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诗学视角下前景化与图形/背景的关系

2012-08-15李金妹邹智勇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文体学诗学前景

李金妹,邹智勇

(1.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435003;2.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认知诗学是融合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文学文体研究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这里的“诗”不专指“诗歌”,而是广义上的,泛指一切文学文本。Stockwell(2002)①指出,认知诗学是用心理认知过程和规律来阐释文学文体、语言选择和文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讲,认知诗学研究借用认知科学的成果,运用相关的认知理论解读文学文本,探讨心智运作或认知机制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强调运用如图形—背景、脚本图式、文本世界理论、可能世界理论、原型理论、认知语法、心智空间、隐喻、寓指等认知方式来解读文学文本,以达到准确抓住和理解文本的概念意义和非概念意义如情感、移情、审美、联想等目的(蒋勇军,2009;熊沐清,2008;2009)。

前景化(foregrounding)是一种文体学理论,是形成文体风格的重要途径。国内一些学者把foregrounding译为“突出”(龚晓斌,2002)。张德禄(1999)通过全面而深入地研究Halliday的功能文体学理论,澄清有动因的突出(motivated prominence)与没有动因的突出的区别,他认为应该把foregrounding译为“前景化”,这样才不会形成干扰和混淆,造成误解和曲解。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图形(Figure)与背景(Ground)是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认知诗学领域的主要理论。笔者在前期的研究中(李金妹,2008;2012)发现前景化和图形/背景理论的概念意义的理解上有相通之处。本文拟从功能文体学角度区分“前景化”与“突出”、“偏离”等概念,阐释前景化的定义和特点入手,基于对前景化的文学语篇理解的认知研究,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探讨前景化理论与图形/背景理论之间的关系。

一、前景化与突出、偏离的区别 “前景化”(foregrounding)起源于绘画,指艺术作品中突出刻画的人或物处于画面突出的位置即前景,其他部分则构成背景(background)。20世纪初,在借鉴和吸收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理论的基础上,布拉格学派语言学家Mukarovsky(1964)将前景化概念引入文学语篇研究。他认为文体中引人注目的、新颖的、系统的违背常规的特征就是前景化。可以说他强调通过偏离或变异来达到前景化。这里的常规指的是语言中普通的、基本的那部分词汇、句式和语法,即共核语言;偏离或变异就是指超出共核语言之外的那部分特殊用法(吴显友,2002)。该学派另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Jacobson(1961)认为,前景化包括两个方面:偏离(deviation)和平行或排比(parallelism)。Freeman(1982)认为排比是对常规形式的使用或频繁使用,如押韵等。

英国文体学家们经过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功能文体特色的前景化理论。Leech(1969)认为,前景化就是对艺术有目的偏离。他还对偏离进行了科学细致的分类:词汇、语音、语法、书写、语义、语域、方言和历史时期等八个层次的偏离(Leech,1970)。Halliday(1973:113)认为前景化是有动因的突出(motivated prominence)。突出是一个心理概念,突出的程度和类型为读者识别文体风格的主观认知基础。当一个突出的特征与语篇的整体意义相关时才能产生文体效应,才是前景化的语言特征(转引自张德禄,1999)。Leech和Short接受Halliday的观点,指出前景化、突出和偏离三者是单向包含的关系,即前景化包含突出,突出包含偏离(转引自吴显友,2002)。

崔海光(2006)认为,文学作品中,变异或偏离是手段,旨在“突出”,引人注目,实现“前景化”,但是为“突出”而作的变异或偏离不都是前景化。只有那些为了美学价值和主题意义而作的变异或偏离或频繁使用的某种语言结构才是前景化。我们在赏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时,最能吸引我们的注意的部分就是“前景化”的部分,而其他常规普通的表达就构成了背景。

二、文学语篇理解中前景化的认知研究 Van Peer结合文体学和心理学,首次把前景化理论引入文学认知研究领域,从文体学角度对诗歌中的前景化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认为,前景化是一个语用概念,指作者、(文学)语篇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动态互动。“一方面,某些前景化手段的存在会引导读者进行语篇的解释与评价;另一方面,读者也会为满足自己阅读文学语篇的审美而去寻找这些手段。”他通过实验证明,显著度(strikingness)、重要性(importance)和讨论值(discussion value)等变量能够支持前景化理论。而且,读者的注意力会被偏离(deviation)所吸引,从而使读者降低语篇理解的速度,引起读者对语篇情感反应(affective responses)的增加,增强审美欣赏。正因为前景化会影响读者对语篇的审美评价和对文学主题的解释,因此,读者往往认为与属于背景化的部分相比,前景化的部分具有更高的讨论价值。(转引自苏晓军,2008)。

