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2-08-15郑柏松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民院校

郑柏松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一、问题的提出

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然而我国现阶段农业人才队伍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等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人才流失导致的结构性问题更趋严重,已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着力培养、壮大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留得住、用得上,能自富、敢带富的本土化的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发挥他们的农民共同致富“领头雁”、农业科技应用创新的“接力棒”、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作用,对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高职院校为农村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既是地方高职教育为“三农”服务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是地方高职院校拓展办学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然而许多地方高职院校还没有看到地方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双赢关系,还没正确地认识服务“三农”的重要意义,因而服务“三农”的意识不强,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以及产学合作上存在着重工业轻农业、重二三产业轻“三农”的偏向,如撤消农口专业、减少农口专业招生人数、分流农口专业教师等等。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需要更多更高层次人才的新形势下,作为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的、教育层次较高的高等职业教育必然会走入农村,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持。地方高职院校要通过面向农村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发展”的高职大学生、参与农民培训提高现有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这两项措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现代农业人才队伍。

二、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必要性

(一)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是地方高职院校的重大历史使命

1.现代农业的发展呼唤现代农业人才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阶段。传统的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劳动力投入为主,采用犁、锄、镰等非常简单的生产工具,采用科技含量低的传统的种子、传统的肥料,简单的混和饲料等,投入的生产要素科技含量低和生产者又缺乏相应科学技术知识,致使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极为低下。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现代农业还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业人员素养的现代化。现代农业不再需要太多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力”,而是必须依靠一大批接受过较高层次教育、具有相应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回到农村扎根土地的生力军。目前我国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迫切需要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现代农业带头人,和一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而大力发展地方高职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们回到农村后,应该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成为新型业主乃至现代农业中小企业家,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2.服务“三农”是地方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类型,其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现代农业人才是其重要目标定位,服务并回馈区域经济是其重要义务。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必须首先为“三农”服务,因为“三农”是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和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地方高职院校必须提高责任意识,发挥自身优势自主自觉地参与新农村建设,制订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各类农业人才,为“农民知识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提供智力服务,为“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因此,为“三农”服务、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农业人才是地方高职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标志

地方高职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其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区域内人口素质,促进本地区全面发展,另外还需发挥其技术优势,为地方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这也是地方政府举办高职教育的动力。地方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的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在政策、经费上对高职院校给予支持的同时,必然要求这类学校为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如果地方高校不能承担起区域社会服务功能,就失去了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条件。此外,服务社会也有利于激发高职院校改革的动力。通过服务社会,既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转换,又可以把在社会服务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技术成果,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升华教学内容,还可以从社会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金,进一步开拓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因此,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仅是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更是检验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标志。

(二)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是地方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1.生源减少将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生源市场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将因生源枯竭面临严峻生存挑战。导致生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人口出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二是出国留学造成的高校生源“抽血效应”,三是高中毕业生的“三放弃”(放弃高考、放弃考试、放弃报到)现象日益严重。在生源危机中,高等职业院校和缺乏办学特色的民办高校将最先受到冲击,而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受冲击最大的又是地方高职院校,因为大多地方高职院校由于财政拨款不足,学生学费收入决定着学校生存与发展,随着生源持续下降,部分没有稳定投入、只靠学生学费生存的高职院校将要经受严峻考验。高职院校面对生源危机和就业压力,必须准确定位寻求新突破口。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必须面向“三农”办学,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

2.各级政府的农村实用人才建设规划给高职院校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家《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方面,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为抓手,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能够有效服务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要达到1300万,020年要达到1800万,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2年。《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也指出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目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大幅增加、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有效改善、环境不断优化,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02万人;到2020年,达到129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0.5年,每个行政村有3名以上农民大学生,每个村民小组至少有一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这些宏观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必将给高职院校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服务“三农”是地方高职院校实现多种办学模式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级层次——高职教育承担着大众化高等教育及终身教育的主要任务,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当前,除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外,大部分职业院校一味追求农村劳动力转移,而面向留守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则很少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战略目标,而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实用技术和留得住的人才,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上给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把高职教育的主要生源定格在农村,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现代农业人才,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高职教育要注意思考的问题。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单纯面向城市和热门专业的做法,积极主动地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自身条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急需人才,这也是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当地经济,实现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出路所在,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所在。另外,拓展社会培训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办好高职教育的有效手段。地方高职院校应围绕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培养“三农”需要的各类人才,把面向新型的农民培训工作作为学校拓宽服务领域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地方高职院校只有实行多种办学模式,才能拓宽其发展空间。

