?第一,必须具备和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孔子之时,“文”莫过于古代文献,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之文;现在实行专业教学制度,各个专业的内容也就是“文”。第二,光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得掌握一定的技能,譬如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是西周官学所制定的教学内容,孔子无疑继承了这一传统;孔子还注重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第三,必须培养和具备良好的品德。学成之后,需走向社会,而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就业,一是与人交际。孔子时代,所谓就业,主要是指士在诸侯那里谋得一官半职,或在卿大夫那里做家臣。就业就得敬业,最基本的就是要“忠”,也就是尽心竭力做好本分的事,忠于职守,此曾子所谓为人谋而忠也。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不与人交际。所谓交际,最基本的就是“信”,就是诚实守信,这是孔子所倡导的重要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此曾子所谓与朋友交而信也。“忠信”是人的品德、学问和修养的基础,是“仁”的重要体现,所以孔子强调君子要“主忠信”(《论语·学而第一》),即以忠信为主,孔子把“忠”和“信”当作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品德。根据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把“文、行、忠、信”当作教育学生的内容,由此开创了“教书育人”的教学模式,确立了教师的职责,也奠定了“文化知识+实践能力+品德修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千余年之后的韩愈在《师说》中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最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由此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新的内容,即创新精神,从而形成了“文化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品德修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对孔子人才培养模式的继承与发展。

三、孔子的教学大纲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第七》)孔子一生,志于求道。孔子所求之道,是尧、舜、禹、商汤、周文王、武王的仁爱之道,孔子认为此乃治国安邦之道;孔子所求之道,是真理。孔子不惜为之奋斗终生,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第十四》),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意思是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傍晚死了也值得了。这是一种为追求真理而勇于献身的精神。两千多年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探求救国救民之道,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神圣的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死而后已。

孔子在求道和行道的过程中,不断地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他倡导“仁”、“智”、“勇”和“恭、宽、信、敏、惠”等美德,倡导君子要具有廉耻之心。他不仅建立起了系统而完美的道德体系,倡导君子人格,他的许多道德格言成为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修身养性所奉行的金科玉律,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身体力行去实践自己所倡导的这种道德体系,坚守道德。孔子胸怀远大理想,并且具有治国才干,他一生都在为实现理想而奔走、呼喊。一方面要实现其理想,就必须出仕;另一方面,孔子虽然急于出仕,但他是有原则、讲操守的。孔子有两不仕:一是不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官职;二是不仕于僭离于正道之人。孔子的这种“出仕”观,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操守和人格魅力。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涵义是仁者爱人,孔子的学说也被称之为仁学。孔子“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第八》),并且身体力行,其一切行事,皆依据仁德,最终成为圣者和仁者。“据于德”主要侧重于自身的品德修养,“依于仁”主要侧重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如何做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都以学问作为根基,孔子时常“游于艺”,置身于六艺的学习之中,用以增进知识,增强才干,陶冶身心。我们现在言“艺”,可泛指各种知识和技艺。

综上所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涵盖了当今教书育人的主要方面: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注重思想品德修养;以仁爱之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如何做人;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这既可以看成是孔子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也可以看成是孔子的教学大纲,他以“道、德、仁、艺”教育学生。如果谁真正做到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那么他无疑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具有了君子人格。

四、孔子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它也是教学实践的结晶。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从而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孔子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启发性原则

孔子的启发性教学原则具体体现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两个方面。

1)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第七》)意思是不到学生冥思苦想而想不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时,不去启发他。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朱熹《论语集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为达其辞。”又引程子曰:“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2]

孔子所倡导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其实质是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反对注入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好“思”与“学”的关系,只思不学,或者只学不思,都不能让学生进入“愤”和“悱”的阶段。“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意思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令人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令人疑惑不解。“学”与“思”之关系,乃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

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学而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皇侃《论语义疏》云:“夫学问之法,既得其文,又宜精思其义。若唯学旧文而不思其义,则临用行之时罔罔然无所知也。”朱熹《论语集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孟子·告子上》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孟子·尽心下》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由此可见,只读书而不思考,则难以理解其中的道理,亦难以明辨其中的是非,最终是无所得而依然迷惑不解[1]58。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云:“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意思是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而去思考,结果没有收获,还不如去学习。《荀子·劝学》亦云:“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心有疑惑则“思”,但仅仅“思”而“不学”,则其疑惑终不得解。只有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论语·述而第七》云:“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我举出一隅而学生不能类推出其他三隅,我就不重复教了。“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由此而来,其实质是提倡善于学习,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例如: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意思是孔子对子贡说:“你与颜回谁强些?”子贡回答说:“我怎敢跟颜回相比?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啊,我同意你的观点,是不如他啊。”由此可见,子贡的“闻一以知二”和颜回的“闻一以知十”,都证明了孔子“举一反三”教学原则的功效。

