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互动—启发式教学研究引发的思考
2012-08-15罗磊,汪斌
罗 磊,汪 斌
(黄山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1 剖析篇
1.1 教育环境分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教育,而且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这个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
有人说“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这里说的教育包含了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而不管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人们近些年来听到更多的是“改革”。“教育改革”、“教学改革”等字眼经常回荡在人们的周围。
人们在探索在思考,当前的教育环境如何,高校教育的现状又如何,又可以做怎样的改革。《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用最权威的数据说明了教育领域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均加剧的现状。这份报告指出:一是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分布不均;二是地区之间高等教育机会分布不均;三是公办学校本是公共资源,一些享受政策倾斜的重点学校却私收高额择校费、赞助费,还不用纳税或上缴。
高校的各种问题要求高校进行教育改革。在面对一系列问题的情况下,当前对普通高校提出了“应用型本科”的建设要求。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复杂性、多重性和模糊性,对其很难形成一个比较公认的定义。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由于研究领域和出发点的不同,得出了许多概念。
其实教育发展至少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教育规模的扩大,它主要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数量的增加和办学现模的扩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人数的增加;二是人均所受教育程度比重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所受各级教育程度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三是教育科学化水平的提高,这表现在课程设置、学科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育测量、决策管理等方面的科学化上;四是教育体制的进步;五是教育结构趋向合理化,主要看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以及所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是否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六是教育质量的提高;七是教育系统的后劲增强,即系统具有一定的活力和较高的效率。[1]
宏观层面上高等教育改革实际上是国家在充分认识到展现某种高等教育属性的条件成熟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政策来选择高等教育属性并在发展事务中彰显这种属性。[2]
1.2 突破之法——改革
改革是在人们的生活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因为它是人们突破传统取得进步的必经之路。前面对当前教育环境、高等教育环境的分析告诉人们当前教育改革在不断推进。教育改革路上势必要求人们进行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高校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及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方面已经记录了很多丰富经验,但仍然面临很多突出的问题,必须进行高校教学方法改革。
中国高校现在处于急需要进行改革的关键时期。政府鼓励高校和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尝试。很多学校成立督导机构,督促教学。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改革措施。也有的学校,以质量工程建设的提出为背景,加大学校各项指标的建设,但这只是表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育的本质问题。教学方法的改革更为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使学生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是老师要解决的事情。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完全靠学校督导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是人们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要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要给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机会;要使教师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要使得学生能够在普遍接受的教学方法下进行学习。那教育工作者们就要掌握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办学模式的不足、教学方法的不足和学生积极性的不足及其形成的一系列弊端。眼下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和探索才是办好应用型本科的正确道路。
2 探索篇
探索是人们改革道路上的基本方法,就是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尝试。探索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探索问题本身,二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第二方面的内容又可以理解为尝试,即有目的的尝试。
2.1 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类型
要想探索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就要知道当前的教师教学类型(指教学方法的类型)。通过几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与其他同行的沟通交流以及对学生的调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做些分类。
2.1.1 软绵绵型
这类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声音低沉,不太注重学生的听课情况。从备课的角度讲,不太好确定是否充分。不给学生问答时间,不做多余的介绍和说明,按课本或ppt用较慢但较稳定的速度讲述。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语言表述的吸引力,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表述内容要进行扩展。
2.1.2 自以为是型
这类教师上课的时候,表现得比较自信,所有的学生都不要鄙视他。不注重学生真实听课效果,只要学生不显示出目中无他或她就可以。为了达到本身想达到的教学反应,故意表现得比较难以接近。想让学生认为他的水平足以应付学生们的需要,用通俗的话说是想让学生觉得他比较“牛”。不过这类老师也达到了一些效果,比如学生不会有睡觉、说话等明显不文明听课的行为。
2.1.3 出奇制胜型
有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尽可能地找些课外实例的内容来进行讲解,以凸显自己的学识,对真正书本上的内容一带而过。其主要目的是想显现自己与其他老师的不同,具有渊博的知识。往往可以暂时获得学生的好评,但是并不能真正地把知识讲透,不过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调动学生对该门知识学习的兴趣。
2.1.4 开心交往型
这类教师一般把知识讲授得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并不深入讲解。而更多的是跟学生进行交流,课堂内外都是如此。这样的老师一般和学生的关系都非常好。学生对该类老师教学评价并不是很好。但一般都不会去批评。
2.1.5 实践经验型
这样的老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把这丰富的实践经验用于教学才能使学生觉得该老师有真才实学,能力强。但事实上,有很大部分这样的老师实际用于教学上的时间很少,不怎么准备教学的相关内容。这类老师只要稍微多用点心进行教学的准备和理论知识的积累,在教学方面一定可以事半功倍。但这类老师在普通的高等院校只占少数的一部分。
2.1.6 学识渊博型
有些老师专业知识丰厚,相关的各种知识也很丰富,常识性知识更是丰富。在教学应用中游刃有余,比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一般比较喜欢听这类老师讲课,只要教学方法适当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普通的高等院校里这类教师只是少数。
2.1.7 无能为力型
通过几年来的观察,有部分教师专业知识比较丰富(或不丰富),但上课总是表达不出来。这个基本上和个人的教师职业天赋有关。一般来说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表述的内容总是无法交代清楚,想表达的东西学生总是听不懂。这类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上狠下功夫,做些强制性的专门训练。
2.1.8 不断探索型
