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刍议

2012-08-15范海虹

河北职业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论语儒家人格

范海虹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华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论语》是集中体现孔子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的经典著作。其中提倡的人格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发展的方位,成为民族传统精神的精粹。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为提高民族素质,更需要我们青少年一代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来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构建中华民族的脊梁。但是由于社会转型中的冲突,文化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的误导以及学校教育的缺失等原因,有近10%的大学生存在人格发展问题以及人格障碍[1]。表现出特有的认知方式、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异常的特殊模式,而且对环境适应不良使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蒙受严重影响,以致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也使自己感受痛苦[2]。而《论语》中的人格观,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存在的主要问题

1.道德意识淡漠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和行为模式,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更谈不上从他人的角度来换位思考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泛滥的冷漠和自私:在学校自习室里随意丢弃果皮纸屑,在食堂随处可见的剩饭剩菜,在图书馆司空见惯的大声喧哗,公车上拒绝给老幼病残让座,在马路上拾到钱包时据为己有等等。这可能是整个社会道德文化缺失的表现,但是反映在大学生身上就不容乐观,因为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道德素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整个民族的素质。

2.缺乏社会责任感

目前,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知识丰富、追求个性、敢于创新、自我意识强。但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心浮气躁,学习上不思进取,沉迷于物质享受,甚至置国家法律与法规于不顾,重金聘用“枪手”、“写手”来代考、代写论文,以蒙混过关;在个人发展上,毫无国事家事事事关心,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态度,随心所欲,不仅忽视思想和道德的修养,而且无视大学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自强意识淡化

目前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当代大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面对生活的挑战时充满了困惑与畏惧。我国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心理素质较差,因无法正确面对考试成绩不理想、失恋、同学关系恶化、择业失败等问题,离家出走、离校出走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跳楼自杀等恶性事件。大学生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若任由其肆意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论语》人格观的基本内涵

1.道德立身

儒家修身理论从道德立身的观念出发,崇尚和注重理想人格的培养、树立和实现。“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认为仁与君子有密切的联系。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依于“仁”即是说人内心的品德要以仁为基础。“仁”的内涵是“爱人”,由“爱亲”推广到“爱人”,具体包括孝、忠、信、忠恕等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没有仁爱、亲和的内心,不能把握长幼尊卑、进退有序的礼仪,就连能陶冶心性,愉悦身心的音乐也无法体味和欣赏。“仁”被归结为人的内在德性,要认识和实现仁德,完全是主体自身的事情,且“仁”就在自己的心理,不应该也不能够向别处去求,只能向自己心中去求。据学者统计在《论语》中提到的“仁”104处之多,出现频率之高,可见一斑。

2.理性处世

孔子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合而成的集合体,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此,孔子提出忠恕之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教导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且不可随意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别人,要尊重、爱护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们之间亲密友爱的关系。同时,“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倡导珍惜友谊、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发扬博爱精神,广交天下朋友,努力为自身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在对待钱财上,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承认,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但是,如果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就不应该接受。主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告诫人们对富贵的追求应该是有条件的,有节制的。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决不能损害道义、不择手段地去追求。

3.弘毅品格

孔子提出“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君子要坚强刚毅、朴质果断,言语不要轻易出口,有这种品德的人就近于仁德了。实际上,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遇险而怯为柔,知难而挺为刚。《论语》中还提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是说一个人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要刚强而有毅力,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要为了事业,为了信念,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精神。这些弘毅品质,要融化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他们的心理和性格,成为制约他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论语人格观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

1.有利于大学生的道德建设

儒家修身观的“仁”是其主要思想,追求理想人格,强调“拥有较强的道德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一种“仁爱”、“忍让”精神,培养一种“温和”性情,形成一种互相忍让、互相谅解的讲礼貌、守礼节的良好校园氛围,对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儒家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应负一定责任的思想,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有积极促进作用。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一方面追求生命的不朽,主张必要时把生命奉献给仁义和群体利益。另一方面,在利与义发生冲突时,儒家强调人不能为了利而失“义”。通过这种教育,不断告诫大学生,在面对物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端正对金钱取舍的态度,谨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至理名言。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刚强坚毅的精神面貌

儒家提倡的人格境界,即君子一定具有坚强的意志品格,顽强的进取品质。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承继者,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在学习过程中兢兢业业、积极进取,集中精力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坚定不移地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培养良好心态,在逆境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进。

4.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儒家非常重视受教育者进行自我修养,并为此设计了一套修养的有效方法。主要有:提倡学思并重,主张学习、继承前人道德,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品质;注重反省内求,通过反思领悟道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自身求取善良美德的本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奉行积善成德,即通过学习和实践优良品德,实现扬善除恶,进入高尚的道德境地;主张慎言力行,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要求择善而从,具有“慎独”的道德自觉。

学者汤一介曾言“孔子思想之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提出一套‘要求自己有个做人的道理’和‘教人如何做人’的道理,这是孔子思想的真精神,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发扬的最高之点。”[3]《论语》在教育领域里,致力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从而为人生境界的实现,也为理想社会的追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当今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放在重要位置,培养的大学生应该尚义崇仁、明礼诚信、博学于文、德才兼备,应该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乐观而不盲目,克己而不过分。

[1] 齐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程[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26.

[2] 张伯源.变态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5.

[3] 汤一介.我所了解的孔子思想[J].文史知识,1999,(9).

[4] 吴铎,罗振国.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论语儒家人格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如何读懂《论语》?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论语·为政第二》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