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县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探析
2012-08-15王耀龙
王耀龙
(山西省灵石县林业局,山西 灵石 031300)
灵石县地处晋中市最南端,辖6乡、6镇、291个行政村,总人口26.10万人,总面积1 206km2,是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县。资源的长期开采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山体植被破坏、土地塌陷、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生态承载能力相当脆弱。近年来,该县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在加大造林绿化的同时,逐步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形成了资源反哺生态的良性机制。近5年来,全县新造林2.86万hm2,绿化率每年增加4个百分点,达到30.70%。2009年,灵石县委、县政府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同时,果断做出实施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的决定,出台了《灵石县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管理办法》,为林业生态的长期巩固、林业惠民工程的深入实施奠定了基础。
1 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切实保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1.1 强化组织领导
生态公益林补偿涉及全县3.80万hm2森林资源的保护和8 000多户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了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灵石县委、县政府对启动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县政府及时成立了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领导组,组建了副科级建制的县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核定全额事业编制7人,负责全县公益林建设工作的督促、协调、指导、落实,各乡镇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行政村,把责任分解落实到包村干部。
1.2 抓好宣传造势
灵石县委组织开展“全县千名干部入百村进万户活动”,向群众宣传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内容,使广大群众了解、支持和参与该项工作。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宣传活动、座谈会56场(次),发放各种宣传材料1.0万余份,在交通要道处设立大幅宣传牌37块、小型宣传牌160个,在各个责任区设立责任碑364块。
1.3 抓好区划界定
按照“生态优先、确保重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连片、合理布局”的原则,依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等规定,重点区划界定五个方面:一是境内主要河流两岸垂直距离为3.0km以内的林地;二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点景区周边的林地;三是国(省)道、铁路沿线林地和环城绿化林地;四是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五是以乡镇为单位,沟壑密度1.0km/km2以上沟蚀面积15%以上或土壤侵蚀强度为平均侵蚀模数5 000t/a·km2以上地区的林地。经区划界定,全县有生态公益林面积3.86万hm2,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1.78万hm2、县级生态公益林2.08万hm2。
1.4 试点先行
对群众改革意识较强、难度较小、问题较少的乡村,先行开展改革,以试点和典型带动其他乡村的改革工作。针对一些较难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全县组织有经验的林业技术干部、乡镇干部深入乡村,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查找原因,本着尊重大多数林农意愿、尊重历史的原则,制定解决具体问题的工作措施,把各类矛盾、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扫清障碍。
2 突出重点,完善措施,全面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规范化开展
2.1 突出管护队伍建设,把好护林人员准入关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政策性强、情况复杂、责任重大,关系到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切身利益。按照“谁拥有、谁管护”的原则,国有生态公益林,由林场、自然保护区等国有经营单位负责管护;村集体公益林由村委会统一公开招聘专职护林员,经县林业局批准聘用;林农个人经营的公益林由林农自己管护或由村小组统一委托管护。护林员的聘用,严格遵循“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审核、县公益林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备案”的原则,全县共公开招聘364名专职护林责任人员,进一步强化了公益林管护责任。
2.2 实施“两证、两薄、一书”管理制度,把好经常性管护经营关
为改变过去存在的经营者和护林者责任不清及责任心不强的问题,县公益林办公室聘请林业专家对聘用的护林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对于培训合格的管护人员发放合格证和上岗证;全面实行《护林人员考勤检查记录登记薄》,管护经营责任人实行《公益林管护经营责任区管护薄》。同时,对于划定的生态公益林由各乡镇、林场与管护人员签订《公益林管护合同书》。通过“两证、两薄、一书”的管理,经营单位责任清了,经营责任人和管护责任人责任心增强了。
2.3 加强资金管理,把好资金运行关
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存储、封闭运行,报帐制管理,一卡通拨付。全县县级生态公益林每年纳入财政预算资金300万元,用于2.07万hm2县级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补偿资金发放标准为90元/hm2,管护人员工资发放标准为1.50元/m2。2011年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通过财政、林业部门年终验收合格后,以“一卡通”形式统一发放到了林农和管护人员手中。
3 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有效促进林业经济健康发展
3.1 明确责权
为了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按照“政府负总责、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各乡镇、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公益林管护工作。全县初步建立了公益林行政和业务两条线的责任制体系。一条线是县、乡、村三级层层签订公益林保护与管理行政责任书,并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另一条线是各乡镇、林场与林权所有者或经营者签订管护禁限伐协议书,林权所有者或经营者与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合同,做到每片山场都有专职或兼职护林员看管,落实管护责任。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全县生态公益林监测和档案管理系统,及时掌握生态公益林现状及其动态变化,预测本辖区内生态公益林发展趋势。
3.2 分级保护
按照生态区位的脆弱性和重要性将公益林划分为3个保护等级。对于自然保护区以及生态区位极端重要和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地区的公益林,采取一级保护措施,决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经营活动;对于主干道、主要河流两岸以及县城周边的景观防护林,采取二级保护措施,可进行必要的抚育性、更新性活动;一级保护和二级保护区域以外的生态公益林,采取三级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对人工针叶林可以进行合理改造,逐步更替单一树种和单层林分,引导形成复层混交林,提高林分的防护功能。
3.3 严格监管
充分发挥乡镇林业站在生态公益林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将各乡镇内的生态公益林划分为若干个监管责任区,每一个监管责任区落实1名监管员,每月对辖区内生态公益林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县林业局每年组织人员对各乡镇的生态公益林进行两次以上的抽查,每次抽查面积在10%以上。通过监管,及时掌握生态公益林管理效果,发现管理漏洞,有效督促管护人员主动落实监管责任。管护人员工资根据平时考核结果发放,不合格护林员,扣发工资,或者解除聘用关系,另行招聘。
[1]谢利玉.浅论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J].世界林业研究社,2000.
[2]刘克新.再谈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重要性[J].新疆林业.2000.
[4]武彦明.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补偿利用研究[J].山西林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