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少数民族原初审美意识探析

2012-08-15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经验

罗 杰

(文山学院 中文系,云南 文山 663000)

云南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在综合相关云南少数民族人类学、民族学材料的基础之上对其原初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及特点分析研究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审美的内涵,而对云南少数民族原初审美意识的研究,可尝试性地从探究其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形成原初经验和原初审美经验着手,因此试探从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理解、审美感知和审美文化,及表现于其上的原初审美意识入手,从民族审美意识结构形成及过程的角度来探析云南少数民族原初审美意识是一个具有丰富审美文化内涵与原初审美经验的意识结构。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审美实践活动层面

云南少数民族的原初审美意识是云南少数民族在其审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初审美经验基础之上积淀成的,它作为民族审美意识结构中的原初形态具备一定的审美因素,在云南少数民族展开审美实践活动前它处于经验元隐态中,沉积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感性意识里。在云南少数民族审美实践活动中形成又渗透进审美意识结构中,为民族审美意识结构提供原初审美经验,参与其后的审美活动,因而获得新的审美内涵。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生命本能活动:因具备有多样化又呈现同立体交叉分布的生存空间,这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生命本能活动的显著特点,在这样的立体生存空间里又受到云贵高原这一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云南大部分少数民族州县至今仍保留了原初审美文化的形态。云南少数民族在这种特殊天然的生存环境中生活劳作休养天性,即云南大部分的坝子生存区往往都会分布着多种民族,呈现多民族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了天然的生命本能环境,形成了一个对外面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云南少数民族在其生命活动中积淀起的是在环形环境中形成了敏锐的感觉经验,建构起的是少数民族对自然崇尚的生命力,内在形成的是关注生命本体较为质朴的生命体验。

云南少数民族在其保存自体种族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展开来的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生命本能活动,它主要是云南少数民族生命本能活动中最基础也是最为被忽略的一部分,这些活动的多样性同样会影响到云南少数民族原初审美意识积累的丰富性,云南少数民族的生命本能活动作为原初审美意识的经验基础中的重要来源,是民族审美意识结构中不可忽略的经验元,使得云南少数民族生命本能活动的循序而又独具民族特色。云南少数民族的生命本能活动作用在于其会为云南少数民族的情感活动提供了敏感的感官直觉经验,如影响审美活动进行的前提条件的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等等感官经验,云南少数民族的感觉经验是原初审美意识的经验基础,它得以形成正是由于在这特殊生命本能环境中造就的各种感官共同发挥了协合的作用,也因在这些感官的完善从而让云南少数民族的生命本能活动正常进行,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感性生活的多种需要。

云南少数民族生存于比较稳定的生活处所和能够自产自销的劳作自然环境中,生命形态表现出了多样化,“有高原湖围和平坝农耕、山区半农半牧、高山游耕、河谷稻作农业,以及以采集渔猎为主、刀耕火种为辅”[1]2等等生命活动,云南少数民族生命本能活动会影响到他们在此基础上同时展开的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等,对于云南少数民族人们的图腾文化、饮食起居、村落形态、民族心理、部落文化形成了与之相适合的云南少数民族审美心理,云南少数民族因具备个性同时又保存一定相通的审美共性,具体形态表现为云南少数民族相关的审美文化,为了能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生命本能环境中生存,同时为了在更好的保全种族的繁衍,在他们的生命本能活动中就开始有了心理动力来逐渐促成了原初审美意识的发生。云南少数民族自身所构建起的完整生命结构,自身蕴含整个人类普通生命结构的共性特征,在审美实践活动共同构成一个能够进行内外经验交流的原初经验结构,云南少数民族自身内部生命本能活动与正常行为生理活动在内感外应的活动中共同形成了原初经验,同时因参与原初经验审美意识经验积淀又有别于普通的生理行为。

