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融入视角下的青年农民工素质培育

2012-08-15张旭东康丽滢魏沧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农民工素质

张旭东,康丽滢,魏沧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社科部,河北 承德 067000)

一、青年农民工的素质概念

本文所谓的素质,主要指的是其心理学范畴下的含义,素质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以及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也可以将素质成为素养包括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具体可以分为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培育即指培养教育,青年农民工素质培育可以概括为:通过对青年农民工进行后天的培养教育,使得其在政治、思想、道德、身体、业务、审美、劳技、心理素质等诸方面获得提升与发展。

二、青年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

(一)青年农民工基本现状

我国当今社会中,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群体,其数量庞大,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大潮使农民从农村生活中走出,涌入城市,参与城市经济建设,同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得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变革。农民工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历史现象,标志着我国从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的转变。据2006年的国家统计局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对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进行的抽样调查,推算出当年的外出就业农民工约为1.18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3.8%。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综合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认为目前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约为1.2亿人,在加上在本地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到2010年,内地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预估至2011年,会达到2.44亿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有1亿人左右。

所谓的新生代农民工,即是本文所指的青年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的农民工群体,相比其父辈农民工,他们大多数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概念不熟悉,甚至对于农村呈现出逃离、畏惧、甚至是些许厌恶的情感,缺乏其父辈浓厚的“乡土”气息,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然而,由于其受教育程度与城市劳动力相比较,整体素质偏低,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未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加之政府的管理有待完善,使得其城市融入的过程异常艰辛,可以说遭受了众多的艰难困苦,有时候甚至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使得城市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因而城市融入视角下的青年农民工素质提升,成为省际、市、县域乃至全国范围内不容回避的紧迫课题。

(二)青年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

1.就业需求呈现发展型,城市融入意愿强烈

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交通、通讯发达,城市生活对于青年农民工的吸引逐步加大,寻求机会,谋求发展的动机明显。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城市外资的引入,新兴行业的发展使得城市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用工荒使得青年农民工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使得其与用工单位的谈判筹码增加,比其父辈农民工而言,青年一代农民工更积极的寻求职业发展的机会,对工作环境、福利待遇、职业前景乃至业余生活方面的诉求增加,其最终谋求的是在城市的融入及发展。

相比其父辈农民工而言,青年农民工群体的身体更为健康,多数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无论从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较之其父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青年农民工无务农经验或者务农经历很短,其外出打工以不单单是谋生的手段,呈现发展型,他们渴望城市生活,期望实现从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普遍具有自主创业的意识。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诉求、就业取向、价值目标更向城市居民看齐,而其所愿意从事的职业与其父辈农民工所从事的建筑业、矿工、搬运工等,转向了服务性行业,如:餐饮业、销售、家政等,部分青年农民工乐于学习,选择技术岗位的比例也有很大比例的提高,在向管理阶层冲刺。他们不愿意再沿着父辈农民工的足迹,从事条件艰辛,露宿风餐的行业,追求轻松、待遇丰厚、具备发展潜力的职业,并且大部分开始自主创业。

2.能力发展状况差,整体水平偏低

本文主要从青年农民工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这四方面的现状来展现其能力的发展的状况。

(1)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的内涵指的是人们在正式学习或者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就青年农民工的学习能力而言,则指的是其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能力。青年农民工大多数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其文化素质仍处于较低的状态,使得其所从事的岗位受到限制,多是技术含量低,脏、苦、累、重的体力劳动,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这反之又使得其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受到限制。

(2)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受问题的性质、个人的能力和经验等的制约。如今的全球化、现代化正在构建着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社会问题亦层出不穷,这意味着每一个个体在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个体而言意义重大。青年农民工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受其学习能力及职业素质制约,其问题解决能力偏低,不能未雨绸缪,只顾眼前利益,采用的方法也较为单一。

(3)社会认知能力

社会认知指的是人对于来自他人、自己、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如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自我认知、人对自身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认知及对于周围环境的认知,受认知者的原有经验、价值观念、情感状态、认知偏见等因素的影响。青年农民工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具有特殊的社会心理状态。大部分青年农民工在进城务工后,由于其文化素质的劣势、职业技能的缺乏、工作经验的缺失及社会交往的狭窄,使其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出现了自卑、敏感、焦虑心理,与城市主流文化呈现疏离,独处异乡的孤独感强烈,对自身的不自信直接导致了其在城市融入中关键的文化价值融入、生活方式融入、心理认同融入部分造成缺失。

(4)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所进行的物质、精神的交流,是人们在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发生的相互联系、交流和交换。青年农民工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社会资源积累较少,环境陌生,与城市居民缺乏互动与对话,使得其与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疏离,处于社会隔离状态。

3.职业培训认识不足,缺乏城市融入的职业技能素质

青年农民工比其父辈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这成为其融入城市生活的有利条件,但是与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想比,其自身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数是制造业、服务业等临时性、补充性岗位,劳动转移性非常高。青年农民工崇尚自由但缺乏其父辈吃苦耐劳精神,不愿意加班,看重用工单位的软环境,跳槽频繁。因此,对于每项职业,每个岗位都只是片面的了解,每一项职业技能也只是停留在起步水平,没有相对稳定的职业技能,既不愿承担原始的、低端的重体力劳动,又不具备复杂的技能型、知识型工作的胜任能力,因此从自身职业素质的角度而言,城市融入能力欠缺。

