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社团的潜在效应研究

2012-08-15李小莉

关键词:一体化社团课外

李小莉

(河南教育学院体育系,河南郑州 450046)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社团的潜在效应研究

李小莉

(河南教育学院体育系,河南郑州 450046)

通过对“一体化”教学模式及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研究,深入分析“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社团的潜在效应,为建立高校体育社团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一体化”共赢互动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一体化”教学模式;体育社团;潜在效应

0 引言

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中,高校体育社团也在飞速增长和快速发展.高校体育社团在发展高校课外体育运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增强大学生体质,丰富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其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学生社团正在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在对高校课内外体育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中,体育社团已经成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体现、延伸和补充.因此,在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1]工程,认真落实2007年5月提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精神的指导下,研究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及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现状,分析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潜在效应,为建立高校体育社团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一体化”共赢互动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校体育社团及高校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高校的体育社团发展及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

2.1.1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强身、健心、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健康水平全面提高等方面特有的功能不断扩大.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顺应当代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把课外体育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使之不仅成为课堂体育的有机延续和有效补充,更成为体育课程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看成一个整体[3],将高校体育课内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外得到拓展,将课内外有限的体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从而创造学生和教师共同发挥作用的平台,营造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体育课内、课外体育学习氛围.这不仅为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多元化体育学习的需要提供了可能,而且对于弘扬校园体育文化,实现全面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体育教育目标,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1.2 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2005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对大学生社团概念的定义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4].黄亚玲在《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一书中对体育社团的定义为“体育社团是公民自愿组成,自主管理,为实现会员共同愿望,按照其章程以体育运动(或活动)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5].而在本研究中的高校体育社团主要指普通高等院校中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规章制度为指导,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科技文化生活,促进优良校风学风形成为目的,由学生自发组织并自主活动的群众性公益团体,是在校大学生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业余校园组织[6].

近年来,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颁布、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为大学生体育社团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体育社团不仅为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提供了可能,而且在大学生的个性展现,情商开发,健康人格完善,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体育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组织.但是从整体发展来看,多数高校长期存在组织结构松散、管理水平低、发展目标不明确、与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脱节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体育社团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等方面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深入分析高校体育社团的潜在效应,真正建立高校体育社团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一体化”共赢互动的教学模式.

2.2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社团的潜在效应分析

2.2.1 体育社团成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体现

教育部200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7](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笔者通过与部分高校教师及学生的访谈也了解到,部分学生对社团项目的选择上与大学体育课程所开设的项目有很大关系,这充分说明学生愿意利用课余时间把体育课堂自主选择的项目作为爱好或娱乐进行身体锻炼.这表明现代大学生更注重体育运动的健身化、群体化、生活化,同时也说明《纲要》全面实施后,体育课程推行“自主”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新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概念扩大化形成,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外纵向延伸也已成定势,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机结合、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等新的改革理念的逐渐形成,而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传统课程模式与这种新的改革理念显得很不协调.因此,为适应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就必须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进行重新定位,高校体育社团活动作为体育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不仅丰富了体育教育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而且更好地促进了校园文化体育建设,具有鲜明的学校体育特色.因此,正确引导并大力支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使体育社团活动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适应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条新思路,同时也是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体现.

2.2.2 社团活动成为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健康观念的迅速转变,使得大学生体育消费和体育需求的观念也在随之改变.目前,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体育需要的主要形式,而在社团活动中追求自我个性展现、完善人格、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体验运动娱乐等方面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主要目的.