(二)云南少数民族的心理活动:山格水调云情风尚的独特审美心理倾向是在云南少数民族审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首先来看云南少数民族村落周围自然环境。村落中的山水因为有形就有了灵,因有灵则成为审美对象。云南少数民族村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会经常遇到的动植物,生产协作时所唱的歌谣,重大节日婚嫁祭祖时的民族习俗,生产生活常用的劳作工具等等,都集中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村落特定的生存居住环境。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云南少数民族村民在其村落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对生活及周围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审美感知,继而是反复的审美认知确认后形成特定的审美心理倾向,比如云南少数民族的稻作文化中对农耕稻作生活的审美认知,再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来调适,通过审美理解后表达出来对稻作生活的理想。云南少数民族的心理活动是把生产生活中的情感抒化为艺术创造的原动力,云南少数民族村民因自身的生活信念、生存价值以及民族存在感,在与社会生活活动联系后就会形成一定的意识形态,又在审美认知的作用下对本民族自身的认识和对审美心理活动就会起到一定激发作用。在心理活动中有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会传达出相应的情感,在心理活动中就会拓宽云南少数民族审美视野,云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中表现出的审美主题往往是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再如稻作文化民族傣族和壮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月月地重复的劳作生活,造就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和生存的韧性,具有山的审美人格与水的审美情趣。

(三)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活动:云南少数民族稻作文化与原始宗教形成的是 “具有明显的务实入世的世俗性和封闭特征,并使滇云文化表现出敦厚、古朴、自然的乡土文化气息。”[1]8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活动偏向于对现实生活与自然的审美观照,表现为对现实生命的高度崇尚与对理想生活的颂扬,在社会活动中,云南少数民族形成的是原初审美体验,它与之前积淀的原初经验参与到审美实践活动中来,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活动总是与其现实生活的处境相关,云南少数民族不管是对祖先亡灵的祭祀还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都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如云南少数民族在祭祀神灵及祖先亡灵的重大活动节日中所诵唱的祭祀歌,云南少数民族所歌唱的祭祀歌,一般会包含如何驱除邪避开恶灵的祭祀歌,在狩猎活动时祈祷收获避难的祭祀歌、劳作生产耕耘时的祭祀歌、年节丰收庆典时的祭祀歌、祝福生活寄寓理想时的祭祀歌。云南少数民族祭祀歌具有了一定审美指向性的功能在于它是作为人与神灵进行沟通时必不可少的精神桥梁,它能够唤醒对祖先的记忆和传递人们某种特殊的情感,寄寓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意愿,同时又对云南少数民族村落中的生活有一定规范作用,引导社会风气趋向纯朴。

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活动是人类感性意识经验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村落社会的村民,村落中各种社会活动是云南少数民族将生理活动、心理活动融入其中的过程,将云南少数民族的意识结构扩展来的重要实践活动,涉及到人类的宗教活动、祭祀活动、劳作活动、节庆活动等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活动在心理上所形成的经验叫社会性经验,是云南少数民族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语言交际、民族文化传承、劳作教育、社会交际等等社会性因素。正是因为多彩又丰富的社会经验使得云南少数民族的意识结构扩展开来,并将意识结构从内向外拓展到更大的其他社会文化的活动中来。云南少数民族的原初审美意识是处于一个动态建构过程中,其特点就具有了云南少数民族的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多层次性,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生活的普通经验,而是具有了多样性社会文化意义的原初审美经验。正如云南少数民族的许多节日中女性盛装打扮,其实是在特殊的社会活动中向男性展示生殖能力,在与男性的载歌载舞中是有特殊生殖巫术宗教的隐喻方式,众多的服饰图案中均有与生育能力强为象征造型的植物花卉瓜果。

