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研究
2012-08-15任东方
□文/任东方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研究
□文/任东方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基于人们正确的思想力和创新敏锐的思维力,而思想力和思维力是基于必要的相关认知和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尤其是从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思维视野分析,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民办高校;大学生;分析
原标题: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思维视野分析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7日
一、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通过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非常有必要。
(一)民办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民办高校是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民办高校大学生是将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力军之一,对他们只有培养高度的创新精神和提升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实践,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民办高校教学内在规律的体现和学生工作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从而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内在规律与目的。
(四)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拓宽大学生思想和思维视野的需要。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是现代社会、现代城市、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文化性格”构成要素。科学的成长与发展要求一个宽松的社会氛围、一个促进科技转化的社会机制、一个宽容失败的社会态度、一个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要允许争论、容纳批评、正视怀疑、不畏风险。对科学的顶礼膜拜,有可能使我们以科学主义的价值标准衡量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它把社会发展中最重要“人”的因素置之脑后,从“人”到“神”,到“科学技术”,再到“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这对我们来说仍不失一种警示作用。那么,对于民办高校教育来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拓宽大学生思想和思维视野是十分必要的,大学生通过新陈代谢而排除毒素,不断的更新自身,乃是我们教育所必须完成的一项世纪工程。
二、根据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了解和掌握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特点,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
1、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但政治参与热情较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促进了学生新思想、新观念的转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对社会、对生活充满信心。但是,部分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政治学习兴趣不够浓,加之政治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缺乏一定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认识不够,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存在着某种模糊认识。
2、民办高校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存在主观愿望与客观努力的不统一。首先,民办高校多数大学生能够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有着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但也有些大学生意志薄弱,经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严重影响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其次,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严重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也给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了党的威信,也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致使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产生困惑和动摇,玩世不恭,有的则强化了不正确的思想意识。
3、民办高校大学生归属意识较强,但缺乏独立性。通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归属感方面的调查显示:有36%的大学生表示很热爱本校,很有归属感;而40%的大学生对本校感觉一般,过得去;只有12%的大学生选择了不好的学校,不愿和朋友说起;有30%的大学生当听到别人诋毁母校时,会义愤填膺,与其理论;绝大多数(52%)大学生会很气愤,但懒得说什么;还有15%的大学生表示会没什么感觉,假装没听见;其他6%的大学生觉得说的没错,自己也不喜欢民办大学。可见,民办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归属意识;而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愿望和行为。但是,独立意识是建立在个体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经验上的,而这两点恰恰是大学生所缺少的。
4、人生价值的取向功利性比较突出。民办高校大多数学生认为最重要的人生价值是成就一生、张扬个性,实现自我;最重要的行为价值是有能力、有智慧、独立自主,有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强烈愿望。但也有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缺少志向和远大目标,对集体活动和公益性活动没有兴趣,在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往往出现偏重功利、偏重个人利益的短期行为,不少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徘徊在高尚与实惠之间。加之他们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比较缺乏,心理成熟度较低,不少学生对人生的看法、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还是浅层次的,对一些新生事物容易认识不清,原有的观念和看法极易动摇。
(二)把握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拓宽大学生的思想和思维视野,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指明方向
1、注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的健康心态。民办高校应紧密联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实际问题,围绕自我定位、人际交往、社会支持系统、正确恋爱观、健全人格、竞争与合作、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心理危机应对策略以及自杀预防知识等内容,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培养乐观积极的健康心态。
2、鼓励民办高校大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拓宽视野领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拓宽大学生的思想和思维视野。集体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交往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友情;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的同时,会有各种启发或体会,从而激励大学生去探究事物中的奥秘,这样就会拓宽大学生的思想领域,开阔他们的思维视野,也增加了他们对知识学习的兴趣。
3、鼓励民办高校大学生多参与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锐意进取,追求创新。把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高度,并不意味着科学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实际上科学技术本身还具有一种强劲的文化价值张力。首先,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科学思维精神。科学思维又称为理性思维,理性思维使人类思维摆脱了原始神话思维的束缚,使人类能够把现实芜杂的物质材料抽象为思维中的具体范畴,并将思维中的范畴通过公式化、定理化的程式,有效地加以推演,以便能够理清思维,保持思维的完整性、一致性、和谐性和有效性;其次,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一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追求真理;三是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特别讲究方法上的逻辑性,实践上注重观察与试验,在思维上强调归纳与演绎,在现代科学中,更加注重数学分析的量化研究。
三、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升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是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进行实践,提升较强的能力,已成为社会对人才选择的一项重要标准。高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思想力和思维力,是否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尤其对民办高校来讲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新时期民办高校努力探索的课题,所以民办高校领导必须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不是靠某一个部门单独能够完成的,需要各部门协调行动,齐抓共管。
(二)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发挥基地的示范与辐射作用。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等特点。一方面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场地、设备工具、指导老师等,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活动难以进行;另一方面在分散模式下运作,会造成科研管理力量薄弱,监督机制不强,造成科研经费支出混乱,严重影响科研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也造成了有限科研经费的大量浪费现象,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因而学校要实现科技创新的长期化、规模化、阵地化,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打造良好平台。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在技术层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判断,对研究方向的把握不够准确;二是学生对开发过程中所用技术不够了解,缺乏实际应用经验。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配备指导教师。可以请经验丰富的导师、教授对各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进行介绍,对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向,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
(四)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教育环境。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基于人们正确厚实的思想力和创新敏锐的思维力,而思想力和思维力是基于必要的相关认知和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学校必须营造宽松、平等争鸣的环境,鼓励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平等对话,鼓励各专业学科交叉渗透。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创新“灵感”,宽容学生的错误与失败。通过积极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训学生正确、厚实、坚定的思想力和敏锐创新的思维力,从而为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民办高校产学研条件建设,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效力。良好的软环境固然重要,但硬件和资金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民办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对教师科研的投入不够,更不重视学生科研的投入。在科研立项和经费的设置上,学生和教师相比,更是相差甚大,学生科研投入少之又少。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学校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要有秩序地对学生开放。此外,在学生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上应向学生适当倾斜,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六)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成人成才的重要性,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和各项学术活动,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不断拓宽思想和思维视野,强化创新意识。
总之,随着民办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也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民办高校也面临着大好的机遇与挑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尤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比较被动的情况下,在创新实践能力方面,需要向他们广泛宣传和加以思想上的正确指导,开阔大学生的思路,使他们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邓晓芒.在张力中思索.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11.
[2]上海市政府.重视科学技术的文化张力.解放日报,2004.2.6.
[3]王卫红.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拓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问题的研究(课题编号:SKL-2011-2221)
G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