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派后劲之庄棫、谭献清词评成就述略

2012-08-15张彩云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词派周济词学

张彩云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常州派后劲之庄棫、谭献清词评成就述略

张彩云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庄棫、谭献等常州词派后劲相继对常州词派理论加以补充、发挥,企图补救其理论上的偏胜,对其继续发展和完善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他们对清词评的发展也提出了各自的新观点,完善了常州词派清词评在理论建构中的意义。

常州词派;庄棫;谭献;清词评;成就

一、来龙去脉

从嘉道至同光时期,词坛经过半个世纪的积淀,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为常州词派的接受提供了广泛的文化氛围。而常州词派的后继者们如庄棫(号中白,又号蒿庵)、谭献(字仲修)、陈廷焯、冯煦等人恰在此时活跃于词坛上。他们同气相求,彼此呼应,使得词风为之一变。他们共同担负着传扬常州词派的使命,顺应着当时的时代潮流而形成的词学思想,追随着张惠言“微言大义”的治学思想。

谭献在《庄棫传》中写到:庄棫“深思笃学,博览穷经。……通张惠言、焦循之学。又好读《纬》,以为微言大义,非《纬》不能。”[1]652而谭献治学道路则经历过重大转变。而此转变得意于他二十五岁游历京师时与庄棫的密切交往。其《答林实君书》云:“献以小学治经,适得其末,而又不详密,三十以后,差有窥于微言大义,遂弃前日记诵之所得。”[2]8“与忠棫(即庄棫)订交京师广慧寺中……夜阑秉烛,相与论《易》。”[3]10谭献《复堂日记》中云:“庄中白尝以常州学派自我,谐笑之言,而予且愧不敢当也。”[4]从上可见庄棫、谭献对常州词派的推崇。谭献词学的变化正是受了张惠言、庄棫、周济等人影响,才最终成词坛宗主的。谭献编纂《箧中词》目的即名之为:“以衍张茗柯、周介存之学。”[4]3999

谭献词风承继常州派,在理论和创作上对常州词派门庭又有所发展。仲修之言曰:“吾少志比兴,未尽于诗,而尽于词。”[5]卷五:114又曰:“吾所知者,比已耳,兴则未逮。河中之水,吾讵能识所谓哉。”[5]卷五:114从上面两句陈廷焯所引仲修之言可看出:“即其词以证其言,亦殊非欺人语。”[5]卷五:114

另外,庄棫对陈廷焯的影响也颇大,使其成为常州词派理论的忠实信奉者和积极鼓吹者,成为常州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谭献、庄棫、陈廷焯三人互为犄角,声气相求,形成一个引人注目的词学中心,为后来常州词派在晚清一统词坛立下了大功。

庄棫、谭献、陈廷焯等及清末四大家,他们相继对常州词派词论加以补充、发挥,企图补救其理论上的偏胜。他们在创作方面主张广取博采,冶南北宋为一炉。本文中主要来谈下庄棫、谭献二人的清词评成就。

二、二人的清词评理论及理论所及清人及成就

1.庄棫

庄棫本人的理论著述虽不丰富,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其他人词学观念的影响。他的词学观对陈廷焯的词学观影响巨大(从陈廷焯对庄棫其人其词作的评价中可见其词学观等),他是陈廷焯词学主张转向常派的直接促成者。陈氏早年追随浙派,其《云韶集序》云:“以竹垞太史《词综》为准……一以雅正为宗。”[6]806但在他得遇庄棫后,其词学观念与创作实践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云:“旧作一概付丙,所存不过乙卯后数十阙,大旨归于忠厚,不敢有背风骚之旨。……思欲鼓吹蒿庵,共成茗柯复古之志。”[5]卷五:123陈廷焯评价庄棫云:“余观其词,匪独一代之冠,……自有词人以来,罕有其匹。”[5]卷五:114再者,从陈氏的《白雨斋词话》里也可看到。如:陈廷焯云,“中白先生叙复堂词有云:‘夫义可相附,义即不深,喻可专指,喻即不广。托志帷房,卷怀君国,温、韦以下,有迹可寻。……又或用意太深,词为义掩,虽多比、兴之旨,未发缥渺之音。近世作者,竹垞撷其华,而未芟其芜。茗柯泝其原,而未竟其委。’又曰:‘自古词章,皆关比、兴,斯义不明,体制遂舛。狂呼叫嚣,以为慷慨,矫其弊者,流为平庸。风时之义,亦云渺矣。’先生此论,实具冠古之识,并非大言欺人。”[5]卷五:115

又,蒿庵《相见欢》云:“春愁直上遥山,绣帘闲。赢得娥眉宫样月儿弯。云和雨、烟和雾,一般般。可恨红尘,遮得断人间。”次章云:“深林几处啼鹃,梦如烟。直到梦难寻处倍缠绵。蝶自舞,莺自语,总凄然。明月空庭如水对华年。”陈廷焯评价庄棫此词云:“二词用意用笔,超越古今,能将骚雅真消息,吸入笔端,更不可以时代限也。”[5]卷五:117-118

