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歼强飞机构造”军队任职教育优质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2012-08-15赵道文杨安元

河北职业教育 2012年9期
关键词:教员装备飞机

赵道文,杨 雪,杨安元

(空军第一航空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军队院校从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以来,全军院校认真贯彻军委决策部署,积极推进院校教育转型。任职教育是我军院校教育的战略重点,也是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难点。当前,任职教育改革进入操作层面的关键时期,课程作为基本教学单元,在推进任职培训模式改革过程中,打造具有军队特色的任职教育优质课程尤为重要。“歼强飞机构造”课程按照总部“百门优质课程建设计划”的要求,经过长达8年的持续建设,不断化解转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课程建设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已顺利通过总部军队院校优质课程的评审。

一、课程作用与建设思路

(一)课程作用

“歼强飞机构造”课程承担着验证和深化原理知识、支持飞机维护保障的双重职责,是生长干部任职教育“飞机与发动机维修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所含有的基本训练与后续的维护课程一起,对机械师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可靠支撑,是任职岗位阶段核心课程。“歼强飞机构造”课程是支撑歼强飞机维修训练的基石。其主要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提供航空机械维修工作必备的构造知识。该课程系统地阐明了歼强飞机的机体结构和液压、操纵、燃油、生命保障等系统的功用、构造和工作原理,构成了完整系统的飞机构造理论体系,为开展飞机维修技术训练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是培养航空机械维修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实践能力。该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理论实践高度融合等鲜明特点,设置的飞机结构系统认知、附件分解装配、故障分析排除等实验实习科目,能帮助学员把握维护保障工作规程与技术要领,培养航空机械维修工程素养。

三是增强适应装备更新、应对岗位转换的能力。该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不同机型相关技术的共性与实现方式的多样性,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通过学习,可有效减少相近机种之间岗位转换的技术障碍,缩短理论改装时间。

(二)建设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优质课程评审标准》为依据。秉承需求牵引、能力本位的建设理念,坚持从课程基本特点出发,突出模式创新,突出教员队伍建设,突出实践教学,努力实现各要素协调发展,为航空维修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为后续课程顺利展开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建设思路是:紧贴岗位需求和装备发展,转变教学平台,搭建“任职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深化教育和装备研究,广开培养渠道,打造“专一兼多”型的师资队伍;挖掘现有资源,构建“软、硬互补”的教学保障体系;把握课程特点,突出功能主线,创新组训模式,实现课程教学全过程优化。

二、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一)主要成果

1.主要教学成果。2004年以来,共获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军队级教学成果奖2项。近年来,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

(1)“航空装备功能主线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2009年获军队教学成果三等奖。

(2)“初级任职院校各培训层次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2009年获中国军事教育学会组织的研讨征文二等奖。

(3)“加强院校新机改装培训体系建设,促使新机战斗力快速生成”2011年获中国军事教育学会“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与人才培养”学术征文三等奖。

2.主要科研成果。2004年以来,共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

(1)“飞机高压大流量气压附件综合测试系统”2010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2)“飞机机械系统仿真训练与试验平台”2010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3)“机轮传感器智能检测台”2011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3.学术研究成果。近三年累计发表论文38篇,其中IEEE收录1篇,国际会议1篇,核心期刊12篇,年人均1.58篇。代表性的成果有:

(1)“Study on Threshold Based on Cluster Mean,ICICTA”2010年在国际会议发表,IEEE收录。

(2)“基于飞机可燃油液系统的失火事故分析”在《消防科学与技术》(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第9期上发表。

(3)“飞机液压附件综合测试系统设计”在《液压与气动》(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第5期上发表。

(二)创新点

1.创立航空装备“功能主线教学法”。传统装备教学存在着功能、组成相对隔离,要素主次区分不明显等问题,面对装备型号增多和结构愈发复杂的现实,急需寻找一种新的思想方法,用于指导新形势下的教学实践。

借鉴装备研发逻辑脉络,课程组确定了“以功能为内核,以演绎装备结构为途径,以建立知识内在联系为目的”的课程教学思想。采用向下兼容的办法,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保持了内容先进性,并以此为指导,创立航空装备“功能主线教学法”。

该方法是指在飞机构造课的教学中,以功能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引出功能、演绎结构实现功能、迁移知识完善功能、对比实装验证功能、归纳总结扩展功能”等五个环节。自该方法提出后经过不断完善,已在学院其他装备课教学中推广,并被兄弟院校借鉴应用。

2.构建并形成了完整的“1+X”教材体系。从内容上看,“1”是反映该课程内核的基本教材,“X”为正在服役的各种歼强飞机构造教材。从形式上看,“1”为纸质基本教材,“X”为各种载体形式的辅助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1”与“X”一起构成立体化的教材体系。课程组从基本教材出发,采取辐射、牵引的办法,分步展开不同内容、各种形式的配套教材建设。基本教材保持相对稳定,通过辅助教材及时反映装备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与前沿。在装备换代或教育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时,才变更基本教材的内容与承载形式。

