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课堂的分层界定
2012-08-15陈佑清
◎/陈佑清
当前,湖北省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健康课堂的课题研究。作为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的课堂改革和研究项目,应考虑其在全省范围内的普遍针对性和实现的可能性,针对学校的不同情况,可以将健康课堂界定为底线健康课堂(底线要求的健康课堂)和优质健康课堂(达到优质要求的健康课堂)两个层面。在全省的层面上,教育行政部门只能提出建设健康课堂的一般原则,各个地区和学校应形成自己的思路和策略。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健康课堂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底线健康课堂建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调整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尽可能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我国的课堂主要以书本知识教学为内容,因此需要研究,在课堂这种时空环境中,如何进行书本知识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当前,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知识结论获取与知识形成过程理解,即学会思考、学会探究;知识掌握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即学会做人;知识掌握与学习品质(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的发展,即学会学习;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及生活的关联,即学会应用、学会生活;知识学习过程与学生身心健康。总之,不能将课堂教学仅仅组织成单纯的知识结论的接受、记忆和训练的过程。
变革课堂教学过程,建立学习中心课堂。首先,师生教与学之间关系的变革。比较流行的看法有:师生之间是一种双主体关系;主导与主体关系;民主、平等、合作关系,这主要是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活动的性质方面来把握。如今,还有一种新的理解:在占据主体地位和发挥主体性作用上,教师与学生是没有差异的;教师主体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差异表现在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上。因此,应从教与学的功能差异与关系上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教导与学习之间的功能关系是条件(手段)性活动与本体(目的)性活动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结论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导是引起、促进学生能动、有效学习的条件(手段)性活动;学生能动、有效地学习是教学过程中的本体(目的)性活动。或者,教师主体作用是引起、促进学生主体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手段),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教师主体作用的本体(目的)。
其次,教与学时空占用的变革。从教师中心课堂转换为学生中心课堂。学生中心课堂的特征:学生独立学习活动要占据主要的课堂教学时空;教师的教导为学生独立、能动、有效地学习提供帮助与支持,教要为学服务;教导不能占用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不能代替学生完成学习的过程。
再次,教学活动方式的变革。学生活动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关系:学生自身能动活动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基本机制。比如,学生思维力、意志、动手操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学习是学习者自身的建构;学习的主体性;学习中心等。学生活动应达到的状态:主动性、针对性、多样性、全体性、选择性。学生活动的方式,应实现多样化。从学习对象的不同看,有符号学习、操作学习、交往学习、观察学习、反思学习、实践学习;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看,有自主学习—他控学习、个体学习—合作学习、间接学习—体验学习;从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看,有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科学分析—人文理解、求异思维—求同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等等。教师活动的对象:以学生学习活动为对象(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师活动的目的:引起学生能动活动、促进学生有效活动。教师活动的方式:以多样化的教导方式作用于学生活动,如讲授、激发、方法指导、示范、评价、组织、交流、辅导等。
制定健康课堂评价标准。过程性评价指标:师生工作时间、作息时间、节假日放假情况、作业量、考试频率;学校课程开设是否齐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否丰富多样。结果性评价指标:学生发展的状况、教师身心健康状况(含对教学工作的热情、态度)。
健康课堂建设的保障条件。一是校长的育人理念、改革意志与管理智慧。在目前社会体制、教育制度和社会文化并不十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环境条件下,推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健康课堂建设,特别需要校长具有先进的育人理念、坚强的改革意志和过人的管理智慧。环境制约人,人也可以反过去选择环境和改造环境,比如学习蔡林森、崔其升、魏书生等。二是教师的心态与工作热情。教师要追求应试但不唯应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在不良的制度和文化氛围中以积极的心态工作。为此,需要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强教师自身积极心态的修炼。三是学校的科学管理,比如课程开设、教育活动设置、教学评价标准等。四是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对学校及教师工作的评价。
优质健康课堂建设需要把握两大基本特征
优质健康课堂主要有两大特征。一是在教育价值取向上,指向学生全面、个性化和终身发展。从学生将来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生活需要(适应生活、独立生存)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应试、升学的角度,规划和设计对学生的教育。学生的素质结构应该包括以下功能相依和互补的几个方面。
倾向素质(影响学生活动的目的倾向的素质)。其核心是需要及其表现形式,如兴趣、理想、价值观、信念等。这类素质决定了学生在生活中从事活动的积极性,从事活动的倾向、种类和范围以及活动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
调控素质(影响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调节控制的素质)。这主要是指学生在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素质,如智力(包括知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以及自知、自主、自立、自信、自强、自尊、自律等自我意识方面的素质。这类素质决定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从事活动,在活动中怎样调节控制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效果素质(影响学生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的素质)。它包括:影响活动的水平和效率的能力;影响学生活动的新颖性、独特性的选择力和创造力;影响学生活动美感的审美力;影响学生活动的社会协调性的素质。这类素质使学生活动在一定的社会规范(如伦理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及政治规范)之下进行。
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心理素质存在的物质前提,它为学生的活动提供物质能量,保证学生活动的强度、持久性等。在实际活动中,学生的身心素质是一体化和不可分离的。
二是在教育过程组织上,超越课堂,实现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的协调与整合。单一、片面的学习活动只能使学生片面发展;只有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才可能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依据活动和发展之间存在相关对应性的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与匹配问题。首先,不能用单一的学习活动去实现所有的发展目标。以书本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培养的学生往往只是善于符号思维,但缺少为人处世、动手做事以及发明创造的实际本领。同样,仅仅突出“做中学”,可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但难以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
其次,根据不同的发展目标,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依据活动与发展之间的相关对应性规律,我们应依据具体的发展目标,选择最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例如,要培养动手操作的技能和能力,就应让学生在做中学,而不能仅仅学习有关动手操作的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道德品质,除了要学习伦理道德规范知识以外,更应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习。
最后,对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来讲,组织多样性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真正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同时具有从事操作活动、交往活动、符号活动(精神活动)和反思活动所要求的素质结构,全面应对和处理生活中所涉及的工作、学习、娱乐、休闲、交友等领域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活动不能仅仅是知识学习,还应将交往活动、操作活动、反思活动、实践活动等引入教学过程,并注意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