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民间文学的生存困境
2012-08-15万桂红
万桂红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我们整个国家和个人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具有凝聚民族力量、激励民族精神、整合各民族价值观念、规范人们行为等多方面的功能。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成就,使继起的后代适应社会的一种既定存在形态。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现代人决不会比类人猿更高明,因为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最多只能使我们在生理构造方面比类人猿更精细一些,只有传统文化的世代承袭才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而“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构建中,民俗与民俗学的意义是前提性与基础性。在人类文明的进化和竞争中,民俗和民俗学对于所在文明体的生存与发展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民间文学作为民俗中的一支,对人类文明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是我们后代文学的发展的根基和母胎,是我们的母亲文学,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
民间文学是一种主要依靠口头传承在民间乡土社会世代相传、与民众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特殊的文化形态。民间文学是以传统的民间形式展示自己的,它诉诸于口头语言系统,创作和流传都由某一特定的集体共同完成,是一种活态的文学,流传中有变异,变异时有流传。民间文学是存在于民众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只有在民众中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才能真正展示其艺术和生活的魅力。民间文学的讲述活动的普及和兴盛,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社会环境称为文化生态。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史上,民间文学的发达曾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特定文化生态的产物。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缺乏或不完善 具备一定理解能力的儿童因为不必或不能进学校读书,老人往往就成了他们的陪伴者和监护人。为了把他们吸引在身边,老人就得带着他们游戏,给他们念儿歌、讲故事、童话。之所以叫童话,是因为有愿意听故事的儿童们和能够讲故事的老人们的存在。
第二,娱乐方式相对较少 传统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娱乐方式较少,人民在田间地头、在休闲娱乐时,讲故事、说笑话、唱山歌等是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和交流方式。
第三,闲暇时间相对较多 在交通不发达、物资交流受到较大限制的乡村社会,人们从事自给自足的生产劳动之外,可支配的时间很多。在比较贫穷的人们中间,口头文学是最方便的娱乐工具,是不必花费经济代价的消磨时光的好方法。
第四,宗教信仰普遍存在 在各民族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口头文学作品与神圣世界和神圣教训有关,如神话、史诗、圣徒和英雄的传说、因果报应的故事和歌谣等,这些作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再现或表演既是生活本身的完整性所需要的,如丧葬仪式上的哭丧歌、送魂词,也是对宗教信仰进行宣传和普及的过程。所以,民间文学是生活本身、是宗教信仰的载体。
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普及、娱乐方式多样、劳动分工复杂、鬼神观念淡漠。口头文学的存在空间已经大为减少,甚至萎缩为酒桌上的笑话。传统的娱乐活动,如听故事、看戏之类,失去了往日的重要性,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媒体娱乐方式。在发达的现代社会,民间文学生存的客观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改变,民间文学的生存与传播都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第一,缺乏社会需要 民间文学的兴盛与否,主要取决于社会对民间文学创作的需要。首先,在现代社会中民间文学的生存空间大大萎缩。民间文学的主要传承地在广大的农村与部分城市人中间,可现代社会广大农村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改变,大多数人外出务工。在乡村与城市,成人世界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沉重的生存压力也使得民间文学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儿童最想听故事,可是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儿童想听故事的愿望多半会化为空想。在城市,民间文学资源本就稀少,儿童主要依靠玩具和电视、电脑来陪伴。儿童需要民间文学,但社会却没有把民间文学及时传给他们、哺育他们。其次,在物质发达、经济发展迅猛的现代社会,民间文学缺乏传承人,年轻人都想过上富裕的现代生活,不愿意或者没心思传承民间文艺了。再次,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而又直观动感的媒体时代,人们对民间文学的兴趣被冲淡了。没有了社会需要,民间文学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就要面临着消亡。
第二,缺乏创作动机 民间文学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创作和传播,才能不断更新发展。社会需要能够刺激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并产生相应的创作活动。[2]民间文学主要生存于现场的表演和讲述活动中,所以,表演和讲述也是民间文学创作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社会的表演者、讲述者往往是一些社会地位较低、经济状况也较差的人。他们具备创造精神产品的一定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还不够强大,不足以使他们以此作为谋生手段。在广大的乡村,民间文学活动并没有发展到产生职业的民间文学创作者、表演者的程度。许多民间文学作品多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属于民间艺人自己的创作的不多。如民间故事家刘德培讲述的故事汇集为《新笑府》,其中绝大多数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是原本就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真正由他独创的故事,所占比例应是不高的。许多民间故事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个以讲述而不是以创作闻名的故事家的形成,也需要特定的客观条件和持之以恒的主观努力,更何况以创作闻名的故事家的形成。在民间文学生存较好的社会条件里,都难以产生以创作闻名的民间艺术家,那么,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想产生以物质利益作为回报而创作的民间艺人,那就更难了。难以产生真正的以创作为主的民间艺人,民间故事创作和讲述活动就都会慢慢减少,真正流传的民间故事数量也就只会越来越少。
第三,在现代社会,难以产生民间文学创作的有心人和具有集体智慧的真正的民间文学作品 在传统社会里,民间文学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往往是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人。乡下的农民和城市的普通劳动者保存的民间文学数量最多。著名的民间故事家也绝大多数都是农民。从根本上说,民间文学是集体智慧的产物。现实社会中,在各种有益和无益的活动中,人们的精力都损耗殆尽,民间文学创作的有心人难以寻觅。媒体时代产生的手机短信和网络笑话等电信运营商收买的手机短信反而显得很兴盛,这些作品略具民间文学特点,但还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才可断定它们能否成为真正的民间文学。只有为满足社会需要而长期进行的民间文学创作活动,才可以培养出民间文学的创作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创作能力越来越低,民间文学作品就越来越稀少。如果没有民间文学的众多集大成者——故事家、歌手、歌王等,民间文学就不能发展,更不会兴盛。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流传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创作、流传和欣赏活动。与一般的文学创作相似,社会的变化总是对人们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也直接会影响民间文学的生存和发展。在现代社会,时代变了,生活方式变了,生活节奏快了,人民的社会需要和审美、情感需要变了,可以替代民间学的新生事物多了。从功能上看,现代社会里,民间文学的实用价位日益削弱。因此,民间文学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自然地下降了。
从传播方式上看,山东教育家李树先生认为传统文化传播“目前的情况是,故事性不强,不能够从感情上打动小读者,很难,至少在基础教育中效果不是太好。”[3]传播理论认为,信息内容要让受众接受,除信息内容具有趣味性外,信息内容的表现形式亦不失为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民间文学的传播和发展需要改变传播方式,改善民间文学文本符号的表现形式。
现代化过程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创造出了许多新的经济活动和新的意识形态,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更新,也培育出了许多满足人们需要、符合新的技术手段和生活方式的娱乐活动、教育体系。对于民间文学的生存来说,这并不是福音,相反给民间文学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困境。然而,当人们普遍具备阅读能力,拥有丰富的读物,能够借助电视、互联网等进入更加广阔的世界,能够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体育、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方面培养和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那时,民间文学的主要生存方式也应该由口头转变为书面、由书面转变为多媒体等,这正是它的恰当归宿和发展机遇。我们不要让民间文化遗产成为沉重的包袱,更不要被支配。因此,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去保护、传承、传播民族民间文学,主动发掘利用宝贵的民族文学资源,这是我国传播学界面临的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重大课题。
[1] 陈建宪.民间文学志.总序[J].中国民俗通志,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 谢国先.略谈民间文学保护的一些相关问题[J].三峡论坛,2010,(2).
[3] 李西建.重塑人性:大众审美中的人性擅变[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