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积极社会心态: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视角

2012-08-15张映彬

红河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心态心理学培育

张映彬

(黎明职业大学思政部,福建 泉州 362000)

培育积极社会心态: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视角

张映彬

(黎明职业大学思政部,福建 泉州 362000)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依据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分析,积极社会心态在促进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具有重要理论价值。鉴于积极社会心态的现实需要和理论价值,政府应从三个方面着力培育积极社会心态,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积极社会心态;和谐社会;价值分析;培育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写道:“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这是首次把培育社会心态写进五年规划。人民日报评论部也在今年的4月至5月期间连发5文谈执政者如何面对当前社会心态。这说明我国政府对社会心态的认识及培育正不断地深化。在改革开放逐渐向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利益诉求和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如何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

一 我国社会心态的现状

(一)社会心态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改革步伐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社会心态”一词出现在我国学术界和大众传媒中的频率越来越高。社会心态(social mentality) 是指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1]为了有效地记录、描述、解读和分析社会心态,将其分成三个水平:①深层、稳定的社会心态;②具体领域的社会心态;③特殊时期、特殊事件的社会心态。[2]第一水平包括价值观、信仰、归因、预期等心理倾向,第二水平指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对具体事件的感受,这些感受会直接影响着民众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接受度和满意度,第三水平是指特殊时期、特殊事件,如汶川地震、金融危机,往往集中反映社会心态的深层内容和变化。

社会心态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尤其在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作为社会变迁的表达和展示。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一论断明确指出了,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正向关系,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幸福,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关注社会的心态。因而,了解社会心态是当前我们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

(二)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发展已站在一个关键时期,既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同时也处在改革深水区和矛盾凸显期,是否拥有积极社会心态在今天尤其备受关注。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方面甚至已出现了失衡的倾向,实际状况不容乐观。中国社科院5月4日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对于目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2]蓝皮书认为,目前我国存在以下社会心态问题:生活压力加大与社会支持不足;安全焦虑与风险漠视的矛盾;社会存在信任困境;经济增长与幸福感提升不同步;底层认同可能导致群体极化;警惕群体性怨恨成为社会情绪;利他行为的主动性、习惯性不足;社会矛盾和冲突解决渠道低效。北京大学教授、博导夏学銮认为时代决定心态,心态映照时代,多元的时代主体,决定多元的社会心态。在当下中国,社会心态受到市场交易法则的消极影响,更多表现为它的负面形态,其中有八种不良社会心态值得关注,分别是:浮躁、喧嚣、忽悠、炒作、炫富、装穷、暴戾、冷漠。[3]

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健康的社会心态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良的社会心态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困扰,甚至拖后腿。社会心态的调适和培育是社会变革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二 积极社会心态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分析

(一)积极社会心态的相关理论研究

根据社会心态的界定,笔者认为可将积极社会心态理解为: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整个社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基调、良好的社会共识及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目前虽然尚未正式提出“积极社会心态”概念,但已经可以在社会心理学中找到其理论依据,尤其是近年兴起的积极心理学,为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之一,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从目前来,积极心理学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即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三个支撑点,来展开相关的研究。[4]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包括三方面:一是心理学应把帮助所有人追求幸福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二是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并着力研究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积极方面;三是强调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或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来使自己获得积极意义。[5]简而言之,积极心理学以人的幸福为核心,强调社会在关注人的各种问题时更应关注人自身的积极潜力和积极品质。这些主张不论在社会发展的理念层面,还是在具体的战略实施层面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的和谐体现为四个层面的和谐: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四个层面的矛盾关系最终都要反映到人的社会心态上,社会心态如何则直接影响着社会能否和谐发展。于是,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那么,积极社会心态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

(二)积极社会心态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分析

第一,有助于自我身心的和谐。积极社会心态源于积极的体验,积极体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过去感到满意,对现在感到幸福,对未来感到乐观。当一个人拥有满意感、幸福感、乐观期望这三种积极体验,那他的内心必定是自信、平和的,能够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我,并不断地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统一,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同时,积极社会心态也有益身体健康,消极社会心态将有损身体健康。据中医记载: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可见,不良的情绪体验会伤及人的五脏六腑,而保持良好的情绪基调有助于自我身心的和谐。