(二)循序渐进原则

孔子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具体体现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习。例如: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第九》)

这是颜回谈论向孔子学习的体会:虽然孔子的道德学问越仰望越觉得它崇高,越钻研越觉得它坚实,好像看见它在前面,忽然又好像到了后面,真可谓高不可及,坚不可入。孔子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人,孔子用古代文献来增广他的知识,用礼仪来约束他的言行,即使他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孔子的教诲能够催人奋进。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即由“循循善诱”演变而来[1]288。例如: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论语·子张第十九》)

意思是子游不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因此讥笑子夏的学生说:“子夏的学生担任洒水扫地和接待宾客的事情是可以的,这只是细微末节的事情。探寻其根本的学问却没有,这怎么行呢?”子夏听到这话,说:“咳!言游说错了!君子的学术,先传授什么,后传授什么,这就像认识草木一样,是要加以分门别类的。君子的学术,怎么可以歪曲呢?能够本末贯通来传授的,大概只有圣人吧!”在子夏看来,君子的学术,有远近、大小之别,因此在传授君子的学术时,应该先传授近者和小者,然后再传授远者和大者。这得像夫子那样“循循善诱”而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切不可先难后易[1]596。

(三)巩固性原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第一》)意思是学习并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孔子阐释了“学”与“习”之间的关系:学是习的基础,不学当然就无所谓习;习是学的保证,只有习才能使学得以巩固[2]。这正如《论语·泰伯第八》中,孔子所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学习知识生怕来不及,学到了还担心遗忘它。《论语·为政第二》中云“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已学的知识,而能得到新的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温故”实际上就是“学而时习之”,这是掌握和巩固已学知识的重要方法,然而此处又更进一层:仅仅“温故”是不够的,《礼记·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因此,还要通过“温故”来获得新认识、新发现。也只有通过“温故”来获得新认识、新发现,才能为人师。换一个角度来看,“温故”又是“知新”的必要条件。如果想要“知新”,就必须先“温故”;如果抛弃“温故”而求“知新”,那么这种“新”则容易导致异想天开之“新”,这种人乃学风浮躁之人。

(四)愉快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心理活动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其中的认识过程属于智力因素范畴,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一般说来,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这么几种因素:兴趣、情感、动机、意志、信念、性格等。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离不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主要起着识别、记忆和巩固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则主要起定向、动力和稳定的作用。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学习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质量才能够得以全面提高。正如《论语·雍也第六》云:“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懂得知识有用的人不如喜爱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追求知识为快乐的人。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皇侃《论语义疏》云:“谓学有深浅也。知之,谓知学问有益者也。好之,谓欲好学之以为好者也。乐,谓欢乐之也。”朱熹《论语集注》引张敬夫曰:“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与?”当不把“学而时习之”当作负担或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当作自觉行动,并且把“传不习乎”作为自己每日必须反省的内容之一,而以“好之”和“乐之”的心境去对待时,这种学习和温习的过程是愉快的,学习效率是很高的。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阐述了这样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定向作用。这是因为,学生最初的学习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盲目性和随机性可能朝两个方向转化:一是学习活动终止或转移,一是学习活动深入持久地进行。这两种转化直接而重要的原因与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密切相关。因为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学习主体的浓厚兴趣,这种浓厚兴趣使得主体的学习活动带有明显的个性心理倾向,其实质就是使学习活动成为具有一定指向性的活动,并且往往会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孔子的这一教学原则,也为现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

(五)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具体体现在对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和使学生扬长避短并获得最佳发展两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孔子弟子三千,其出身、家境、性格、品行等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差异来进行教学。例如《论语·雍也第六》中,“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朱熹《论语集注》中因张敬夫曰:“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盖中人以下之质,骤而语之太高,非惟不能以入,且将妄意躐等(跨越等级),而有不切于身之弊,亦终于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语之,是乃所以使之切问近思,而渐进于高远也。”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又如: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

同样是问“闻斯行诸?”孔子根据谈话人不同的性格而做出截然相反的回答:子路性格特征是争强好胜,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实行它呢?”目的是想抑制他,挫挫他的锐气;冉有的性格特征是谦退,孔子就回答说:“听到了就去实行它。”目的是想鼓起他行动的勇气。对同一个问题孔子所作的因人而异的回答,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1]355。

