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对东南亚华裔学生华文学习的影响
2012-08-15宋兴川
方 舒 宋兴川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350007)
1 引言
东南亚华文教育起源于17世纪末的华侨教育,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从1690年印尼华侨创办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学校—明诚书院起,经过数百年发展,目前东南亚地区已逐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比较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现共有学校2600多所,师生近1000万人[1]。
今天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蓬勃发展,华裔学生在学习华文时也表现出了独特的群体特征,他们从发音、语感、词汇学习,到课文理解和汉字书写等都有明显的学习特点,对语言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习俗观念、人际关系、行为方式等,也明显比其他学生具有更强的理解力。这些特征也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裔学生[2]。这些差异和他们的文化背景有关。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们几乎都有着共同文化背景,如相同家庭环境特征,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影响了华裔学生文化认同的形成,影响了华裔学生学习华文的动机和目的,以及他们学习华文时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等其他方面。
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著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3]文化与语言有相辅相成,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应该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通过语言,社会的信仰得以表达和传播。借助语言,社会成员间大部分的交流得以实现,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刘薇(2006)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首先表现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其次,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无论语音、词汇、语法都与本语言的民族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语言还表达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4]。这就是说,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可见部分,但它的后面有极其复杂的民族文化心理背景。
所以,任何语言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文化环境。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因此,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对其语言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我们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分析东南亚华裔学生特殊的语言文化背景。
3 华裔学生的语言文化背景
3.1 家庭文化背景
华裔家庭保留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价值观。父母或祖辈都有意识地向自己的后代灌输家族的血缘纽带,他们通过日常生活接触,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传递给子女,如要求孩子学华文,讲述中国的文化等等。对来华学习华文的学生的动机调查显示,来华学汉语主要是因为“父母安排”这一动机的分布比例,在非华裔生中仅为10.6% ,而在华裔生中则达到22.6% ,比前者高l2个百分点[5]。可见,家庭成员对华裔学生学习华文有很大的影响。
东南亚华裔家庭语言使用的最显著特征,是多种语言并用。汉语,尤其是汉语方言,是他们家庭社会生活语言的一个部分。因此,东南亚华裔学生与其他学习华文的非华裔学生相比,他们在语言关键期以前就接触了汉语,或者说华裔学生从小就习得了汉语(或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这种家庭背景下长大的华裔学生对汉语及汉语文化的接受程度、认可程度都远远高于非华裔学生,感受到的文化冲突也比一般的留学生小。
3.2 社会文化背景
3.2.1 华人社区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都对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下西洋后,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文化达到了十分亲密、水乳交融的程度。至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的很多地区都还保存着关于中国文化的名胜古迹,如一些建筑、时刻、壁画等。华裔学生从小就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另外,因为东南亚国家的华人人数众多,当地还有很多华人聚集地,形成了华人社区,如唐人街等。这些社区都保留着传统的中国文化特色,为华裔学生接触、学习华语提供了很重要的语境。华裔学生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从小就受到该杜区语言的熏陶,形成了双语双文化褒象,为后来的语言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基础。
3.2.2 华人社团
华人社团如以地缘纽带维系的同乡会馆、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同姓宗亲会、业缘关系组成的行会和商会等,普遍存在于各华侨聚居区。华人社团在东南亚各国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二战以后随着东南亚各国采取了限制华人的政策,曾一度走向低落。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和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改善,东南亚各国政府对华人政策由排斥、迫害逐渐转变为引导、利用,在此情况下,华人社团开始从低迷走向复兴,并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6]。华人社团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延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社团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活动来传播中华文化:如组织华人庆祝中国传统节日,举办“华人文化节”、“中华艺术节”、“学唱中国歌”、“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华人社团潜移默化地开启了华侨子弟的中华文化源头。在华人社团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更深了,现在很多东南亚国家都有过春节的习俗。