有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对体育社团组织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或准备参与愿望,说明高校体育社团已得到了大学生的较高认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96.7%的学生表示他们是在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参加体育社团;90.6%的学生认为,与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组织的课间操、早操、班级、年级等活动形式相比,他们更加趋向于参加大学生体育社团.由此可见,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大学校园里面存在很大的潜在影响力,发展前景可观,在当前和未来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中,将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开展带来更强大的活力.另外,有80.5%的高校教师认为,建立课外体育专项社团或俱乐部,配备一定的专项教师辅导,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内容相衔接、连贯和统一,同时对课堂“学不饱”、课下“学不好”现象的改善和学生的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8].从学生对体育社团的选择、参与的积极性等方面可以看出,体育社团对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潜在的效应是必然存在和不可忽视的.这种积极性的影响对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技能提高等方面的影响也将会产生长久的效应.

2.2.3 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体育社团组织开展活动是以各单项体育社团为群体,以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丰富课外生活、培养业余爱好,提高运动技能,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大学生自身基本素质为目标.体育社团具有鲜明的自筹自办、自我管理、形式多样、实施灵活等方面特点,而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才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在与部分主管体育社团的高校体育教师访谈中了解到,为了发挥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他们定期为校园特色或具备优势的体育社团提供经费、场地等资源支持,目的是鼓励其利用优势,开展形式多样、层次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多层次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的体育需求.可见,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而在加快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搞好高校体育社团的工作,不仅是满足大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丰富大学生课余体育文化生活,更是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所必须的[9].

2.3 促进体育社团和高校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互动发展的对策

2.3.1 将体育社团纳入高校体育课程管理体系

在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运行体系和运作机制建构的同时,建议将体育社团纳入高校体育课程管理体系,如构建体育社团“学分制”教学模式,举办“体育社团文化节”等,将体育课内、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整体功能.

2.3.2 正确引导、鼓励和扶持体育社团发展,建设特色体育社团

正确引导、鼓励和扶持体育社团发展,首先要求学校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和肯定高校体育社团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应从指导思想到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和鼓励,将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之中;最后结合学校特色和教学实际情况,重点建设有特色的,与体育课堂活动内容相衔接的体育社团,使高校体育社团成为“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延伸和体现.

2.3.3 建立高校体育社团和体育教学“一体化”监控体系

除了高校体育教学要建立并实施学校或教务处、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督促管理机制外,大学生体育社团也要建立专业化的内、外部管理体系,如组织体系、活动体系、宣传体系、经费体系等.另外,学校各院、系在政策上给予鼓励、照顾和配合,建立一定的成效激励机制,为体育教学工作、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等提供必要的、有力的支持.

2.3.4 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体育专业教师参与指导体育社团活动

为了社团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制定激励政策,要求体育院系或教研部(室)统一指派指导教师对体育社团组织的活动进行指导和帮助,或鼓励体育教师个人参与指导,经核实给予奖励,使体育社团和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

3 小结

体育社团在大学校园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在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的潜在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已经成为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体现和有益补充,也必将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在继续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构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发挥体育社团的本质功能和潜在效应,是适应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步伐,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必须采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EB/OL].2006-12-20[2012-01-05].http:// 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76/201001/80877.htm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2007-05-24[2012-01-05].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005/88539.html.

[3]李小莉.普通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2010,7(2):83-84.

[4]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EB/OL].2005-01-13[2012-01-05].http://baike.baidu.com/view/ 4586447.htm.

[5]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6]秦军,苏国红.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研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3):97-99.

[7]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EB/OL].2002-08-06[2012-01-0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73/201001/80824.html.

[8]李小莉.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12):27-29.

[9]黄筱雯.高校校园体育环境优化措施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0(3):93-95.

Study on the Potential Effect of PE Societies in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l

LI Xiao-L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Zhengzhou 450046,China)

By research on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4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llege PE societies,the potential effect of college PE societies in analyzed in order to supply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in-win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 between college PE societies and PE course.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PE society;potential effect

G812.17

A

1007-0834(2012)02-0083-03

10.3969/j.issn.1007-0834.2012.02.027

2012-02-09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项目(SKL-2010-2494)

李小莉(1977—),女,河南汝州人,河南教育学院体育系讲师.

猜你喜欢

一体化社团课外
缤纷社团
小满课外班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