2)使学生扬长避短并获得最佳发展。孔子弟子三千,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孔子善于扬长避短,造就出了72贤人,其中“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第十一》)是指孔子72贤人中,德行优异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言辞的有宰我、子贡,擅长办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擅长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2]。

五、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背诵法等。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以教师的叙述和说明方式来传授知识的方法。《论语》中“子曰”往往用寥寥数语就讲清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例如《论语·为政第二》云:“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两句意思是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处在那个位置上而群星环绕着它;《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二)问答法

孔子常以或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方法组织教学。例如《论语·公冶长第五》记载: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和子路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裘与朋友共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善行,不宣扬自己的功劳。”这是孔子问而学生答。子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向。”孔子说:“使老年人安乐,使朋友相互信任,使年轻人受到关怀。”这是学生问而孔子答。由此亦可见师生之间关系的亲密和教学气氛的融洽。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间的对话来进行教学的方法。例如《论语·先进第十一》记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上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孔子坐着。孔子首先运用启发式教育,让四位弟子谈谈“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字面上的意思是“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怎么做呢?”,而言外之意则是如果有人任用你们当官,那你们怎么做呢?古代强调知人善任。身居高位的卿大夫只有了解了别人的品德才能,才能很好地使用人才。士以及庶民只有具备美好品德和优异才能,并且被在上位者了解,才可能被任用。由此可见,“知”是“用”的前提,一旦被“知”,则意味着可能被“用”。所以孔子所说的“知尔”,实际上是指“用尔”,这与上文“毋吾以也”形成鲜明对照:我年纪大了,没有人用我了;你们都还年轻,还会有人用你们。孔子这样问话的目的,是想了解弟子们各自的志向[1]365。

子路不假思索地答道:“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介于大国之间,外国军队侵犯它,接着遭受灾荒。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勇敢,并且明白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孔子问:“冉求!你怎么做?”冉求答道:“方圆六七十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的事情,那只有等待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问:“公西赤!你怎么做?”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够做好,但愿意学习。宗庙祭祀,或者诸侯盟会,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意做个小司仪。”

孔子问:“曾点!你怎么做?”曾点鼓瑟的声音慢下来,“铿”的一声结束了弹奏。他放下瑟站起来,答道:“我的志向跟三位所说的不同。”孔子说:“没关系,也就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三月,穿着春装,邀请五六位青年人,六七位少年,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这是一场精彩而别开生面的讨论。首先是老师给出讨论题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接着弟子们就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各抒己志。对于弟子的各抒己志,孔子边听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当听完子路之志时,孔子“哂之”,而不公开批评子路。曾皙以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了夫子“哂由”的表情,但他大惑不解。等到讨论结束之后,他问道:“老师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要用礼制来治理国家,他说话不谦让,所以笑他。”如果孔子当时就公开批评子路,那么势必给下面三位弟子造成心理压力,师生问答的气氛也会因此而变得有点紧张。由此可见,孔子组织教学讨论的方法是何等高妙。听完冉求、公西赤之志后,孔子不置可否;当听完曾点之志时,孔子认为深得吾心,于是喟然叹曰:“我赞许曾点的志向啊!”孔子的形象也很鲜明。他跟弟子在一起,不以尊者、长者自居,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等和蔼的语气鼓励弟子们说出自己的志向,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允许曾点在旁边鼓瑟,师生之间促膝谈心,亲密无间的教学情景如在眼前。

(四)背诵法

孔子强调对所学的知识要“默而志之”。这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态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老师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要“默而识之”,并烂熟于心,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也可以借此锻炼记忆力。作为一种教学态度,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要“默而志之”,老师自己也要“默而识之”。《论语·述而第七》中孔子无不自信地说道:“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而不厌倦,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孔子认为,教师只有把自己所要讲授的内容牢记在心,这样才能达到熟能生巧、驾轻就熟、轻松自如的教学效果。

六、孔子的教学态度

孔子两次说到自己的教学态度是“诲人不倦”,除上文所引之外,又如《论语·述而第七》中云:“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意思是至于圣人和仁人,那我怎么敢当?只不过朝此努力不知厌倦,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就是如此而已。《孟子·公孙丑上》云:“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云:“子贡问孔子,后世将何以称之。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孔子以“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来谆谆教导学生,而成为万世师表。

七、孔子的就业观

读书主要是为了就业,但非完全为了就业,也可以是为了修身养性来培养自己的君子品格。因此,孔子的弟子有的选择就业,而有的选择一辈子修身养性。作为老师,孔子一方面能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够“专业对口”而学以致用。