陈廷焯云:蒿庵《菩萨蛮》诸词,全祖飞卿,而去其秾丽之态,略带本色,境地甚高。如庄词:“人人都说江南好,今生只合江南老。水调怨扬州,月明花满楼。”[5]卷五:118……陈氏说此词“和平温厚,感人自深。温、韦的一千年来,此调久不弹矣,不谓于蒿庵见之,岂非快事。”[5]卷五:118

陈廷焯谓蒿庵《青门引》云:“‘梦里流莺啭,唤起春人都倦。砑笺莫漫去题红,雨丝风片,帘幕晚阴卷。碧云冉冉遥山展,去也无人管。便寻画箧螺黛,可堪路隔天涯远。’怨深愁重,欲言难言,极沉郁之致。”[5]卷五:121此处可见陈氏欣赏庄棫词的沉郁特征。

陈廷焯云:“《蒿庵词》名不显,匪独不及陈、朱诸公,亦不逮杨荔裳、郭频伽辈犹争传于一时也。然世无不显之宝,文人学业,特患其不精,不患其无知已,曲高和寡,于我奚病焉。”[5]卷五:122

2.谭献

谭献的词学思想散见于其文集、日记,以及《箧中词》、评周济《词辨》等中。其词学思想与张惠言、周济一脉相承,保持了由他们二人所建构的词学理论框架。[7]40如从谭献在《箧中词》(卷二)中赞美张惠言《水调歌头》曰:“胸襟学问,酝酿喷薄而出,赋手文心,开倚声家未有之境。”中即可见谭献对张氏词学思想的推崇。同时,他又说其词学理论的出发点是“衍张茗柯、周介存之学”[4]3999从而成为常州词派至近代词史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1)谭献的词论观点有:他在汲取张惠言、庄棫、周济词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柔厚”说。他在评庄棫等人的词中常提到“柔厚”的概念,如:他评庄中白之《高阳台》词曰:“予录《箧中词》,终以中白,非徒齐名之标榜,同声之喁于,亦以比兴柔厚之旨。相赠处者二十年。”[8]今集卷五:214其评庄棫《菩萨蛮》(六铢衣薄迷香雾)中“语语温厚”[8]今集卷五:213。又,评郭麐《高阳台》曰:“继而微窥柔厚之旨,乃觉频伽之薄。”[8]今集卷三:92评陈澧《甘州》(渐斜阳)中云“柔厚衷于诗教”[8]今集续卷二:298等。

朱惠国在《谭献词学思想论略》一文中指出:谭献的“柔厚”之概念“既有比兴寄托,身世之感等情志的要素,又能在手法上浑融一体,同时又有柔婉、沉着,怨而不怒,厚而耐读的风格特征。”

“柔厚之旨”是谭献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对词之内蕴的追求的理想目标。其《明诗》中所说的“以忧生念乱之时,寓温厚和平之教”[9]5是其“柔厚”说的最好注脚。

再者,谭献明确表现他师法周济,其评“王润《三姝媚》(遥岚 嵌 缺 树)曰:‘句 法 章 法,不 坠 止 庵 周 氏 师传’”[8]今集续卷三:318即可说明他的词学思想渊源。他在领会周济“寄托出入说”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潜气内转”说和“一波三折”(此二主张相互补充)说对于无心于寄托的创作有一定启发。“潜气内转”是对作者情感在词中表现形态所作的总体要求,“一波三折”是对这一层面的着意强调。

谭献在周济重视接受主体鉴赏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说,丰富和发展了常州词派的接受理论。他赋予读者之再创造问题以独立的理论意义,并对之进行论述,进一步完善了常州词派的理论成果。

(2)谭献词论所及清人及成就有:所论及词人有二张、庄棫、周济、况周颐、朱彝尊、陈其年、厉樊榭等。

谭献“柔厚”说词论所及的清人清词如庄棫《高阳台》《菩萨蛮》、陈澧《甘州》、郭麐《高阳台》等。

谭献论及其“潜气内转”说的例子如其评朱彝尊《百字令》(横街南巷)中云:“有潜气内转之妙”。[8]今集卷二:46

陈廷焯所举仲修词《青门引》云:“人去阑干静,杨柳晚风初定。芳春此后莫重来,一分春少,减却一分病。离亭薄酒终须醒,落日罗衣冷。绕楼几曲流水,不曾留得桃花影。”陈氏评价云:“透过一层说,更深,即‘相见争如不见’意。”并云:“此词凄婉而深厚,纯乎骚雅。”[5]卷五:112又《昭君怨》云:“烟雨江楼春尽,盼断归人音信。依旧画堂空,捲帘风。约略薰香闲坐,遥忆翠眉深锁。鬓影忍重看,再来难。”陈氏评价此词“深婉沉笃,亦不减温、韦语。”[5]卷五:112