3.构建“软件配合硬件、旧装支持新装、虚拟集成模拟”的保障条件建设模式。为有效化解实装不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课程组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起了“软件配合硬件、旧装支持新装、虚拟集成模拟”保障条件建设新模式。按照“以模拟训练为主,实装教学为辅”的思路,课程组开展教学场地设施和装备设备建设,保证了教学装备与部队装备同步。现有3个专业教室、1个飞机结构与系统实验室和1个基本技能训练场,配置有1架仿真飞机、4套模拟训练系统、2架全解剖飞机、2000多个部附件实物和实物解剖件、100多块教学模型板、500多张挂图。实验(习)室、专业教室均有多媒体教学功能,完全满足现有教学的需要。

三、建设水平与经验做法

(一)建设水平

1.师资力量雄厚,任职教育整体素质高。任职教育要求教员具有丰富的部队实践经验,通过选派教员到部队任职、代职和送学深造等方法,大大改善了教员队伍的结构和知识阅历。课程组现有教员8名,其中博士2名、硕士4名。6名教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其中3名为空军高层次人才,2名为学院新机专家,2名学院教学尖子,5名获军队院校育才金、银奖,6名教员具有部队任职、代职经历,89%的教员具有新机改装和技术支援经历,队伍结构合理,知识能力互补性强,发展态势好。多名教员应邀到空军装备部、陆军航空兵学院和沈空装备训练基地等单位进行技术讲座或示范教学。

2.内容更新超前新装备列装,课程体系保持动态优化。着眼岗位任职需要设置教学内容,大力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组始终坚持紧跟装备研发,及时掌握新装备的结构系统改进动态,按照“1+X”的教材建设模式,迅速完成教学内容更新;编撰的教材,连续5年获空军院校优秀教材(含2部任职教育教材)二等奖。近几年,课程组依据新机技术状态提升,充分兼顾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把机械电气系统监控处理机(NAMP)的故障监控、电液伺服控制等技术纳入到教材中,保持了课程内容的及时动态更新。

3.实践性教学场所功能衔接,构成了岗位任职教学主阵地。实践教学是提高学员任职能力的“锻压器”,课程组按照功能衔接、软硬互补的思路,改扩建实践教学场所,专业教室、技能训练场已成为课程教学主阵地。建设成果受到空军装备部机关、首长及空军装备教学现场会与会领导、专家的好评。专业教室配有三代战机的仿真飞机、液压气动系统原理演示台、液压附件综合试验台等设备,其中,仿真飞机能够展示全机舱口分布,及舱口内设备安装连接关系。课程组拥有电子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课件等信息资源,容量达到了近1000G。技能训练场拥有三代机和主要二代机的结构系统、测试设备和部附件。可以保证主要部附件的拆装、性能检测、飞机操纵系统检测、燃油系统压力加油等课程设置所有科目的实习训练。

(二)经验做法

1.任职需求导向的理念是推进装备构造课程建设的前提。以任职需求为导向,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是确定课程建设思路、推进课程建设的前提。课程建设实践表明,坚持以任职需求为导向,紧盯装备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平台,是保持课程内容先进性的基本途径。课程组连续5届获空军优秀教材奖,为此添加了实践注解。坚持以任职需求为导向,以新装备教学为重点,围绕教学需求,挖掘资源功能,是推进保障条件建设的基本举措。已建成的“软硬互补、功能衔接”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为此提供了必要的佐证。

2.把握课程特点是保证课程建设创新发展的科学依据。基于“同功异构”的装备构造课程特点,课程组确立了“以功能为主线认知装备”的课程教学思想,为通过转换平台实现内容更新、通过向下兼容满足不同教学需求,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这个特点,课程组创造性地提出了航空装备“功能主线教学法”,对优化教学过程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3.加强科研和学术研究是推进课程内涵建设的基础。教员队伍既是课程建设的对象,也是实施课程建设的主体。加强科研和学术研究,推动教员内涵成长,是提高课程建设总体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提高其它要素建设水平的可靠保障。课程组所取得的科研和学术研究成果中,5项科研成果已经进入实验室,9项学术研究成果已经进入课堂,融入教材,充实了教学条件,丰富了建设内涵。

[1]邱德定,罗湘燕.航空维修工程与任职教育研究[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210-215.

[2]薛雪东,程旭德,徐兵,等.“学导式”教学法在新装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3]郭翠兰.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1,(9).

猜你喜欢

教员装备飞机
好装备这样造
飞机失踪
港警新装备
防晒装备折起来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拼座飞机”迎风飞扬
乘坐飞机
神奇飞机变变变
晚安,教员先生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