(一)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如上文所举,孔子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询问他们各自的志向。子路不假思索地答道:“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介于大国之间,外国军队侵犯它,接着遭受灾荒。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勇敢,并且明白道理。”冉求答道:“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的事情,那只有等待君子来施行了。”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够做好,但愿意学习。宗庙祭祀,或者诸侯盟会,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意做个小司仪。”曾点答道:“暮春三月,穿着春装,邀请五六位青年人,六七位少年,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虽然不同,但相同之处就是“就业”,施展自己的才华;曾皙的志向则跟三位所说的不同,他的思想比较超脱,无意于仕途宦达。孔子对他们的选择皆无异议。又例如《论语·公冶长第五》云:“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漆雕开师从孔子,学业有成。《韩非子·显学》云:“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漆雕开品行亦佳,据《孔子家语·卷二》记载:“孔子曰:‘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隐而显,言人之恶也微而著。”由此可见,漆雕开是孔子弟子中德才兼备者,因此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

漆雕开或许无心从政;或许他觉得自己对做官之道还缺乏研究,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还不足以出仕;或许正如康有为《论语注》所说:“漆雕子以未敢自信、不愿遽仕,则其学道极深,立志极大,不安于小成、不欲为速就。”因此他回答说:“我对做官还没有信心。”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漆雕开都拂逆了孔子的好意。然而孔子不但不责备漆雕开不听劝告,反而很高兴。这表明作为老师,孔子善于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如今有些为人父母和为人师者,往往出于对子女或学生的关心而鼓励他们今后去学什么专业,去从事什么工作,去成为怎样的人,总之是为子女或学生精心设计了“美好的人生”,并且希望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设计走下去。然而一旦子女或学生不愿意遵从父母或老师为他们所做的“设计”,有些父母或老师则大为不悦,认为这样的子女或学生太不听话,甚至是不懂好歹。殊不知人各有志,自己的道路应该由自己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应该由自己去设计,父母和老师只能提建议而不宜包办代替。如果子女或学生听从了自己所提的建议,那是值得高兴的事;如果子女或学生另有选择,我们就应该像孔子对待漆雕开那样,也为他能够选择自己所想走的道路而感到高兴。

《论语·泰伯第八》云:“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三年学,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李塨《论语传注》曰:“学,入大学也。《学记》‘比年入学’,谓每年皆有入学之人也。‘中年考校’,谓间一年而考校其道艺也,是三年矣。”谷:俸禄,这里指做官拿俸禄。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学读书三年,无意于做官拿俸禄,难得啊。

夏商周皆有学校,专门用来培养贵族子弟,而贵族子弟求学的目的,无疑是为了得到选拔任用。孔子办私学,虽然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办学格局,但是他培养学生的目的没有改变,也是要让弟子通过学习而能够入仕,从而服务社会[1]263。子张向孔子请教谋求官职的方法,孔子乐于相告,据《论语·为政第二》云:“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意思是耕种,难免挨饿;学习,俸禄就在其中了。

孔子办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做官的本领,更重要的是不以此作为培养学生的唯一目标,他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意思是君子谋求学问不谋求衣食,君子担忧学问不担忧贫困。因此,有的学生读书并非为了做官,他们专心为学,心无旁骛。《荀子·大略》亦云:“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意思是读书的人并非一定是为了做官,而做官的人必须谋求学习。以学习为乐,以修身为乐,以求道为乐,孔门弟子中颜回、曾点、曾参、闵子骞等,都是如此。因此,当有人“三年学,不至于谷”时,无怪乎孔子会由衷地赞叹道:“不易得也。”

孔子时代的所谓“仕”和“谷”,虽然是指做官拿俸禄,但实际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就业。因为当时只有做官才能获得俸禄。虽然孔子积极鼓励弟子出仕,即就业,但是也不反对弟子“不至于谷”[1]264。

(二)希望学生能够“专业对口”而学以致用

《论语·子路第十三》中云:“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此章长期为人所诟病,甚至被看成孔子鄙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铁证”。余以为不能这么简单地去理解孔子的意旨。孔子并不鄙视劳动,他在《论语·子罕第九》中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意思是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很多卑贱的事。我没有被任用,所以学了一些技艺。虽然这些“鄙事”和“艺”为乘田、委吏以及其他一些小技艺等,并不是种庄稼、种菜之类的劳动,但已经不是“君子”所为了,因此孔子在此章中又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意思是在上位的人有这么多技艺吗?当然是不多的。那么,孔子为什么因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而说樊迟是小人呢?我们认为:孔子是以一个教育家的身份来看待樊迟请教的。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孔子所行“四教”就是为了培养既具有文化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和良好品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贤才。孔子辛辛苦苦把学生教育出来,把他们培养成人,本希望他们去求仕治国而造福百姓,譬如子路;或去推行其学说,譬如曾参;或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譬如颜渊。若要治国,学生学成之后,当然就必须就业。只有这样,才能把平时所学发挥出来,从而实现其治国安邦的理想,造福于民[1]406。

