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2-08-15

河北职业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学校

罗 平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次强调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工作重点,要求在制定本地区、本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应当与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新的形势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对待,并积极探索就业工作新的模式。本文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在新形势下探索就业工作模式的实践为基础,结合笔者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体会,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模式进行探索。

一、落实“一把手”工程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关键

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涉及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制度化”,才能确保就业工作深入、持续发展。学校成立由校长或书记任组长,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院办、招就处、学工处、教务处、财务处、后勤集团等部门组成的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校就业工作的领导、协调、决策、部署,“一把手”亲自督阵,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积极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利条件。财务处按照国家规定划拨就业经费(不低于当年学费收入的1%),招就处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应按毕业生人数1∶500配备,保障就业工作的人、财、物投入到位。各二级学院也应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靠前指挥,认真落实学校就业工作各项任务,构建起以学校招就处为主导、各二级学院为主体、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就业工作机制。

二、建立“院校两级”就业工作机构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

在新形势下,就业工作已成为一项常规工作,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切实把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本部门工作的重要部分。就业工作模式必须从“应急型”转变为“常规型”。学校招就处就业人员配备不低于1∶500(按毕业生人数计算)。设立职业指导部、市场开发部、信息管理部、综合服务部,从宏观上统筹、协调、管理、指导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主导作用。从就业教育、基地建设、信息网络、指导服务等方面强化工作职能,创新工作模式,丰富工作内容,完善服务设施。各二级学院设立专门的就业工作管理部门,配备专职人员,从就业教育、信息收集、组织招聘、跟踪管理等方面狠抓落实,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

三、推出“三级联动”核查制是提高就业统计信度的可靠保证

就业统计数据是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教育部对各高校就业率的高低极为重视,直接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学校招生计划挂钩,因此,各高校都加强了对就业率的审核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力度收集《就业协议》和《就业证明》。但辅导员在收集时审核不严,就业统计存在误差,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就业统计核查制度,提高就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湖北三峡职院推出了就业统计“三级联动核查制”,由辅导员负责初审,对学生上交的协议和证明逐项审查。检查填写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准确。二级学院就业办负责复审,对学生的就业单位、就业状况、就业时间进行核实,检查学生就业是否有变动。学校招就处负责终审,以就业单位为依据,全面抽查学生就业情况,对离职后就业单位发生变化的学生要及时更换协议或证明,确保就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三级联动,层层抓落实,大大提升了就业统计的有效性,降低了就业统计误差率。

四、坚持“四项调查”反馈制度是做好就业调研的重要前提

就业工作的“四项调查”贯穿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过程,通过调查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就业思想、就业状况,获取市场信息、企业建议,对学校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职业指导、心理教育等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通过“就业意向调查”,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状况、职业定位、择业标准、就业区域等,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通过“市场需求调查”,了解各地就业市场行情,收集信息,加强联系。根据就业市场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及时调整学生就业心态,更新就业观念,把握机遇,抢占先机,提高求职成功率;通过“就业状况调查”,主要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工作业绩、薪资待遇及就业满意度,掌握学生的就业思想和就业动态,加强跟踪管理,提高学生就业初期的稳定性。通过“就业质量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收集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五、实施“五化工程”是促进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

1.实施就业教育全程化。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已成为高校就业教育的主旋律,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就业,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按照就业指导全程化的思路,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以适应新形势对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要求。形成全程化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分段式教学,将课程分为三个专题:(1)大学一年级开设规划篇,包括“新生入学导航”、“大学生涯规划”,帮助新生转变角色,适应大学学习环境,了解专业,了解职业,提早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2)大学二年级开设准备篇,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准备与求职技巧”、“创业基础知识”,从行动上、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就业准备,提升综合素质,拓展职业技能,掌握求职技巧。(3)大学三年级开设实施篇,通过开展就业须知讲座,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把握机遇,迈好步入职场的第一步。

2.实施就业推荐市场化。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形势下,就业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为确保毕业生就业渠道通畅,学校要加大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投入。组织精兵强将,分区域,划片区,跑企业,挖信息,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在外地设立“就业联络站”,在本地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把毕业生就业推荐与市场建设结合,通过多种途径拓宽就业渠道。一是充分利用学校行业优势,成立行业协会,开拓行业市场;二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机构合作建立就业工作站,引进合作企业,拓展外地市场;三是通过与省内高校联合,成立高校就业联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巩固本地市场,形成立足本地、面向本省、辐射全国的就业市场。

3.实施就业管理规范化。就业管理的重点是大学生就业初期,此阶段是大学生就业的“断奶期”,学生思想波动大,意志不坚强,适应能力差,面对困难和挫折无法应对,选择逃避。因此,学校应建立规范的跟踪管理制度,以辅导员和就业工作人员为主力军,实施“431”联系制,定人定点定期加强管理。学生就业第一个月每周联系一次;第二个月每旬联系一次;第三个月至第六个月每月联系一次。通过学校短信平台、班级QQ群、电子邮箱、手机等多种途径保持与学生的沟通,为促进学生就业提供精神支持和智力服务。

4.实施就业服务信息化。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互联网的应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当代大学生最热衷于网络。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实现信息化就业进程,是摆在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要选择合适的方案打造一个立体式、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设计网站栏目应包括:职业规划测评与指导,心理健康测评与辅导,就业形势与政策,招聘信息查询,企业录用结果查询,毕业生就业去向查询,用人单位信息库,毕业生信息库,远程面试,就业指南,校友交流平台等。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技术能够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服务。

5.实施就业考核系统化。目前,教育部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评价从毕业生就业率数据的统计上升到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坏的评价,增加了上岗签约率、专业对口率、自主创业率和升学率的统计。因此,高校应更加注重就业工作考评体系的建立,系统化的考评体系能够提升就业工作水平,能够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深入开展。湖北三峡职院以签订“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为抓手,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强化工作职能。通过借鉴BSC企业管理模式,完善就业考评体系,确立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就业状况、就业服务四个维度就业工作一级考核指标,建立22项二级考评指标,对就业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有效地促进了就业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工作模式从“应急型”转为“常规型”,全面推进了“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责任到人”的就业工作考评体系。

总之,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新模式,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将就业工作置于学校整体工作和长远发展目标体系中去研究,才能构建适应新形势的高校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1] 柯美录,宋健.试析高校就业工作的新途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8).

[2] 刘铸.高校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推手[J].人力资源,2011,(9).

[3] 郑虹,张哲.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8,(3).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学校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校推介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