3.2.3华文报刊及其他华文媒体
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报刊为华人社会提供了各种信息和联系的纽带,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维护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处世态度,更为华裔学生接触汉语、认识和熟悉汉字大开方便之门。华文报刊是华人社区最重要的华文传媒。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华语商业价值因此不断提高,更由于政府为保持华族文化不懈推广华语以及华文,从而拓展了华文报的市场,增强了华文报的吸引力。近几年来,东南亚国家华文报业的销量也比以往有所起色。在马来西亚,目前约有87%的华人,大约522万的华人通晓华文,其中77%大约402万的华人为华文报读者[7]。由此可见,华文报刊对华裔学生学习华文的影响之大。
除了报刊之外,海外华侨华人还通过各种途径接触中文广播、电影、电视。如,在华人占大多数的新加坡,华文报纸的发行量占49%。“新加坡广播公司”广播电台有四个广播网。华语及方言的播出时数占39%。两个电视频道的华语播出时间为26%,”电影播放的电影1/4为华语片[8]。且新加坡各个华语电视频道80%以上的节目来自中国。虽然除了新加坡外,东南亚华语广播和电视的历史基本上是空白的,但是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地位日益提升以及与东盟贸易的不断增长,了解中国、走进中国已成为东南亚社会的迫切愿望,他们对中国新闻的需求度日益提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东南亚各国电视台纷纷增加购买华文节目的数量,增加华文电视的播放时间。
4 文化背景对华文学习影响的媒介——文化认同
认同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人对社会影响的一种反应。文化认同即是指个人对某一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自我文化认同包括职业、政治、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9]。文化认同是东南亚华裔学生多重身份认同中的一种。文化认同有两类规范,“第一类是华人认为作为华人,对他们具有约束力的华人文化规范”,“包括学习华文,维持家庭关系(特别是通过遵从有关生育、婚、丧的规范来维持),以及对宗族、地域及其他加强华人社会团结的类似组织的支持。第二类是华人认为有用并有必要接受的那些现代文化规范,“包括华人社会以外的教育标准和职业结构,还有非华语的外语技能,甚至还包括宗教皈依及所有各种反映多样化社会复杂性的社会习俗。”[10]
华裔学生的文化背景影响着他们对华文的文化认同,进而影响了华裔学生学习华文的动机和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群体特征。文化背景对华文学习影响的核心即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的影响。
4.1 家庭文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是孩子最先接触也是接触最多的人,孩子对父母最熟悉。在孩童时期,孩子的学习多是对父母的模仿学习,他们以父母为模仿对象和崇拜对象。在不知不觉中,就耳濡目染了家庭成员的思想和价值观。他们很多从孩子生下来就开始向孩子灌输自己是华人的思想。很多华裔学生在学习语言关键词就接触到了汉语。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在全世界都在学中文的同时,华裔学生更认为自己有学习中文的义务,并认为这是自己作为一个华人应该做的。在华裔学生的成长中,他们深受着家庭成员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开始的最早也最深刻,并且一直延续着。家庭文化背景是对华裔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4.2 社会文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当小孩走出家庭,接触到最多的便是社区。社区里的文化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生活在有着浓厚中华文化气息的社区里,进一步加强了华裔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华人社团在影响华裔学生对华文文化认同上的主要是功绩是举办了很多有关中国文化的活动,如写举办中华文化展和各种寻根活动等等。华裔学生因此能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更加的热爱和认同。报纸等其他媒体是部分华裔学生学习华文的主要教材,他们通过华文报刊和其他媒体,了解中国的情况和现状,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他们通过报刊及其他媒体进一步学习华文的同时,也使他们在意识里更认同中华文化,文化认同的加强又促使他们对华文进行更多的学习。文化和语言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海外华人在所在国依然程度不同地以华人族群的社会身份出现,他们仍然保留着华人的文化特性以及对“族源”的记忆,从而在民族文化上形成相对独立性[11]。虽然东南亚华裔至早已加入了居住国的国籍,但当涉及到语言、文化时,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华人。由此可见,东南亚华裔学生虽然拥有居住国的国籍,但由于他们独特的语言文化背景,使他们对华人身份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依然强烈,并影响了他们对华文的学习。
5 关于促进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几点看法
东南亚华裔学生在学习华文时表现出独特的群体特征是由于他们的文化背景。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不可分隔。要促进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发展,需要营造更有利于华文教育发展的家庭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5.1 加强家庭华文文化的建设
