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早期工会理论的主要内容探析
2012-08-15吴文珑
吴文珑
(中国人民大学 中共党史系,北京100872)
工人阶级是产业革命的必然产物,而工会的出现却是与工人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早在五四运动初期,工会组织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工会,却是在中共的指导下逐渐成立的。中共早期①本文所指“中共早期”泛指建党初期至大革命失败(1921年7月—1927年7月)这段时期。的工会理论是中共依据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以及国内外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指导本国的工人运动所得出的理论、方针政策及经验教训的总和。可以说,在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中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初步中国化,这一时期的工会理论也无疑是带有根源性和开创性的理论。因此,理清该阶段工会理论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成立工会——工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结构
在中共领导的工会成立以前,尽管已经存在形形色色的工会,但没有一个是革命的、进步的、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这种反差的背后凸显的不仅是阶级立场的不同,更是指导思想的巨大差异。中共在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将理论付诸实践,而成立工会就成为实践理论的第一步。
首先,在工会的组织原则和命名方面,鉴于旧式行会职业联合的弊端,中共自诞生之初就明确采取产业联合的方式。对于这两种组织方式的利弊,工会领导人之一的邓中夏指出,“工会是由一种职业的工人所组织而成,则罢工运动每至一行业的工人陷于孤立,而容易失败。产业组合则不然。把一种产业中的各种职业的工人,联合于一个工会之中,则争斗力就异常雄厚了。故我们组织工会,应当以产业组合为原则……则工会的组织,就上了真正的轨道,成为一个铁样的团体了”[1]3。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决议案也指出,“工会的构造须要很快的使他成为团结很紧的、中央集权的和有纪律的产业联合。产业组合工会内部不能依职业分为一些‘自治’组,因为这是会使工会成为不能战斗的破碎团体”[2]13。同时,该决议案还强调要注意协调好产业联合后与工人阶级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但是工会只是产业组合的构造,还不算最好的工会,真正的工会除了是产业组合的构造和以革命为目的以外还须要有阶级一致和纪律的训练,就是要使全劳动阶级都联合起来,决不可有一个工厂或一部分工人的特别利益与一个产业组合的利益冲突之事发生,也须调和一个产业组合和全国劳动阶级间的利益”[2]14。在工会的运作方式上,中共采取了革命工会的民主化形式,即民主集中制原则,而并非旧式行会组织的寡头式领导。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而且能增强其加入工会及参加工会运动的决心。“工会是群众的、奋斗的机关。工会的权力,应该十分集中,才能奋斗;同时又一定要是民主的集中,才能容纳大多数人的意见,不致为少数人所包办,变为专制……这样,一方面可以容纳群众的意见,一方面又可一致地与敌人作斗争”[3]6。
尽管是采取产业联合的方式来组织工会,这并不影响中共对工人组织命名的灵活性,因而“工会”的称谓在中共早期并没有普遍适用。1924年5月中共扩大职委会通过的决议案明确指出,“不能组织工会的地方,应当先组织互助会俱乐部,合作社,普通教育学校或技术教育学校等……”[2]35。邓中夏也认为,“工会”这一名称,在政治压迫的地方难以完全适用。“在北方有些地方简直不能用,怎样办呢?我们不是呆汉,自然可以用五花六色的名称——可以不被敌人注意的名称,如俱乐部、学校之类,甚至于很腐败的名称……这类变相组织,全国劳动大会开会的时候,亦得召集它,不过要经过大会郑重的审查罢了”[4]196。当然,称谓上的不同只能折射出表面意义的差异,实质上却都是工会的不同表现形式。
其次,在工会的组织结构方面。尽管此期中共对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对工会组织结构所应采取的形式还没有定论,基本都认为工会应采取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的严密组织形式,以便更好地发挥工人的整体力量。1926年5月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通过的决议案对严密而集中的组织形式进行了解释:“工会是领导一切争斗的机关,他的组织应该集中而严密,才能担负阶级争斗的工作。所谓严密,即是要使工人群众在工会中加进团聚起来;所谓集中,便是工会上层组织与下层组织有良好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工人群众万众一心的结合,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机关。”[2]129同时,中共对于工会基本组织的看法也有不同的观点。如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决议案认为,“工会最好的基本组织是工厂委员会,每种产业下的一个工厂里的工人组织一个工厂委员会为基本单位,再组织一个产业组合。但工厂委员会须属纯粹工人的组织,绝不可用雇主和工人的代表混合组成之。同时工厂委员会又不可离工会而 独立”[2]13,14。 而 到 了 1924 年 5 月 的 中 共 扩 大执委会上,又将工会的基本组织改为了工会小组,“……只要有可能,到处都应当努力去组织大工会,这种大工会的基本组织就是工会小组,这种小组应按照每个工厂内的各部分去组织……”[2]35。工会小组的这种基本组织地位在1926年5月通过的《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关于全国职工运动讨论会议决案》中再次得到了确认。尽管如此,在中共领导人内部,作为工会杰出领袖的刘少奇虽然也承认工会小组的基本组织地位,但是支部的地位也一并得到了承认。他指出,“工会必须有严密的组织,才能克尽所担负的使命。所谓严密的组织,就是在执行委员会之上,有真正的工人代表会;在执行委员会之下,有群众中的支部基本组织”[3]6。他同时也指出了工会小组和支部的重要作用,“工会有了支部及小组之后,工会的行动就非常敏捷便利。……可使工会的行动秘密起来,不致为敌人所破坏”[3]8。赵世炎也把工会小组列为基本组织,“进步无产阶级坚强有力的工会组织,其初步的形式是:在工厂、作坊、手工业厂、矿山及海船上组织小组,于可能时举行代表会议,组织工厂委员会……”[5]132。因此,尽管工会小组在表述和实践层面上会有所变化,但随着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其基本组织地位还是得到了广泛认可。