庄中白叙《复堂词》云:“仲修年近三十,大江以南,兵甲未息,仲修不一见其所长,而家国身世之感,未能或释,触物有怀,盖风人之旨也。”[5]卷五:114陈廷焯对之评价云:“盖有合风人之旨,已是难能可贵。”[5]卷五:114

叶恭绰在《广箧中词》(卷二)中云:“仲修先生承常州派之绪,力尊词体,上溯风、骚,词之门庭,缘是益廓,遂开近三十年之风尚,论清词者,当在不祧之列。”[10]146作为对谭献词风的概括,的是确论。

总之,在各种词的样式中,谭献的长调稍逊,而小词精绝,格高语隽,够琅琅可讽。如上边提到的《青门引》(人去栏杆静),又如《临江仙·和子珍》(芭蕉不展丁香结)等,皆凄婉深厚,纯乎骚雅。

三、评价

1.关于庄棫词论中清词评价

庄棫继续发展、完善了常州派词论,张氏倡导的复古之功完成于庄棫。庄氏的词及词论对其当代人及其追随者影响颇大。如他对陈廷焯的直接指导,给陈廷焯后期词学思想的转变产生了深刻影响。陈廷焯在庄棫引导下入常州派之门径,而后在与友人李慎传、王耕心的切磋过程中,逐渐地张扬二张之思想。庄棫对陈廷焯具有釜底抽薪似的改变,而陈氏受庄棫的影响在其所著《白雨斋词话》中有所论及。其中的本原论继承和发挥了常州派论词主张,真知灼见确实不少,因而被当时词人奉为圭臬,在清末民初有影响。陈廷焯认为庄中白词罕见其匹,如他在评价庄棫的《蒿庵词》中云:“穷源竟委,根柢盘深,而世人知之者少。余观其词,匪独一代之冠,实能超越三唐两宋,与风、骚、汉乐府相表里。自词人以来,罕见其匹。而究其得力处,则发源于国风小雅,胎息于淮海、大晟,而寝馈于碧山也。”[5]卷五:114并云:复古之功兴于茗柯成于蒿庵:“千古词宗,温、韦发其源,周、秦竟其绪,白石、碧山各出机杼,以开来学。嗣是六百余年,鲜有知者。得茗柯一发其旨,而斯诣不灭。特其识解虽超,尚未能尽穷底蕴。然则复古之功,兴于茗柯,必也成于蒿庵乎?”[5]卷五:114上面这两处评价可见庄棫的《蒿庵词》价值及蒿庵对清代词坛的贡献。

总之,庄棫的词学观对陈廷焯的词论建构起着举足轻重的转折性作用,对整个清代词评的发展与完善意义重大。

2.关于谭献词论中清词评价

谭献的清词评对常派的清词评理论的建设意义是:谭献的“潜与内转”说将词的理论的聚焦点重新复归到情感本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周济创作主张所存在的刻板缺陷。而他对于词中情感与外在章法应曲折多姿的强调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此为谭献有功于词学之处。[11]183

从陈氏对谭献词作评价中可进一步看出谭献的词评成就。如陈廷焯评价谭献的《复堂词》云:“品骨甚高,源委悉达。窥其胸中眼中,下笔时匪独不屑为陈、朱,尽有不甘为梦窗、玉田处。所传虽不多,自是高境。余尝谓近时词人,庄中白尚矣,蔑以加矣,次则谭仲修。鹿潭虽工词,尚未升风骚之堂也。”[5]卷五:110陈氏把谭献的《复堂词》与浙派的词人作比较,又将之与宋词人作比较,与常派词人作比较等,进而凸显了谭献的《复堂词》之成就。所评客观。

[1]谭献.庄棫传[M]//续丹徒县志:卷十三,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652.

[2]谭献.答林实君书[G]//半厂丛书初编.复堂文:卷二,清光绪十五年刻本.

[3]谭献.周易通义叙[G]//半厂丛书初编.复堂文:卷一,清光绪十五年刻本.

[4]谭献.复堂词话:复堂日记[G]//唐圭璋,等.词话丛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M].杜维沫,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6]陈廷焯.云韶集序[G]//屈兴国,注.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3.

[7]迟宝东.谭献的词学思想[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8]谭献.箧中词(清词一千首)[M].罗仲鼎,余浣萍,校点.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

[9]谭献.明诗[G]//半厂丛书初编.复堂文:卷一.光绪十五年刻本.

[10]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迟宝东.常州词派与晚清词风[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I207.23

A

1671-8275(2012)02-0066-03

2012-01-25

张彩云(1975-),女,安徽淮北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学报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文献、词学。

白 云

猜你喜欢

词派周济词学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周济:智能制造要培养三类人才三支队伍
清代中后期词坛对蒋捷及其《竹山词》的接受——以常州词派为核心
分春馆的词学传承
吴熊和《梅里词缉读后
——兼论梅里词派及浙西词派的形成过程》手稿
论云间、常州词派对五代、北宋词的接受异同
基于历史源流下的花间词派风格溯源
嘟嘟闯关记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