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举措
2012-08-15邹贵平
邹贵平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向社会输送了大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日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如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良性有序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寻一条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定位不清
1.市场导向、教育需求定位不清。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一条很重要的基本原则。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高职院校没有能够及时研究和适应社会经济的改革,没有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而变化,没有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变化,其发展也必然陷入困境。
2.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定位不明确。主要表现为:在培养目标上主观地强调技能型、操作型,忽略了与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毕业生的专业整体素质难以与用人单位的使用要求相匹配,缺乏职业转换能力和继续教育自我学习能力,人才缺乏发展后劲;在培养方式上,片面理解“理论够用为度”,忽视知识能力结构的综合化,课程设置呈现出一种随意性。
(二)高职教育质量堪忧
1.资金短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2.师资问题。师资不足是我国职业教育当前的突出问题。主要存在:从事职教的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专业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相对比较弱;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企业兼职教师比例低等;在专业结构上,基础性学科力量强,应用性学科力量薄弱;在教学结构上,理论教学的力量较强,实践教学的力量较弱,导致很多实践教学难以开展。
3.实践教学环节弱。很多高职院校没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去组织教学,不以满足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为出发点设置专业,不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评价以老师讲课质量和学生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等等。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1.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从入学的生源质量来看,高等职业院校所录取的学生为高考招生中分数层次最低的上线考生,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规定性认识不够,不得不降低对教学标准和质量,使人觉得高等职业教育是末流的、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具备技术应用能力,没有高职职业特色,在就业上显然处于弱势。
2.学生职业能力没有针对性。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专业能力不强,学不能致用;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教学环节老套、生硬;重知识,轻能力,重“答案”轻“过程”,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教学手段、方法呆板,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是实践教学没有与企业合作,学生得不到真枪实弹的锻炼,势必减弱学生竞争上岗的就业能力;培养人才不考虑教育的层次性、滞后性,不分辨市场需求的真实性、饱和度,盲目跟进市场。
3.就业态势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技术的更新不断促使技术岗位的消失和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的人力资源配置。就业态势变化使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上下夹击。学校职业教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职业多变和终身教育的需要。
(四)高职教育缺乏特色
1.管理体制无特色。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没有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办学方法,过分强调一个“高”字;与此相反,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由中专学校升格改制而来,过分沿用中专学校的办学思想,即过分强调一个“职”字,没有认识到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和特色,因此,也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
2.专业设置特色不鲜明。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与当地经济发展不协调以及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举措
(一)政府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公众宣传
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巨大的办学投入。政府应运用财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建立政府、社会多元投入的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体系;建立完善的拨款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来运作,以毕业生的就业率、受社会与企业的认可程度为衡量标准,目的是激发办学主体的积极性,规范办学的方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政策上要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倾斜,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要向社会公众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唤起全社会及民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可采取一些政策性支持,大胆进行一些改革,以改变社会大众对高等职业教育形象的重新定位,增加公众的吸引力。如改革考试模式,采取高职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独录取,自成体系,增强独立色彩,摆脱高职教育最后一批录取而形成的末类高校的公式化概念。
(二)落实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
政府对职业教育由直接管理变为依法办事和采用政策引导、质量评估、政府购买等宏观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切实落实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要下放办学权力,逐步扩大高职院校在办学、招生、专业设置、学籍管理、课程开发与安排、教师聘任、教材选用等方面的权利,落实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
(三)明确办学定位,突出高职特色
1.根据高职特色定位。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弹性化是高职特色的体现。职业教育的弹性化就是要依照地区的需要,行业的需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办学理念,办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点。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可以实行弹性学制,以满足在职人员继续学习的要求,也是适应职业教育终身化的重要保证。
2.找准市场定位。课程体系上按市场、职业、技术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坚持地方性、可行性、超前性、开放性、应用性、复合性等原则。专业建设应该按照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需要进行调整,以体现它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以就业导向定位。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应开发适合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有特色的课程,使课程和就业导向形成紧密的联系;在设置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到目前已有的专业,以利于资源共享,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办出有特色、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1.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有相应专业和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高素质包含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培养人才必须把高素质放在首位。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设营造的过程。一要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二是加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建设;三是结合专业特点,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效沟通。
3.培养具有“高职”特色的综合素质人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身心素质教育。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除了要求劳动者具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以外,还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
(五)走产学研合作道路
1.建设好校内及校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尽可能地贴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防止建成层次低且又仅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场所。可以与相邻的同类专业的学校共建实训基地,也可以共享现有的邻校间的实训基地,达到资源共享。
政府要加快国家级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要通盘考虑,要体现出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管理现代化、使用效率高等特点,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实用的、确实能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实训基地国家级实训基地的建设。可本着共享、共建、共管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实现地区教学资源的共享。
2.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通过“订单培养”,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二是利用企业的工厂、生产基地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不足;三是引导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专家进入大学课堂和实验室,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做讲座和报告;四是大学为企业培训专职人员,按企业要求培养人才;五是建立由企业、行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商讨有关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问题;六是自办企业,走大学企业化道路;七是鼓励教师自主创业,使专业教师自身也能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吸收自己专业的学生实习,使学生得到实战锻炼的机会。
(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多途径提高教师“双师型”素质。可以根据每个学校、专业、教师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进行在职及脱产研究生的深造;分期分批送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顶岗锻炼;鼓励具有高校教师系列职称的教师获得与本专业实际工作一致的专业技术职称,鼓励具有非教师专业技术等系列职称的教师获得高校教师系列职称;派青年教师轮流到基层“顶岗挂职"锻炼;集体组织社会调查、调研,提高教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可通过以下途径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一是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公开招聘“双师型”人才;二是聘请工程师、技术开发人员任教;三是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专长的高级工、技师来担当技能训练的兼职教师;四是有目的地把实践经验丰富的学者、专家、名师请进来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
3.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加强精神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其次要制定出符合高职特色的职称评聘和考核晋级制度,在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时可把“双师”列为一项重要指标;第三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资待遇及课时津贴等;第四是为“双师型”教师在教学、科研、技能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五是建立奖励机制,对取得专业技术证书、科研成果给予奖励。此外,在生活和事业上,为“双师型”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使“双师型”教师真正成为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三、结 语
经济社会的发展呼唤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将大为扩展,内涵将极大丰富。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何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客观看待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探索符合时代及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1] 严海鹰.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翟轰.高职办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8,(6).
[3] 易元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4] 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