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基于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
2012-08-15滕建河
滕建河
(湖北文理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襄阳 441053)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基于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
滕建河
(湖北文理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襄阳 441053)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社会、企业共同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要素结构式样、运行方式以及评价机制的总称。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革新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入手,对教育教学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211”人才培养模式;湖北文理学院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模式”一词最先被运用于工业制造业,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20世纪80年代,“模式”一词被引用到教育领域,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截止目前,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认识并未统一。如周远清教授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阐述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1]。钟秉林教授从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角度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2]。龚怡祖教授更加强调教育教学活动这一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过程,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型性[3]。上述三种观点紧紧抓住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即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但却忽视了社会、企业在建构人才素质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社会、企业共同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要素结构式样、运行方式以及评价机制的总称。
“211”人才培养模式是湖北文理学院在“三个坚定不移”办学思想统领下,按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为了解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灌输与能力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于2007年提出的适用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是在大学4年中,安排2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大类培养的方式集中进行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夯实人才基础;安排1年左右的时间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提升专业素质;安排1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实践性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及校(课)内外实践以强化专业应用能力。其目的是“加强基础,精练专业,突出能力,提升素质”,实质是改革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本科专业教育模式,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素质教育模式——适度通识教育+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适度专业性教育。
二、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1.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是“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想先导
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对大学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大学功能的扩展,大学传统的中立地位开始动摇。大学难以回避其社会责任,大学与地方、与社区、与企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彰显。高等教育已走出“象牙塔”,从社会的边缘迈向社会的轴心。大学已从单纯的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变成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身的政府的附庸机构。这就要求,高校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在内的教育教学改革不能偏离高等教育功能本身,要将有利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湖北文理学院经过10多年的本科办学经验积累,不断总结、凝练,提出了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树立了湖北文理学院首先是襄阳的,然后是湖北的、全国的乃至世界的办学观。确立了“三个坚定不移”的办学思路,即坚定不移地走“教学型、应用型”大学的办学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之路,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之路。坚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把湖北文理学院办成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智囊团和助推器。这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成为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想先导。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蓝图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水平,对规范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同设计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决定企业产品质量那样,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关系着学校办学的水平和生命。湖北文理学院始终把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作为“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内容。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既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又兼顾当前的就业需要。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规格,选择人才培养方式,构建由通识教育计划、专业教育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和辅修培养计划5个部分组成的人才培养方案,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
3.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是“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课程结构体系是培养目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又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先验的、静态的、外在于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它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种双边活动内化为学生的能力素质。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是“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大学课程设置与美国相比数量太少,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小。比如,美国哈佛大学提供给本科生的基础课分为7个板块[4]:道德判断、数理判断、科学、文学、历史、外国文化、社会分析。每一板块包含有15门左右的课程,学生们可以从百余门基础课中选择自己的必修课程。同时,通过这些基础课的选择和学习可使学生对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这样当他们学习专业时,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庞大知识体系中的较小分支。所以,学校层面要科学设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方向课程和实践创新课程5大课程模块,要正确处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努力解决课程数量少,选择余地小,课程之间关联度不强等问题。单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层面,要针对现行存在的课程教学内容偏多、重复、滞后、重理论等问题,不断解构和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以适应“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比如:《大学语文》课题组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改革和大幅度的调整,保留了涵盖政治、哲学、历史、教育、经济、科学等范畴的文学价值高的精品内容,形成专题讲座,压缩了16学时用于训练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是“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题中之意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的,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211”人才培养模式,“2年基础”一定要夯实,“1年专业”要将学生引向“专业化”,在此基础上,“1年实践”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才能通过“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最终实现输送合格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是“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题中之意。近些年来,各二级学院和老师们按照“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针对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粉笔+板书、教案终身制等教学模式及弊端,大胆改革,不断创新,积极实践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近年来大胆实践研讨式教学、双师合作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参与式教学为例,参与式教学主张课程内容的开放式,讲课方式的提问式,习题答案非标准式,考试评价非常态式。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问”,一是老师向学生提问题,二是学生向老师、向同学提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将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转化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也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勤于想问题、敢于提问题、善于解问题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和问题回答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学们一致认为通过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改革,纯理论的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氛围活跃了,课堂教学收效丰富了。
5.革新教学管理制度是“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改革对落实“211”人才培养模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一是要继续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制度。明晰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主体的责任。二是要全面落实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制度。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三是要建立完善“211”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制,完善教学督导办法。落实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四是要加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实行学生、同行、自我、督导、专家等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五是要创新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改革课程考核的内容与形式,实现从注重结果考试向注重过程考核转变;从注重知识掌握向强化能力评价转变。通过课程考核内容形式和学业评价标准的变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促进“211”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力保障
“21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它必然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落实“211”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数量、质量和水平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二是加强教师个体的教学能力建设。“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基础,精练专业,突出能力,提升素质”。这里的“基础”主要是指科学人文基础,包括专业基础。具体来说,是指思想政治基础、道德法律基础、历史文化基础、语言文学基础、科学技术基础、艺术体育基础、专业知识基础等。这里的“专业”是指建立在专业知识体系之上按专业知识谱系划分的具有类分性体现专业性的专门知识。其主要特点是专业性和类分性。这里的“能力”是在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前提下,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践训练,包括课堂教学实验、课外实践、校内校外实习实训、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及设计等实际训练提升的一种实践应用能力。这里的“素质”是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素质。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学科知识的宏观驾驭能力;必须具有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必须具有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能力;必须具有交流沟通与语言表达的能力;必须具有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能力;必须具有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障“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贯彻落实。
7.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是落实“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校企联合培养是学校与企业所代表的行业的联合,实行学校与行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体制。与行业联合,既包括企业所代表的行业,也包括教育行业(学校)、研究行业(研究院所)和行政事业单位等,其目的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课程体系设计更加科学,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教学方法手段更加有效,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以“万州班”为典型代表的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正在深入探讨中。2008年湖北文理学院与万州电气集团正式签订协议,实施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创办由企业冠名的“万州班”。万州电气集团与学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密切合作,共同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学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具体化为“培养熟悉万州电气企业文化、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生产技能、售货服务,适应万州电气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设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将“211”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2”放在学校,以学校为主导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将“211”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1”放在企业,以企业为主导进行培养,即“1年”面向行业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研修,“1年”进入企业经受实践锻炼;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和研究基地;共同开发《科技企业课程》;共同培养师资队伍,万州电气集团为学校提供技术型师资,学校派遣教师入住万州,参与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具体帮助。“万州班模式”产生了1加1大于2的明显效果,实现了教学与工作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万州班模式”成为我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成功典范,也进一步说明了校企联合培养是实现“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1] 周远清.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C]//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43.
[2] 钟秉林.努力开创高职高专教学工作的新局面[C]//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 刘 瑜.牛校牛在哪[J].中华活页文选,2011(4):4-9.
(责任编辑:刘应竹)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Local College: on the Background of“211”Training Model from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TENG Jian-h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gyang 441053,China)
To some extent,talent training model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The reform for talent training aims at a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which involves some new education ideas,optimization of training model and curriculum structural,improve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innova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enhancement of teachers’quality,and strengthen of cooperation with enterprises.
Local college;Talent training;“211”talent training model;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G649.21
A
1009-2854(2012)04-0074-04
2012-03-08;
2012-04-12
滕建河(1967—),男,湖北老河口人,湖北文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教育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