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初探

2012-08-15吕栋腾

河北职业教育 2012年9期
关键词:职业高职课程

吕栋腾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2)

一、国内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现状分析

杜威(John Dewey)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他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传递经验的方式。”[1]倡导“做中学”(learn by doing)的学习模式。库伯(David Kolb)在继承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认为,“学习是通过体验的转换而创造知识的过程。”[2]

项目学习于20世纪90年代末被引入我国,十几年来,在研究了国外项目学习的理论基础上,经历了“平台式”的课程模式,我国主要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提出了带有中国特色,能满足我国人才培养要求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我国实施《职业教育法》以来,高职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职业方向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服务于特定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培养生产现场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其核心工作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建设。然而,传统的课程教学以教材内容组织教学,课程教学是以知识体系为主要教学内容,尚未摆脱学科体系教学的困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应该是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3]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共识,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是项目课程的首要目标,因而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我们目前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是基于当前改革的现实,即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与培养目标距离较大,社会反响教学知识不实用等问题。“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课程项目化教学是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为训练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教学方式。

国内很多高职院校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纵观我国现有有关项目教学的研究和课程开发不难发现,过于看重学生的动手操作。简单的认为,项目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产品,完成这一过程就是完整的实施了项目教学。[4]这种理解误以为项目学习就是制作一种产品。对于项目学习的本质分析不够,忽视了项目学习中其它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大面积的对工科所有课程进行改革,使教师不能把全部精力和能力投入重点课程的建设中来,也不符合职业院校重点建设特色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要求。

三、项目化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应在充分进行工作岗位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课程改革方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环节设计,创设项目化情境,然后实施教学,不断完善。

1.工作岗位调研与分析。通过走访相关企业、咨询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部门负责人、回访在企业工作的我院毕业生等形式,对企业人才结构与知识需求状况进行调研,并结合教学现状,收集不同专业方向、就业倾向学生对课程的知识技能要求。校企共同制订课程标准。

2.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校企双方合作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学校和企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实施项目化教学时应注意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内,学生应对项目及其结果有着较强的兴趣,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符合行业最新的理论。

课程教学的项目化设计应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每个项目都要涵盖解决具体生产问题的知识、技能、素质。实施时应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纳入专业改革的大局中,积极与其他课程改革进行有效衔接,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实施效果评价。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项目内容评价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效果,除评价项目的结果外还应注意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观性、创新性的体现。考虑学生对每个项目的设计思路、合理化程度、职业意识素养等,综合评价其职业能力。

四、结 语

课程的改革关系到专业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以改善高职院校相关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加大对专业的教学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完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体系,使毕业生能明显具有复合人才特色,更好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1] 杜威.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Kolb,David.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1984.

[3] 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11).

[4] 刘育东.我国项目学习研究:问题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猜你喜欢

职业高职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