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
2012-08-15龙凤连
龙凤连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
龙凤连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要从性行为的分工、自然形成的分工、真正的分工、自由的分工四个方面论述了其分工思想。本文认为,就其本质而言分工包括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着两层含义。分工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人的发展等均具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分工的产生伴随着私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分工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工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分工;劳动;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分工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
分工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学者提出过分工思想。古希腊的哲学家色诺芬是最早提出分工思想的学者,在他的《经济论》一书中提到了社会分工问题,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社会分工思想,“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受市场规模制约,分析了手工作坊内部的协作与分工,认为社会分工能简化劳动、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发展到马克思那里也不是一种偶然,马克思要对物质利益进行批判,但是感觉自己经济学的知识不够,因而转向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当时正在盛行一种“分工热”,例如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首先就是对分工的论述。马克思要转向政治经济学的学习,讨论分工是不可避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逻辑思路,分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纯粹畜群”意义上性行为的分工。“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可以看出这里的分工也仅仅是畜群意义上的分工,“这是纯粹的畜群意识,这里,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他的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笔者认为,这时的分工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分工,因为它只是体现了人类为了自身生存所表现出来的本能。第二阶段是:“自然形成”的分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在原始社会,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人们不得不从事共同的劳动。但是在共同的劳动中,根据生理和体力的差异男女根据自己的优势和习惯从事不同类型的劳动,例如男的从事捕鱼、打猎、搬运等重体力劳动,女的从事针线、洗涤、哺育小孩等劳动,这种自然而然形成的分工还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分工,或者“真正的分工”。人们为了对抗恶劣的自然条件,不得不共同合作,不得不选择这种自然的分工,“分工立即给我提供了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不是出于自愿,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者这种力量。”第三阶段,“真正的分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到这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巧妙地把劳动分工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正是由于不同部门之间分工的日益明显,脑力劳动者的出现满足了这种客观需求。马克思说:“原来,当分工一出现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第四阶段:自由分工。在共产主义社会阶段,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人们不受到生产资料的限制,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全面地发展,例如,“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提特殊的活动范围,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二、分工的本质
笔者认为,分工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分工,即劳动分工和劳动者的分工。劳动者的分工是指劳动者具有固定的职业身份,即一个人或一部分人长期固定地从事社会劳动中的一种劳动或一种复杂劳动的某一个环节,而不是从事各种劳动或频繁地更换自己的劳动。劳动者的分工既具有自由性同时又具有强制性。自由性表现在,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职业,例如,我可以选择当老师同时还可以选择当医生。强制性表现在,虽然劳动者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可以选择这种职业,也可以选择另外的职业,但是如果劳动者不想被饿死的话他必须选择至少一种劳动去从事,不劳动是没有选择的,劳动是强制性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劳动分工是指劳动本身的独立化和专门化,即劳动在社会生产中分为不同的生产部门,由不同的生产部门共同生产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劳动的独立化是指不同的生产部门可以凭借自己本部门的力量独立完成本部门的主要的生产任务,而无需过多的借助于其他部门的帮助。
分工包括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劳动分工是分工的客体,表示劳动的进行方式,劳动者分工是分工的主体,表示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方式。劳动者分工以劳动分工为基础,劳动分工导致劳动者的分工,但是劳动分工并不必然导致劳动者的分工。可以说分工就是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分工的主体和分工的客体的统一。劳动者分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将走向消失,而劳动本身的分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并不会消失,并且劳动结构将日趋向专业化发展。
三、分工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人的发展的关系
“分工是一个概括广泛社会现象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的分工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人的发展等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首先,分工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分工的发展规模和程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将会划分为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分工也将会越开越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分工的发展,分工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但是分工产生以后也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分工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主要表现在:(1)分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人们的职业具有一定的固定性,长期从事同一种劳动,这就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娴熟程度。(2)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的效率,让人们看到了劳动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好处,这就激励人们追求劳动效率的提高,使人们发明了机器,导致劳动工具的专门化。(3)减少了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分工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娴熟程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减少了劳动者完成单位产品所需劳动时间,从而减少了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其次,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的产生伴随着私有制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的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着个人的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与分工发展的四个阶段相对应的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部落所有制、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的所有制。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产生,分工和交换则进一步加剧了剩余产品的聚集和集中。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分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马克思还强调,“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从劳动发展的角度看,分工决定私有制,私有制是分工的结果。因为分工是“活动”本身,是生产商品;而私有制是“活动的产品”,是商品的分配,生产决定分配。分工和私有制其实是同一件事情,只是看问题的维度或角度不一样罢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分工与私有制由表现为一种双向的关系,“但是从继承形态上看,分工与私有制则表现为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一方面,私有财产是私有制条件下分工借以实现的条件,分工的关系受到私有制财产关系的制约,私有制导致了分工的自发性、对抗性和奴役性;另一方面,分工的自发性、对抗性和奴役性又反过来强化了私有制”。