二、云南少数民族原初审美经验的生成

云南少数民族原初审美经验是其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活动中共同留存下来的各种原初经验,在其审美实践活动中,在多方面因素的协同组织作用下,加上多样化的审美文化而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原初审美经验。云南少数民族的原初审美经验是其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感性经验,在云南少数民族的生命过程中积淀起的各种体验会逐渐积累在心理结构里,这是成为原初审美意识结构中审美经验因素的主要来源。原初审美经验的积累是相对复杂的过程,云南少数民族感觉经验的形成是一个从主体从接受对象形态开始到整个审美实践活动的展开,在审美实践活动中逐渐成为原初审美意识结构中的各种审美能力,如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情感能力、审美知觉能力等等,在云南少数民族情感变化中逐渐积淀起云南少数民族的审美心理内涵。云南少数民族这种独特的外化形式其实包蕴着云南少数审美文化的重要精神,包育着云南少数民族一定审美理想,同时承载起的是生态文化、劳动经验、稻作文明、生活信念、创造意识、生命经验、色彩意识、宗教信仰、祭祀心灵等等多个方面的审美因素。从此我们可知云南少数民族的审美实践活动不再是简单意义的社会性活动,而因具备了多样审美因素的具有审美文化性质的社会化活动,云南少数民族的原初审美经验因其具有社会文化性质和一定的人文精神,才具备审美内涵和文化象征,云南少数民族原初审美经验才具有审美指向性。

三、云南少数民族原初审美意识的形成

云南少数民族原初审美意识是审美意识结构的经验基础,审美意识结构作为首先是存在于原初审美意识中,原初审美意识是审美意识结构中形成的各种经验因素,一般情况下处于一种原初的无意识状态中,当有外界的契机激发时,会参与到审美意识结构中来,影响审美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审美选择、判断、创造。人类的感性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无意识世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初经验和原初审美经验的世界,云南少数民族的原初审美意识结构的研究可以从这里开始。原初审美意识与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相关,它也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的原初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具备了人类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中的深层次心理结构。云南少数民族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组织原初审美意识的积累,还要在审美心理交流系统中逐渐形成审美意识结构,并为审美意识结构的形成提供原初审美意识结构模式,它是原初审美意识在多种心理动力作用下组织到审美意识结构中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从原初审美意识从潜在隐态结构向显态结构转变过程,如果没有云南少数民族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理性地构建审美意识结构,它还只是处于原初状态。

在此我们结合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祭祀图像意识来说明。云南少数民族的祭祀图像集中体现了审美文化内涵与原初审美意识。云南少数民族的祭祀图像一般是指在一定特殊祭祀场合活动中的图像绘画。云南少数民族祭祀图像从其反映的内容来看,一般是能够讲述本民族特有的自然神灵崇拜,多为自然神灵构图,表现的主题也多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内容息息相关,从中可以窥探出一定的云南少数民族原初审美意识的表现形态。云南少数民族祭祀图像中往往寄寓着某种特定审美情感力量,因此会受到当地村民们的尊重,这就意味着与之联系的民族审美意识是种特殊情感的表达,云南少数民族祭祀图像并不是认知方面的事实,而是集结着云南少数民族的情感力量。同时,云南少数民族祭祀图像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表象,它暗示着在祭祀图像中所存在的情感力量与其所蕴含的审美体验有必然的联系,还包含着由此图形符号的存在的情感力量而产生关联的审美意识,从祭祀图像中传达出审美指向性的情感力量,在审美意识的作用下它不是原始心灵产生的神秘力量,而是云南少数民族审美情感内感外射的提升,它可让云南少数民族的体验其民族共同情感,在审美体验过程中以升华审美理想而获得精神上的净化,凭籍着既得的情感来对祖先神灵的沟通。

从以上论述中可知,云南少数民族原初审美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包含了感性世界中的多种心理组织机能,以及多种原初审美经验因素,云南少数民族原初审美意识从原初经验的积累到完成的过程,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生理、心理、社会大活动的重复相加,而是因多种心理作用力的综合作用下原初审美经验自身包涵着审美指向性,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个性与共性相关的民族审美意识,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1]刘小兵.滇文化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云南少数民族经验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