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医科院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2012-08-15葛李
葛 李
(泸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随着我国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教大众化的来临,医科院校实施学分制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客观必然。工科、师范院校纷纷提出了一些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工作的措施,而在医科院校却鲜有报道,可见医科院校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学生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仍滞留在学年制的框架内,滞后于学分制发展,而学分制下如何对学生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是医科院校学生工作者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学分制下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学分制的主要特点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突出因材施教,承认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学分制这些显著特点,给医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1.学生教育理念的变化
传统的学生教育理念是学校“包下来,管到底”,实行严格的过程管理(直接的、有形的,甚至是强行的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约束),教师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学生也习惯于依赖教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良好行为习惯通过班级、学校的集体活动养成,学生毕业后知识结构单一。学分制突出了“自主性、目标性、个性化”,允许学生主动、灵活地选择所学课程,加大了学习的自主权,并以学分为单位来计量学生学习的量,规定了最低毕业学分,学生每学期选学几门课程、采取何种方式去学习、是否坚持去听课等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不做严格的规定和控制,使过去严格的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选课制的实施,必然会使每位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特长,个性明显,避免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有利于个性发展和人才的脱颖而出。可见,传统的“统一性、依赖性”教育理念正向“自主性、目标性、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1]。
2.学生工作管理体制的变化
传统的医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是“学校-院系-年级-班级”,以党建带团建,以辅导员为主要力量,以班级为主要建制,以教室为主要阵地,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测评为奖惩标准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2]。学分制的“自主性”使原有的学生教育模式丧失了必要的载体和空间(班级、固定教室不复存在),班级很难像学年制那样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桥梁、纽带作用,辅导员的角色和作用的发挥就不如以前明显,工作侧重的角度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在客观上使传统管理模式受到冲击。
3.学分制突出了“弹性化”,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控性降低
学分制实行的弹性学制打破了传统学年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严格规定,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成才需要或家庭的实际情况,提前或延迟毕业,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弹性的学习环境,促使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就可能会以各种方式接触社会。这就较难掌握学生在勤工俭学、务工经商等情况下,因各种原因诱发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加之当前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多,诱发各种问题的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加,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控性降低。这就要求医科院校要重新审视和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4.学分制突出了“个性化”,使学生的集体意识、团结协作和进取精神淡化
学分制的实施使个性化发展成为主题,使学生在取得学分利益的驱动下,更加注重对完成最低毕业学分所必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对自身集体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缺乏凝聚力。同时易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许多学生对所学课程只求过得去,不求过硬,能拿到毕业学分就行,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进取心,而这些恰恰是未来社会所迫切需要的。以上这些都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
二、医科院校学生工作的改革思考
医科院校学分制改革存在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过渡时期,学生工作在改革中既要做到平稳过渡,又要为最终实现完全学分制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对实施学分制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挑战,迫使医科院校要积极探索和寻求切合实际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法和途径,要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学校推行学分制改革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
1.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
学分制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个性化教育观。因此,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观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实现从“强化管理”到“强化服务”的转变。本着“平稳过渡与统筹兼顾、自主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指导思想[3],切实为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身体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服务,为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增长知识和智慧、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形成个性特长,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2.改革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以德育为中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求职与就业教育,以及人文精神和个性创新意识、集体意识、团结协作和进取精神培养等等。特别要结合学生在校各阶段的成长规律,不仅要在时间上认真分析和把握学生在各阶段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在空间上关注由于弹性学制的实施带来的许多个性化问题。全面适时地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因此要求学校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建立受广大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公寓社区文化,宿舍文化来陶冶情操、提高品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改革学生工作的体制
(1)建立以学区为基本单位的学生管理体系。新的学生管理体系的建立,首先要解决如何组建学生基层组织,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群体间班级、年级甚至专业的界限日益模糊,学生的利益将逐步脱离班级,而不断集中于寝室和以寝室为单位的学区,寝室和学区将以学生利益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此情况下,现行学生教育管理基层组织对学生的约束力及影响力下降,已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管理的目的。因此,原来以班级为基本管理单位的管理体系应转为以学区为基本单位的学生管理体系。成立学生社区管委会,对入住学生按单元或楼层组建学区;并在学区建立学生党、团组织;学生辅导员按学区配备。成立学生自律会,涉及学生安全、学校稳定、学习纪律及共同生活准则的问题,必须严格执行制度;而属于学生某些个体行为,如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习的目标、方向,学习方法、时间、地点、内容的选择及对未来职业的思考等等尽量放开,交给学生自己去管。“放开”和“放手”让学生干不仅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培养他们为社会、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而且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使学区成为成员相对稳定、组织相对健全、辅导员配备到位,具备履行行政管理及思想教育职能的学生工作基层组织,使学区成为学生思想教育载体、日常管理切入点、社团活动基地。以此提高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教育功能。同时处理好学区和院系的管理协调问题,这一点。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4]。
(2)建立导师-导生-辅导员-教师等多维管理体系。导师制是选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他们在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指导大学生选课,制定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的优点是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德育的内容渗透进去。导师的思想、言行可影响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可感化学生;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会端正专业学习思想,提高学习动力;导生制是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或研究生担任导生,协助导师对学生进行管理。他们的年龄与工作对象接近,更容易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导生和新学生联系方便,基本上同吃住、同学习、同交流,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导生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适应环境,学习生活少走弯路;引导学生群体在思想上有凝聚力,政治上有向心力,学习上有竞争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帮助有困难、有问题的同学不掉队。导生在“导”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自己,其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这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与导师的工作形成互补;与此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发挥广大教师和各管理部门的作用。一要使每一位教师在讲授学业知识的同时,成为学生生活上解惑者和思想上的传道者。二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每个职能部门和每位教职员工,都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目标,把“三育人”作为部门和个人岗位聘任考核的依据,使“三育人”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不断发扬光大。这样就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导师-导生-辅导员-教师等多维管理体系,使学分制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控性大大增加。
(3)建立学生咨询服务体系。即学习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学生经济资助中心、网络咨询中心。面向学生提供生活、心理、卫生、学习等各类咨询服务,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结合起来,消除学生中易诱发矛盾的隐患,使学生身心正常发展、健康成长。校园网是对分散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手段之一。学校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挖掘网上巨大的信息和教育资源,营造全新的网络文化,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积极开展网络活动,吸引学生自觉地接受网络教育。并通过网络使学生与老师进行平等沟通、交流思想,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网上网下联动。克服学分制教学的分散性和个别性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体性和统一性之间的矛盾,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实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4)建立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根据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特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与此相适应的奖惩措施,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学分制下学生的德育学分只在综合测评中有所体现,而没有计入毕业学分中,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在追求毕业学分的动力驱动下,出现了重业务轻政治,重学分轻素质的倾向。学生政治意识淡化,不愿担任社会工作,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大学生党团组织生活难以开展。同时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只是为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而积极参加学生社团、各种协会等群众性学术组织,积极参与学生会、团委的管理工作。因此,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德育学分考核与评价方案,使之能够全面反映和评价一个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对学生思想、能力、素质考核与评价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并将考核结果赋予一定的学分,计入学生人文素质毕业学分中,更好地发挥德育学分考核与评价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利于学生成才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
[1] 周清华.书院制-完全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新模式[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O11,9(l4):118-121.
[2] 孙庆民,查佐明.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挑战与应对[J].社会科学家,2009,(11):115-117.
[3] 王淑文,李传义.关于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3):26-27.
[4] 谭士元.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工作运行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OO6,(7):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