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心理问题探析与干预

2012-08-15王军强苏娜娜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新生困难家庭

王军强,苏娜娜

(1.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心理问题探析与干预

王军强1,苏娜娜2

(1.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热点,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新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在承受家庭经济困难的同时,比一般条件下的大学新生,承担了更重的心理压力,探索干预他们的心理问题,对其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

新生;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问题

当前,国家不断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但大学新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弱势群体,比一般条件下的大学新生,承受着经济困难的压力,承担了更重的心理包袱,如何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习和生活,是高等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探析

1.家庭期盼,身负重压

跨入高校,传统观念下,认为是鲤鱼跳龙门,有了改变人生命运的钥匙。因此尽管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困难新生所在家庭仍不惜代价地支持他们的学业,以期能改变家庭命运。他们要比普通同学背负更多的思想包袱,承载着比一般学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

2.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

环境的改变造成多数家庭困难新生一入校极度不适应大学生活。

(1)学业上极度不适应。家庭困难新生多数缺乏特长,缺乏灵动,处于“死读书”,以升学为目标。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导致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对高校的学习方法难以适应,对自己的学习方式感到困惑,缺乏自信心。

(2)人际关系不融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面对大学生活和新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无法适应,生活中不得不斤斤计较,不洒脱,无法大气,因此他们不能很快地融入宿舍、班级同学当中,感到自己很孤单,无所适从。

(3)自我封闭,孤僻。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渴望展现自己、渴望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常担心由于自己的经济困窘或孤陋寡闻而引来他人的鄙夷和嘲笑;经济的拮据又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一些超出他们承受能力的活动,对需要花钱的活动尽量躲避;他们多数除了苦读书,没有其他特长,因此尽管心中向往,但又不愿参加任何社团组织,交往的范围相当狭窄,独来独往,越来越不合群。[1]

家庭期望、经济压力、学业压力、环境适应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多重压力使他们身心俱疲,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

3.敏感自卑,偏激消极。家庭经济条件和地域条件的限制致使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学习外无一特长,接受时尚信息较慢,理解能力、协调能力和处事能力较弱。从“考分至上”的高中进入注重培养综合素质的大学,对“优秀”衡量标准的诸多变化致使他们的心理出现巨大落差,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开始为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出身而自卑,游离于集体生活之外。

他们特别小心地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以掩饰内心深处的自卑;害怕被人瞧不起,不愿与老师和同学谈及家庭经济状况,怀疑自己的能力,很多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在公共场合多露面。经常情绪低落,对前途感到渺茫,严重的意志消沉、无所追求,部分会逃避现实,消极堕落,部分沉迷于网络中。

4.一味索求,依赖他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家庭困难,受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帮助或帮助不够则是学校或者老师的失责。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校后一直要求自己必须获得各类资助,而自己缺乏战胜经济困难的勇气,缺失自立自强的信念,不努力提高自己专业水平,也不积极进行勤工助学等,而是完全指望政府、学校和社会资助,把一切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格和依赖心理。[2]

二、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心理问题干预措施

1.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认识、理性对待家庭经济困难,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确立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我面对人生的勇气和信念,从根本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正脱贫。

多数高校通过开展针对大一新生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辅导员老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里的各级学生会、各类社团,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胆走上舞台,充分锻炼、展示自己的特长,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取得成绩,重新找回自信。

2.健全完善、严格执行经济资助体系

要健全“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经济资助体系,充分发挥经济资助的保障功能。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上的贫困,因此经济资助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基本保障。目前国家推行助学贷款制度,并专门设立了励志奖学金、助学金,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的后顾之忧,激励他们发奋学习,早日成才,回报社会。学校还通过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自食其力的平台,在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自立自强的品格。

3.完善高校心理教育体系,以心理扶助为关键,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的介入与支持。多数高校构建了班级、院系、学校三维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防护体系。高校应有计划地聘请心理专家加强对各级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地帮助心理出现问题的同学走出困境。同时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素质教育整体规划之中,根据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系统地增设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必修课或选修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进展。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造就乐观性格的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掘校园环境文化、充实校园活动文化,从而营造轻松、和谐的校园氛围,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创造热情。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艺术教育和美的熏陶。

高校在学生群体中应倡导自我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提倡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良好人际环境,弘扬自强自立的校园文化,营造艰苦奋斗的文化氛围,提倡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在一种自强自立、相互信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和解决。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还应大力拓展高校的育人途径。要十分注意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特别是对服务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团,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动员全体学生以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榜样,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1]叶小华.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党史文苑,2008(11):65-66.

[2]周文静.论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

G448

A

1008—3340(2012)03—0049—02

2012-05-30

王军强(1981-),男,山东威海人,研究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辅导员,讲师。

猜你喜欢

新生困难家庭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重获新生 庇佑
家庭“煮”夫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新生娃萌萌哒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