三、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可行性

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地方高职院校在直接向农村输送高素质农业人才和通过培训提高现有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其成为现代农业人才两方面,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学校及培训机构具有以下优势。

(一)地方高职院校是培养农村基层管理人才的“摇篮”

农村基层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贯彻者和实施者,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和排头兵。为应对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教学资源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与地方政府联合,深入到县或乡填,举办实用人才短训班、乡镇干部培训班、乡填企业干部培训班等,对乡村干部进行农村政策、文化知识、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乡村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文化技术水平,增强乡村干部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我国从2005年起全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选拔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到高职院校接受大专学历教育,目的是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发展”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这项工作也起到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在高职院校实行一村一名或几名大学生培养计划,有利于农村基层干部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能够从整体上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科学管理和依法执政的能力。

(二)地方高职院校是培养农业高技能型人才的“孵化器”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2号)文件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传统的农业技术人才,更迫切需要具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生物、农业信息、农业机械与设施、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村物流配送等多类高级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高校相比较而言,高职院学生虽然理论功底比不上普通高校的学生,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比普通高校学生强。高职教育在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培养农业高技能人才方面已经发挥也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地方高职院校是农业技术推广与科技应用的“桥梁”

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只有成功地转化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对农业生产的贡献。高职院校与普通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实践、设备、信息方面等多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计划,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内农业生产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地方高职院校参与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必将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到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桥梁,成为当地科技应用和推广的“桥梁”和“中转站”。

(四)地方高职院校是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的“加油站”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科技素质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据《湖北日报》2011年1月10日报道,2010年湖北省基层农技人员有23000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的有1446人,占6.3%,大专7797人,占33.9%,中专10443人,占45.5%,中专以下学历3324人,占14.9%。年龄主要集中在40-55岁,多数是在80年代毕业的大中专生,毕业后一直在农技推广第一线工作,几乎没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在职“充电”。如今,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及经营管理方式方法较之于传统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打铁还要自身硬”,农技推广人员要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节奏,满足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就迫切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师资、信息、技术、实验实训设备等多方面的优势,采用灵活的办学形式,围绕产业办专业,将教学班办进村、将教学与培训、示范、推广、信息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

(五)地方高职院校是培养涉农协会和企业人才的“助推器”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农业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日渐发展壮大,新农村的建设也促进了广大中小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壮大。但90年代中期后,我国农业农村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减缓,其原因虽有经济制度、经济环境方面的因素,但更最核心的问题是管理、技术人员的匮乏使涉农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2010年12月22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公布,截至2010年12月浙江省专业合作社达到19464家,成员82.5万个,带动非成员农户377万户,两者占全省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数的9.2 %,但总体上看,合作社的竞争能力、服务功能还不够强,受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的制约问题突出,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占76.5%,平均年龄超过48岁,全省71.3%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引入大学生来提升生产经营水平的需求。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其他农业经营主体也存在这个问题和相应需求。接受过高职教育的学生们回到农村后,将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成为新型业主乃至现代农业中小企业家,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因此,地方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类型,必将成为培养涉农企业和协会发展人才的“助推器”。

(六)地方高职院校是推动新型农民创业的“智囊库”

农民创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抓手。高职院校,可以利用采取集中培训、分段学习、强化实践、跟踪服务等方式,开展针对具有创业欲望和基础条件的农民开展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培训,使农民经过培训能自主创业,逐步成为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的农场主或农民企业家。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为黄冈市累计培训的600名创业学员,通过农民创业培训,收到了明显效果。一是农民种养规模得到扩大。据调查统计,600名学员中有432人实现了初期创业,人均纯收入在3.2万元以上,有的学员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创业规模,创业大户的比率达到了创业农民的10%。二是农民创业意识明显增强。经过培训,大家的创业意识明显增强,创业激情高涨,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创业代表。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创业培训催生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让小资本进行大联合,带活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技推广模式不断创新。经过培训学习,农民直接与培训基地农业技术专家、教授建立了联系,一个电话、一条信息都可得到技术上的支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1]蔡丽,龚文广.刍议农业高职院校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合格人才[J].江西农业学报,2009(12):207~208.

[2]伍慧玲.面向新农村: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新视野[EB/OL].http://blog.gmw.cn/homespace-uid-10891-do-blog-id-15481.html

[3]易兰华.高职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析[EB/OL].http://www.bianjibu.net/zhijiao/462.html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农民院校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