最后,分工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分工可以提高人的劳动技能和娴熟程度,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无限的社会活动范围内,每个人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不可能涉足所有的领域,分工则解决了人们这方面的烦恼。劳动者不需要劳动者在每一领域内都成为专家,只需要在某个领域内成为专家,劳动者就可以破解自己在该领域内的优势很好的在社会上立足。分工为每一个人确定了相对固定的活动范围,劳动者只需在这一范围内掌握专门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就可以使有限的精力产生尽可能多的效果,无需涉足更大的范围以至分散精力。分工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使人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上立足的同时即限制了人的个性的发展又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就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就是受分工的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地发展,使他受到限制”。分工导致了劳动者活动的专业化、固定化,工作的专业化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化和畸形化。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的活动的多样化为前提的,而人的活动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的人各个器官都得到活动或锻炼,而分工所导致的工作的专业化抹杀了这一前提,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四、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当代意义
研究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今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分工理论,当然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这种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推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形成。
(一)理论意义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劳动历史,而分工作为人类人类劳动的重要形式,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研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人类的历史。分工与人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人的发展等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分工做一番系统的研究,考察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人的发展等角度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更加深了对马克思整个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二)现实意义
1、社会分工理论与全球化
何谓全球化?汪信砚教授认为,“所谓全球化,是指人类从以往各个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彼此分割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走向一个全球性社会的变迁过程。”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由国内范围内的分工发展到国际范围间的分工,即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使得各国根据本国的国情有的国家主要从事基础生产为主,有的国家则以发展加工产业为主。国际分工带来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球化,增加了国际间的交往和活动。使国与国之间超越了国界,整个世界发展成为一个地球村。
2、社会分工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由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很大程度上人们的劳动只是作为谋生的手段,并没有达到像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阶段,人们之间仍存在着分工的巨大差别。所以,正确处理好人们之间的社会分工关系,才有可能实现“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树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仍然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只有以马克思分工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际,才能在科学地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目的和归宿的前提下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蒋建华.也谈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J].哲学研究,1988(8)
[3]林剑.关于旧式分工理解上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1988(7)
[4]汪信砚.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Marxism's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Theor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take German Ideologyfor Example
LONGFeng-lian
(College ofPolitics and Law,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Hubei)
In German ideology,Marx discusses of labor in four parts,divide the work from sex,divide the work from natural element,divide the work from the real significance and divide the work from freedom.In this paper I think that division of labor should include two parts,the dividing of work and the dividing workers in essence.there are close relations amouge the division of labor,the productivity,the production relations amoug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decid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vision,diffrenr kinds of private ownership of property followthe produce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the division of labor limi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rson.And to study of marxism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theory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ivision oflabor;work;develop
B27
A
1671-5004(2012) 03-0030-02
2012-5-28
龙凤连(1987- ),女,广西柳州市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