4.渴望融入城市,现实不随人意

虽然青年农民工群体为国民财富的增加,经济的增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是其农民身份仍与城镇居民存在差异,“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青年农民工群体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其权利意识的增强,他们对于社会和企业提供的工作的自主选择性增强,并积极争取更多的平等待遇。这种“理想”与现实还存在着差距,青年农民工希望在城市扎根,与城市职工一道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却始终未能享有同样的劳动就业、教育培训、住房待遇、生活福利等社会保障权益,这成为其融入城市的壁垒。

三、青年农民工素质培育方案

“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由温饱进入小康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青年农民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明日之星”,必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新农村建设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青年农民工都将承载着历史与现实的重任。为提升青年农民工自身的素质,提高其城市融入的能力,谋求自身发展,特提出青年农民工的素质培育方案。

(一)完善青年农民工素质培育的制度保障,建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青年农民工的素质培育要求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是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打造开放、和谐、发展的城市,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的体制障碍,为青年农民工在就业、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法制保障、资金支持,逐步规范青年农民工的户籍管理、劳务管理等、身份证管理、暂住证管理等,保护青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优化青年农民工素质培育的教育环境,发挥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

地方高校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可以利用其科学研究、讯息发达、人才集中及办学的软硬件优势为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科学技术、信息咨询服务,能够紧贴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要求进行人才的培养及教育培训,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教育支持。因此,依托地方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青年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培训、法律素质培训、心理健康培训等,提升青年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在参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为青年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持,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达到和谐共建。

(三)开展青年农民工的素质培训项目,提高其职业技能素质

依据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开发开放速度,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私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进一步增大,尤其是对中高级技能登记的青年农民工需求大,使其技能水平初步满足企业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青年农民工素质培训需要集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担当完成。

1.加强政府主导下的引导性项目培训

所谓引导性项目即指在正式培训项目开展之前,对于培训项目的作用、就业前景的介绍分析,使得参与培训的青年农民工能够将自身的兴趣爱好、职业倾向进行预判,为其谋求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提供帮助。

2.构建职业资格导向性的培训模式

职业资格导向的职业技能素质培训使得培训的针对性加强,与行业发展接轨。将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探索模块式的培训课程体系,达到职业资格的取得通过通用职业能力模块、与企业接轨的特定技能模块的双重结合,使得职业技能素质培训成为青年农民工能够参与就业的必要性选择。

3.优化培训课程模式,提高培训效果

青年农民工亟需就业技能,需要具有明确培训目标的培训项目,因此,培训课程的模式应以受训人所需技能为标准,即执业基础、常用工具及术语、设备保养及使用,业务练习和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模式。在课程培训的时间上要“短”,以符合青年农民工群体要迅速获得职业基本技能的现实要求,在培训内容的深度上要“平”,以符合青年农民工群体的接受水平。在培训内容的更新上要“快”,以符合青年农民工就业过程中的技术更新。

4.加快素质培训教材建设的步伐,着重于技能培养

青年农民工总体文化理论素质偏低,水平参差不齐,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应当充分考虑主体培训对象的素质特点,教材应切实降低理论难度,着重技能培养。这也是优化培训课程,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

5.实行弹性的、开放性培训管理

充分尊重青年农民工群体的愿望和选择,满足其就业需求的多样性,对于学习方式应采取开放式的管理,即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管理,这就要求培训管理部门改革管理模式及方法,革新管理观念,完善培训管理工作。

6.建构多方共赢的培训工作体系

青年农民工的素质培训不是企业一己之力完成之工作,需要政府、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部门、地方高校等具有管理、协调、教育支持的部门通力合作,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要面向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青年农民工培训体系。因此,在指导机制、培训考评机制、培训监督检查机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上下功夫,建构国家、社会、企业、培训机构及青年农民工自身等多方共赢的课程培训体系,整合职业技术学校、劳动力培训中心、乡镇成人教育学校等培训资源,并大力发展青年农民工职业技能网络远程培训课程,最终形成省、市、县区、乡镇齐抓共管的青年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

(四)构建建青年农民工素质培育的文化环境,促进其文化及心理认同

青年农民工城市融入困难的深层原因在于城乡文化的冲突,城乡地区在风土人情、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乃至宗教习俗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城市适时地进行改革,提升对于青年农民工群体的人文关怀,创建亲情家园,充分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广播电视系统、信访部门、法律服务中心等部门,利用广泛的文艺载体开展喜闻乐见的、城乡文化融合的文娱活动、普法讲座、心理咨询等,弘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拼搏创新的精神风貌,加强城市居民与青年农民工群体的精神交流,关注、关怀、关爱青年农民工,以爱心、恒心、信心来创建青年农民工的亲情第二家园。最终使得青年农民工在心理上获得归属感,提高文化认同,使得其城市融入的主观幸福感获得提升。

[1]尹华扬.农民工培训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A].首都经济贸易大学[C].硕士论文,2008

[2]邓晓丽.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研究[A].四川师范大学[C].硕士论文,2007

[3]蔡小东.青年农民工生存状态分析———以安徽省L县外出务工青年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4]朱秋莲,刘艳文.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现状、困境与对策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农民工素质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