第二,有助于人与人的和谐。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偏爱积极的,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人格特质,包括乐观、爱、交往技巧、美德、宽容、毅力等在内的24种特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拥有以上积极品质的人,将会平和待人,真诚待人,以己推人,换位思考,与他人的关系和谐融洽;能够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存,拥有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懂得感恩,并将这种感恩之情转化为对所有人的爱。当一个人拥有积极人格特质、具备良好社会心态,必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第三,有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可见,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实现人民幸福的终极目标,就必先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而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首先要实现的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可是,作为上层建筑的产物,公平与正义的实现程度是由社会的物质基础决定。公平与正义是具体的、相对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因此,一个社会是否相对公平与正义,与一个人的认知方式有直接的关系。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塞里格曼认为,人对事物的解释有两种不同风格:乐观解释风格和悲观解释风。只有当个体拥有积极的社会心态,才能理性地看待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不公平、非正义现象,并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及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此才能保持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

第四,积极社会心态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自尊自信,接纳自我,理性平和,尊重他人是积极社会心态的核心表现。倘若一个人拥有积极的社会心态,那么他就能如同接纳自己一样,无条件地接纳自然万物,如同尊重他人一样,尊重自然规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三 和谐社会构建中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体验与积极品质是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有助于培养个体积极的社会心态。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政府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建设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重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氛围,大力推进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一)以提升幸福感为首要目标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简而言之,幸福是一种感受,至少包含了认知和情感两大成分。20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提出“国民幸福指数”(简称GNH)这个概念,以取代“国民生产总值”,认为政府施政应以实现国民幸福为目标。从发展的终极意义来看,社会发展的目标与个人对幸福追求应该是一致的。可见,把国民幸福放到第一位既是符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也应是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政府应把国民幸福感纳入指标体系中,作为官员政绩考核不可或缺的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提高个体的幸福指数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最首要最基本的是改善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求政府须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建设目标。

(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胡锦涛同志指出:“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7]由此可见,公平正义是保持积极社会心态的支点。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之所以说社会公平正义是保持积极社会心态的支点,是因为公平正义涉及利益的分配,一旦利益分配悬殊,个体极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只有利益合理分配,人们才能看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心理才能平衡,心态才会积极良好,才能够主动维护社会的和谐。

当前,“弱势心态”与“仇富心理”的存在和蔓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这是一个警示,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一些消极社会心态及心理困境。同时它更是一个启示,那就是只有在公平正义光辉的照耀下,用规则和制度营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构建一个只要人人肯努力就会有回报的社会,人们才能走出“弱势心态”和“仇富心理”的心理阴影,才能真正接纳自我,包容社会,保持一种健康良好的社会心态。

(三)建立良好的政治信任

从心理学角度看,信任是个人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态度和行为方式。所以说,信任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是政府执政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中国的政治信任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近年群体性事件屡出不穷,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与人们的不信任心理密切相关。如何构建民众与政府之间信任关系,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政治信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政府须做到:充分信任民众,这是建立良好信任机制的首要条件。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被充分信任的组织系统中,将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建立和健全民主政治,加强法治国家建设,完善法治的公平与正义;转变政府职能,确实从管理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塑造高效、廉洁的形象,重塑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总而言之,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是社会变革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无论从理论价值还是从实践意义来看,都应将其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视角。

[1]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 社会学研究,2006,(4):117-128.

[2]王俊秀,杨宜因.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 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4,12.

[3]夏学銮.当前中国八种不良社会心态[EB/OL].人民论坛电子杂志.(2011-04-20). http://www.rmlt.com.cn/qikan/2011-04-19/20191.html.

[4]秦晓晶.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J].今日南国, 2009,(7):190-191.

[5]任俊,张义兵.积极心理学运动及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5,(12):67-7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7]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1).

Fostering Positive Social Psychologies and Constructing a New View of Harmonious Society

ZHANG Ying-b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Department of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Nowadays, the essential aspert of social psychologies in our country is healthy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worth of paying more attention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es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s ,positive social psychologies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improving the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themselves,people and people, people and society, people and nature and so on.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foster positive social psychologies in order to realize harmonious society.

positive social psychologies; harmonious society; value analysis; foster

C951

A

1008-9128(2012)01-0031-04

2011-09-29

张映彬(1980—),女,福建泉州人,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责任编辑 张灿邦]

猜你喜欢

心态心理学培育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还是“看掐架”心态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