《论语》里两次记载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曰:“爱人。”又问什么是知(智),孔子答曰:“知人。”樊迟不理解什么是“知人”,在《论语·颜渊第十二》中孔子又告诉他“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在《论语·子路第十三》中,“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樊迟所问“仁”与“知”,实乃为政之学问,能够治国安邦,造福于民,是大学问,故孔子耐心为之解答,可谓诲人不倦。

然而樊迟在受过孔子的“高等教育”之后,居然要去学习种庄稼和种菜,孔子怎能不生气?这在孔子看来,其不妥有四:第一,此非我所传授的内容,因此你得去问“老农”和“老圃”。第二,孔子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意思是君子谋求学问不谋求衣食。耕种,难免挨饿;学习,俸禄就在其中。君子担忧学问不担忧贫困。由此可见,耕种不如学习。耕种只能解决一时的温饱,甚至还难免挨饿;学习则能掌握治国安邦的才能,所以子夏云:“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第十九》)意思是学习而有余力就可去做官。做官就会有俸禄,有俸禄则可衣食无忧。耕种与学习,孰轻孰重?不言自明。第三,作为教育家,孔子希望学生能够胸怀大志,造福更多的人。事有大小,有使统治者“好礼”、“好义”、“好信”之事,也有“稼穑”、“为圃”之事,孔子把前者看做君子之事,把后者看做小人之事,虽然有失偏颇,然而二者之间实在价值悬殊:前者能够治国安邦,能够使老百姓归附,这与儒家所倡导的以天下、国家、王道、历史为己任的价值取向和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是相符的;后者只能养家糊口,最大的贡献也只不过多缴点租税而已。樊迟为何要舍大就小呢?第四,樊迟向孔子“问仁”、“问知”之后,最终放弃此为政之学,而欲去从事简单劳动,岂不叫人感到悲哀?试想一想:如果现在一个本科生,在大学读了四年,所学专业是导弹技术,毕业之后他居然向老师请教怎么种庄稼,怎么种菜,或者怎么卖茶叶蛋,这不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吗?这不是教育的失败吗?或许有人会端出大道理:革命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然而,必定会有三种人为此而感到悲哀:大学老师为此感到悲哀,既然你要去种庄稼、种菜或卖茶叶蛋,为何还到我这里学习四年导弹技术?父母感到悲哀:我们含辛茹苦供你四年,指望你学有所成,成就一番大事业,没想到还是跟我们一样种庄稼、种菜和卖茶叶蛋!邻里乡亲感到悲哀:看看他吧,读了四年大学学习导弹技术,还是回家种庄稼、种菜和卖茶叶蛋!这大学还真没必要读啊!孔子当时的心境,或许跟此三种人类似。如果孔子在天有灵,他面对后人对他的责难,或许会这样感叹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鄙视劳动![1]407

综上所述,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从事文化古籍整理和教育活动,直到73岁时其生命终结。他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开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成为了后世之师。

[1] 黎千驹.论语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 黎千驹.走进孔子——读《论语》识孔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18.

Research on Confucius's Educational Ideology——Analysis of the"Analects of Confucius"

LI Qianju

(The Linguistics Research Center,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2)

Confucius is the greatest educator in ancient China.He's the first person to establish private school,and break down the official's monopoly position of studying.He made no social distinctions in teaching.In this way,the civilian can have the same right and chance to receive education,which reflects the principle of educational fairness.He took moral education,literature classics and social practice as the main content in teaching,thus start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imparting knowledge,educating people and established the duties of a teacher and settled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cultural knowledge& practice ability&moral training".As a result,he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in character and learning for society.He formed the system of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teaching practice,thus exploring an effective teaching approach in China'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He was tireless in teaching others and became the model of teachers.

Confucius;Analects of Confucius;educational ideology;enlightenment

G40-092.25

A

1671-7422(2012)03-0051-10

10.3969/j.ISSN.1671 -7422.2012.03.013

2012-04-19

黎千驹(1957— ),男,湖南长沙人,教授,本科,主要从事训诂学的研究。

(责任编辑 陈咏梅)

猜你喜欢

子路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君子无所争
诚信
自身要端正
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