家庭是影响东南亚华裔学生文化认同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影响华裔学生华文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所以通过加强家庭华文文化建设,加深华裔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可以促进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派发宣传小册、开宣传讲座等方式,满足东南亚华裔学生父母、家庭成员对中华文化了解的需求。让他们一直保持着与祖国的联系。父母对华文的更加热爱和认同,直接影响了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增强了他们学习华文的内部动机,从而促进华文教育的更加蓬勃发展。
5.2 加强华文影视节目及文化项目的开发与制作
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华文的商业价值加强,目前东南亚国家越来越多的人更迫切的了解中国,关注中国。为了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各国纷纷购买华文节目。我们应该努力做好符合他们需求的高质量的华文电视节目、广播节目,让他们有更好更合适的渠道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现状。针对这种社会需要,我们要重视华文影视节目及文化项目的开发与制作,营造新一轮的“华文热”。相信随着高质量华文节目的大量出现,必然引来华文热,从而促进华文教育的发展。
5.3 华人社团在宣传中华文化时要与时俱进
一直以来东南亚华人社团在宣传中华文化、维系华裔与祖国之间的联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如举办各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等。但是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华人社团在努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也让东南亚华裔学生学生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让远离祖国的华裔,既了解过去的中国,也与当今的中国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5.4 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到东南亚华文学校进行支教
目前有许多的大学毕业生志愿者,毕业后奔赴东南亚国家进行华文教育的工作,这也是加强当地华文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华文教育的发展,华文学校越来越多,对华文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当地华文学校对华文教师的需求,国家应该实施一些鼓励政策,鼓励热爱华文教育的学生,到东南亚华文学校进行教育工作。另外,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大学生,从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染和教育,他们加入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教育工作,必然给当地的华文文化注入新鲜活跃的血液。
5.5 加强国内华文教育和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的交流合作
我国开始重视海外华文教育的工作,如云南省已经建立了规格较高的华文学院,与海外华文学院进行交流和合作,并向海外华文学校免费发送华文教材。此外,还设立了海外华侨华人服务联络处,以联系当地华侨华人,沟通信息,增进友谊。这些手段和措施都给东南亚华裔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渠道,促进华裔学生对华文的学习。应该继续加强国内华文教育和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的发展。
6 结语
综上所述,东南亚华裔学生之所以与其他非华裔学生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学习特点,是由于他们独有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对华文教育影响的媒介是文化认同。他们因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有着学习汉语的强烈愿望,“是华人就应该学习汉语”成为很多东南亚华人学习华文的原因。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促进当地华文教育的发展,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如加强家庭文化的建设;重视华文影视节目及其文化项目的制作与开发;华人社团在宣传文化时与时俱进;鼓励大学生赴东南亚进行华文教育;加强国内外华文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等。我们应充分尊重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情感愿望,在汉语知识传授和汉语技能训练的同时,切实有效地进行中华文化的引导,通过各种措施有效营造更有利于华文教育的文化背景,以消除海外华裔的民族虚无感和文化边缘人心态,满足他们的归属感,让他们更加了解、认同中国文化,以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东南亚华文教育将更加蓬勃的发展。
[1]高伟浓,万晓宏.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东南亚华文情况2002年回顾与2003年前瞻之二[J].东南亚纵横,2003,(6)
[2]王爱平,乔印伟,朱蓉玲.语言文化背景与汉语学习——对东南亚华裔学生的调查与思考[J].海外华文教育,2002,(3)
[3]爱德华·泰勒著.蔡江浓编译.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8:1
[4]刘薇.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4)
[5]陈奕容.理智与情感:东南亚华裔学生来华留学动机解读[J].海外华文教育,2006,(3)
[6]骆莉.当代东南亚华人社团的发展与变迁[J].社会,2003,(8)
[7]彭伟步.东南亚文化传媒的现状[J/OL].节选自《2007年世界华文传媒年鉴》http://www.chinanews.com/hr/kong/news/2007/08-20/1005758.shtml
[8]尉万传.东南亚华裔留学生汉语学习背景浅探[J].东南亚纵横,2004,(4)
[9]宋兴川编著.华文教育社会心理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22
[10]王爱平.东南亚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汉语学习动机[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
[11]杨晋涛,俞云平.东南亚华裔新生代的“祖籍记忆”——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个案比较[J].世界民族,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