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检视
2012-08-15张亚
张 亚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文化观是关于文化的总的观点和认识,体现了文化理论及政策中的基本观点、原理和方法等,是文化理论的核心部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根本观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组宏大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构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马克思的文化观和列宁的文化观,他们经过不断实践运用和丰富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相当严密的理论形态,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定自己科学文化方针的指导思想,厘清马克思、列宁文化观的科学内涵,自然意义重大。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在马克思的理论著述中,他并没有给文化进行明确的定义,也没有系统地阐述文化的理论,但他有关文化的分析和论述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观的选择,均提供了理论的溯源。
1.文化建设的人本主义原则
马恩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1]第42卷:131是“人化的自然”,[1]第42卷:126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第42卷:127这段概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人本主义精神,有助于我们认识人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人作为文化建设的目的和中心,在文化建设上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时,他们还指出了文化创造的原动力,文化创造是社会劳动生产力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直接促进了文化创造。
2.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马恩认为,在劳动过程中,人类在与自然发生物质联系的同时也发展了与自然的精神联系。这两方面是相辅相存、共同发展的。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着基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人类发生着密切的物质联系。人通过这种物质联系,把自然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在这种物质联系之上产生了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1]第42卷:95马克思把生产力的范畴界定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他说:“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1]第46卷:173
3.文化特性的辨析
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各个民族有不同别的民族的文化,它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共同的文化传统、区域环境、语言思维、情感血缘,决定了这个群体在文化观念上具有不同于别的民族的基本特点。马克思指出,相同的经济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事实、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无穷尽的变异和程度差别。
阶级性是文化的另一特征,统治阶级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以维护自己对社会的思想统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赋予其思想统治地位,也就是说,统治阶级不仅仅在物质层面上占据统治地位,在精神层面上也占统治地位。
文化生产的历史继承性。马恩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第1卷:585
4.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政治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发展的基础。马克思首先揭示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事实,那就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2]第3卷:335他认为,物质生产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政治生活起到直接的制约作用,经济基础的改变也会直接影响着上层建筑的变更。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着社会存在。
马恩不仅阐明了经济、政治、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关系,而且还明确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指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宗教、哲学、文艺等上层建筑,而这些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着、影响着且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与此同时,马克思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个科学命题。他例举了艺术,他指出,艺术的发展同当时的社会物质的发展不是必然成比例的。恩格斯也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法国人是以英国哲学为依据的),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2]第4卷:704
二、列宁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创设,列宁则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跨越,因此,现实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则是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开始的。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和创立了一些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学说。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是系统的、内涵丰富的,通过归纳,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
1.循序渐进地开展“文化革命”
列宁在其著作《论合作社》中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设想,他将其概括为“文化革命”,他指出:“过去,人类的全部智慧,人类的全部天才所进行的创造,只是为了让一部分人独享技术和文化的一切成果,而使另一部分人连最需要的东西——教育和发展也被剥夺了。然而,现在一切技术奇迹、一切文化成果都将成为全民的财产。”[3]第33卷:288~289
列宁认为,在完成政治革命,建立政权之后,要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自然涵盖其中。在充分认识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同时,列宁还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他明确指出,政治革命也许可以采取暴风骤雨的形式就能成功,但“文化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能循序渐进,而不能急躁冒进,“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有真正的资产阶级文化也就够了。文化革命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4]第4卷:770
2.努力促进教育发展,提升全民的文化水平
列宁高度重视国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说过:“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4]第4卷:294基于此,他明确要求:
第一,首先,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要有明确的政治倾向,教育工作要和政治联系起来;其次,列宁认为,教育同生产劳动要结合起来,十月革命后,列宁把这一思想写进了党的纲领;最后,列宁指出,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直接目的。
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扫除文盲,开展国民识字运动,这是发展教育的先决条件。教育体制要改革,教学结构要优化,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这是发展教育的内在要求。列宁指出:“我们的工农群众对于在学校教育系统之外受教育的要求,以及对这方面的工作人员的需要,都在急剧地增长。”[3]第38卷:174
第三,国家要不断增加教育经费,同时动员社会出资办学。苏维埃成立之初,国家整体的经济状况十分困难,即使在那种恶劣的形势下,列宁不断地削减其他各项开支来增加国民教育的拨款,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可见一斑。同时,列宁还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出资办学,为国民教育事业募集资金。
第四,精简教育行政机构,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的国家里,国家的经费应该合理、科学的使用,应该用在发展国民识字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国民文化水平等各项事业上,那些形同虚设、庞大臃肿、长期存在的教育行政机构应该一律撤销。
3.批判地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文化是有历史承继性的,它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了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不断地丰富、发展。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文化,是对人类已有的历史文明的改造和吸收,这种继承不是全盘照单吸收,而是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但要吸收资本主义的文化精髓,而且要借鉴封建农奴制的文化精髓。譬如,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就形象地概括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4]第3卷:767
4.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造就新人
列宁非常重视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建设,他在其著作《共青团的任务》中强调,培养教育青年一代,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他认为,共产主义的道德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体社会不懈的努力,道德的发展会为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提升起到助推作用。列宁说:“我们将为此坚持不懈地工作几年以至几十年。我们将努力消灭‘个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个可诅咒的准则,克服那种认为劳动只是一种差事,凡是劳动都理应按一定标准付给报酬的习惯看法。我们要努力把‘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准则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要逐步地却又坚持不懈地推行共产主义纪律和共产主义劳动。”[3]第39卷:100
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需要一支崭新的生力军,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课题就提上日程。列宁已充分地认识到,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任务艰巨且复杂,他指出,重新教育群众,而且是把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脱离出来的群众改造、教育过来,同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愚昧、自私、狭隘作斗争,这项任务任重而道远。
5.正确对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专家
苏维埃革命胜利后,新生的政权开始了大规模各项建设,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更需要大批的知识分子和专家,为此,列宁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知识分子和专家的政策。
首先,列宁提出,在政治上要给予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专家以国民待遇,团结、教育和改造他们,对待他们要采取灵活、谨慎的态度,不能只强调他们的阶级属性,他们是有文化的工作者,在不同的社会里,可以为不同的阶级服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也可以为无产阶级服务。其次,列宁提出,在工作上要更好地支持和使用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专家,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1920年3月,列宁指出:“我们的处境仍然很困难,……必须做出空前的努力,人力的使用决不容有一点点浪费。”[3]第38卷:5再次,列宁提出,在生活上关心知识分子,大力改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苏维埃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资产阶级的专家实行了特殊的高薪待遇。列宁指出,在过渡时期实行高薪政策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是一个最经济的政策。最后,列宁提出,苏维埃不但要教育、改造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和专家,更要通过新政权的学校教育、在职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工农阶级的知识分子及各种人才。
6.努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就是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它对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意义重大,列宁认为:“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并为了更广大的群众而运用他们……应当把这个基本问题突出地提出来,应当把它作为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提出来。”[3]第38卷:283列宁指出,要使现代科学技术得以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尊重科学,尊重资产阶级的科学、技术专家,没有他们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这一切都是空谈。
与此同时,列宁还提出了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他强调,“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应当提出党的文学原则,发展这个原则,并且尽可能以完备和完整的形式实现这个原则。”[4]第1卷:647这就明确的表明了要坚持党对文学艺术工作的领导,但同时,他又指出,文学艺术工作接受党的领导并不意味着就丧失创作的自由,相反,文艺工作者可以进行自由创作,但共产党要对文艺工作进行积极的领导和影响。此外,列宁还提出了文艺为谁服务的论断,早在1905年,列宁就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4]第1卷:650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