由此可见,前景化概念有跨学科、跨媒介的发展史,不仅是构成一种重要文体的技巧,而且也涉及到读者的反应机制,因此对认知文体学乃至认知诗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图形/背景理论 认知语言学在研究语言时主要采取三种观点:经验观(experiential view)、注意观(attentional view)、突显观(prominence view)(赵艳芳,2001)。其中突显观认为,信息的突显程度决定语言结构中信息的取舍与安排。图形/背景理论是以突显(salience,prominence)原则为基础的认知观。例如: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Talmy首先把图形/背景运用于认知语言学研究中,认为“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其特别的价值是突显。“背景”则是突出图形而起衬托作用的部分,相对于图形来讲,背景在认知上不占优势,突显程度较低,是认知上的参照点。对图形的选择决定于注意的焦点、移动方向、观察的方位等等。匡芳涛、文旭(2003)探讨了图形和背景这一认知结构在“语言空间”结构和“时间事件”结构中的现实化,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仅是一种空间组织的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四、前景化与图形/背景之间的关系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为概念和意义基于感知体验,而感知体验又基于人的身体构造(包括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大脑)。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再加上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形成无限丰富的思想概念和语言表达。(王寅,2005)。

人们对一个情景或语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认知角度和解释方法。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同一个情景或语篇进行分析和解读:详略度(specificity)、辖域(scope)、背景(background)、视角(perspective)、和突显(salience,prominence)。其中突显原则的基础是我们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王寅,2003)。

认知诗学是以体验哲学为其哲学基础的一种具有认知维度的解释学理论,其目的是要抓住文学语篇意义与体验的互动过程(苏晓军,2009)。认知诗学借用心理学的图形/背景概念,认为图形/背景是文学文本分析时应该关注的基本特征。Stockwell(2002:14)认为,与图形—背景现象对应最明显的文学批评概念是前景化。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图形/背景理论体现了人们通过选择不同的视角,聚焦某部分加以详细观察和论述以及忽略其他部分加以轻描谈写来观察事物和解释场景的一种认知能力。根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人的身体、大脑和感觉运动系统是人具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聚焦能力、从而形成在物理空间和心智空间中分离图形和背景的认知能力的生理基础。在认知诗学中,区分图形和背景的认知能力为人能够在文学语篇中,即语篇空间中判断和识别前景化现象和普通表达的提供认知基础。简言之,图形和背景是反映突显、感知前景化的主要心理运作机制,是前景化的认知基础。

认知诗学是将认知科学运用于阐释文学文本、注重阅读过程的学科。它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是语篇解读和解释语篇意义的产生的工具。

注释:

①文中涉及的部分参考文献的详细出处如下:

[1] Freeman,D.C.Essays in Modern Stylistics[M].London:Batsford,1982.

[2] Jacobson,R.Closing Statement:Linguistics and Poetics[M].Sebeok,Style in Language[C].Cambridge,Mass:M.I.T.Press,1961.

[3] Leech,G.N.A Lingustics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gman,1969.

[4] Leech,G.N.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Style[M].Holt,Rindhart and Winston:New York,1970.

[5] Mukarovsky,J.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A].In Garvin,P.L.(ed.)A Prague School Reader on Aesthetics,Literary Structure and Style[C].Washington:Geo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64.

[6] Stockwell,P.Cognit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7] 崔海光.前景化概念与文学文体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6.

[8] 蒋勇军.试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J].外国语文,2009,(2).

[9] 龚晓斌.关于“突出”(foregrounding)的三个关键问题[J]. 江南大学学报,2002,(4).

[10] 李金妹.论诗歌翻译中的文体风格和押韵技巧——评吕志鲁的《英语爱情名诗选译》[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2).

[11] 李金妹.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英语诗歌[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4).

[12] 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

[13] 苏晓军.认知文体学研究:选择性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2008,(1).

[14] 苏晓军.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J].外国语文,2009,(25).

[15] 王寅.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Langacker的语篇分析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

[16] 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17] 吴显友.前景化概念与文学文体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

[18] 熊沐清.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两本认知诗学著作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0).

[19] 熊沐清.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J].外国语文,2009,(1).

[20] 张德禄.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21]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文体学诗学前景
背诗学写话
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前景的探讨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量子纠缠的来历及应用前景
近期认知研究对戏剧文体学的启示
佛典譬喻经语篇衔接方式的文体学考察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