这样的老师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追求教学方法不断变化、创新,以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并且针对不同的课程做适当的调整,针对不同的年级也会做不同的调整。这类教师即便自身的学识有所欠缺,也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们不断寻找学生满意、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本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都会有所提高。
2.1.9 领导型
有些教师本身有些行政职务,在教学过程中把行政上的手段用上来。对学生讲课说话总是训斥的态度,且不说其学识水平如何,学生对这类教师一般都会太喜欢,又不怎么说,不过在学生的讨论中多少会表达出来。这里说的不光是有行政职务的老师,有些普通老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态度也是如此。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有行政职务的老师都是这样,这里说的只是一部分老师的教学方法。
2.1.10 早期成长型
这个类型在很多老师的初期成长阶段都会经历,因为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个类型也可以说这个阶段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比较小心,特别关注或者说在意同学们对自己教学的反应。一般是由于经验不足,教学过程中比较紧张。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发展都可以形成自己固定的风格。
以上的分类虽不具有普遍性,但也并不具有单独性。每一种类型只代表部分教师的教学表现,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具有几种类型的综合特点。
2.2 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类型
如果人们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够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那样的教学是达不到所想要的效果的。
2.2.1 刻苦勤奋型
有一些学生,在高中成绩并不是太突出,但也是认认真真地学习。这些学生在考上大学后往往是想借换了新环境,好好学习,刻苦努力,以取得好的成绩找到好的工作或者继续到更好的学校去深造。
2.2.2 卧薪尝胆型
在高中有这么一部分人,平时刻苦努力,学习优秀,不过在高考的时候考得并不理想,又想早点读大学,到时候借个平台考更好学校的研究生。这类学生一心学习,内心沉闷。如何给他们的学习加点乐趣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2.3 放荡不羁型
有一部分学生,不是太爱学习,爱打打游戏或找些乐子。他们平时对班级的学风多少会有些冲击。做教师的就要努力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会翘课,所以要给他们正确的疏导,并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学习。
2.2.4 经济思维型
当今社会是市场经济。而当今的高校培养模式也让很多人觉得要锻炼能力,要学会挣钱。于是有一部分人读了大学以后就想着如何做生意、如何挣钱。在学习上就少了些兴趣。不过这类学生也分两种,一种是照样上课,利用课余时间做生意,还有一类把握不了时间,经常翘课。调动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兴趣也是教学方法所要考虑的。
2.2.5 争名夺利型
这类学生喜欢和别的同学争入党、当班委、奖学金、补助等各种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在学习方面相对来说也还是比较认真的,因为他们要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有一部分学习并不是太认真,试图把想得的东西从“捷径”得到。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有专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人不只是辅导员的事,也是每一位老师的事。教师的教学为了达到最好的整体效果,就要尽可能地考虑全面些。
2.2.6 与世无争型
老师们都接触过很多学生,其中有一类学生品性很好,对人、对事都不错。可是,他们对学习不上心,对活动不上心,也不是太喜欢玩。整天就是上课、吃饭、回宿舍,过着比较单一的与世无争的生活。一副不问世事的样子,只要有人要他做事他都会帮忙。这些人只要有学习的推动力,就可能变得更好,这和老师的教学有些关系。
对学生的分类并不仅仅是从学习上来分的,同时结合了他们为人处事的作风。
2.3 教师教学方法及效果的成因
在高校里,教学的背景比较复杂,各种混杂的背景加上教师自身的因素决定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形成。比如有的学校对教具、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教态、板书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每位教师的理解和变通方式不同也决定了不同教学方式的形成,这是学校的环境。有学生的因素,学生对教师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有些老师很关注学生对教学及教学效果的反应,这些都是影响教学方法的因素。
2.4 学生普遍接受的教学方式
前面有分析教学方式的类型。经过调查,至少很多普通高校的学生比较喜欢学识渊博型、实践型、不断探索型、出奇制胜型、开心交往型教师。最受欢迎的是学识渊博型和实践型。但这两种类型的老师并不多,而且对教学的态度也不同。
2.5 如何形成适合自身且具有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
教师自身要了解当前所在学校的教学背景,要清楚相关的政策、法规,要明白学生所想,要分析自身特点。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扬长避短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其中存在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样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学生的“学”,属于学习活动,应当遵循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教师的“教”,属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所以“教学活动必须与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相适应”。从“学”这个侧面来说,学习活动主要是认知活动;从“教”这个侧面来说,它是一种影响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科学的提法是把“学”看成是认知过程(也包括情感过程),而把“教”看做是影响和促进“学”的一种外部条件。把“教”与“学”二者合在一起统称之为认知过程是不可取、不科学的。这样必然认不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当然也就看不到“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危害。中国的教育理论界正是因为存在上述误区,所以对教学结构问题一直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教学改革也就始终未能击中要害,这就是多年来教学改革尽管做了大量工作却没有大突破的主要原因。人们要从本质入手,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3 探讨—互动—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及其引发的思考
“探讨—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想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等的改革,在前面的背景和现状的分析中已经指出现在教改有着良好的背景条件,而现状是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等方面的改革不够或者说方法不对。
一般会考虑到不同的课程、自身的课程知识以及自身其他的学识水平、班级学生的状况来决定“探讨—互动—启发”的组合方式,以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探讨”:老师们不能够以教师自居,不能低估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们的授课过程,要讲授与讨论并用。
“互动”:针对教学过程,不能够满堂灌,不顾学生的反应,一定要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才能够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启发”:不能够只顾讲,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要用合适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所要交代的问题。
其实这3者是不可分割的,基本上不会单独使用。因为,“启发”就要“探讨”,“探讨”就要“互动”。
当然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学生更喜欢学识渊博型和实践型的教师,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老师们应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实践经验的丰富,老师们最终应该都可以有更加完美的教学方法。
4 总 结
改革是取得进步、取得突破的必要方法,做任何事,人们要不断探索、不断的思考,以找到适合自身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肖华因.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研究[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3.
[2]付八军.高等教育属性论: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属性选择的新视角[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