二、巩固工会——对群众基础、斗争和联合战线的重视和利用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此期中共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巩固工会,以达到壮大自己、不断发展的目的。首先,斗争作为一种运动形式开始被强调起来,“工人的斗争和组织,两者应相辅而行。工会组织活动得好,能加强斗争的力量,而通过斗争又能壮大工会的组织。……认为工人必须在各种政治和经济的斗争中巩固自己的组织”[2]246。其次,要巩固工会还需要广大工人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第四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案就明确指出,“……与法西斯的欺骗斗争和争夺群众最重要的手段,是积极的巩固‘地下工会’的组织,工会与群众要建立巩固的密切的联系”[1]260,“……工人阶级为了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只有吸收广大的工人群众参加工会;工会领导机关深入群众,与他们共同研究各种重要的事件,讨论有关工人斗争的方法等问题;在斗争中培养提拔有能力的工人参加工会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会组织健全有力,进而与国际工人结成联合战线,共同斗争”[1]246。再次,面对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武装挑衅,工会组织还需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以加强自身的防御能力,“中国职工运动迅速发展,工贼亦同时猖獗。各处工贼破坏我们的力量非常的大,我们应设法对付工贼之破坏,工会中应有自卫的组织”[3]3。而对于武装力量极端重要性的认识,直到中共五大通过的职工运动决议案上才最终形成定论,“工人纠察队,不管公开或秘密的地方皆须有普遍的发展。……所以只要有工会的地方,不管是秘密的或公开的,都应该有这样的组织……”[2]179。
除以上措施外,统一战线和国际联合战线在中共早期的工会理论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共成立初期,采取与其他党派和阶级完全独立的态度,“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在政治斗争中,在反对军阀主义和官僚制度的斗争中,在争取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的斗争中,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2]2,3。正是由此导致了建党初期的革命运动遭受了较大程度的挫折。直到“二七”惨案后,中共才意识到了“联合”的重要性,“共产党的政见是:只有工人阶级与农民群众及其他一切被压迫民众联合一致,反抗帝国主义和军阀,然后中国工人和一般民众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2]83。“一定要各地工会能够与农民发生密切的关系,帮助农民的组织,拥护农民的争斗,直到帮助农民取得土地,这样才能使农民了解只有工人是他真正的朋友,不受资产阶级及其他反动派的挑拨和利用”[2]180。当然,城市中的其他阶级和阶层也应联合在内,“工人群众中战斗力最强的,首推大工厂、铁路、轮船、矿山、市政的产业工人。……只有以少数产业工人为中心,而环绕着广大的手工业工人、小工厂工人和商店雇员的运动,才是统一的有力的工人运动”[1]105。从国际上来说,此期中共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联合理论,积极争取同苏联和各国工会建立联系,以赢得支持和帮助。“中国革命的完成,一定要得到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所以中国工会应该与各国工会发生经常的亲密的关系。……以取得各国工人的深切的同情与拥护”[2]180,181。“过去,全国总工会虽然加入了赤色职工国际,但尚未与各国工会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因此,今后与国际上各国的工人建立更密切的团结,乃是中国工会的一项重要任务”[1]278。
三、工会性质——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
随着中共在建党初期对工会的重视和发展,工会性质的定位问题便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导人对此的表述有所区别,但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这一根本定性却未曾改变。早在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的决议案就指出,“工会的性质,不能与行会一样,不能有雇主在里面,同时只要是赚工钱的工人,不论男、女、老、少,信仰、种族、地域、国籍、政见,熟练不熟练等区别;都须加入工会。……这样才能使工会变成一个阶级的群众的工会”[2]11。“工会是为什么成立的?工会就是保护工人切身的利益和为工人的利益奋斗的机关,因为劳动者是创造各种物品者,所以劳动者应该享受劳动者所创的东西。这个事实,便是真正工会的出发点”[2]11。邓中夏在《工会论》中也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工会是为无产阶级谋利益,是保障无产阶级利益,以至于图谋本身的完全解放的机关,所以工会是无产阶级的武器……”[4]179。当然,工会的这一性质并不影响其吸纳对象的广泛性,以便最大限度地扩大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1924年5月中共扩大执委会通过的决议案指出,“工人的经济组织——工会是独立的,这就是说:要做矿工海员、或铁路工会的会员,只要他是矿工,是海员,或是铁路工人就够了——只要他是一个生产企业里做工的。党籍问题,国籍问题,帮口问题,不应当对于加入工会或在工会里的地位发生影响(党及工会应在工人中打破地域和帮口观念)……”[2]36。
既然中共领导下的工会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是以维护无产阶级利益为宗旨的。这就要求必须保证其无产阶级的属性,不容其他阶级和党派混杂其中。此外,即使是其他党派所控制的工会,中共也不应放任其自流,而应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改变其政治立场或态度,以进一步扩大工会的群众基础,不断地积攒阶级和群众力量。
四、工会任务——政治教育和宣传的全面展开
“群众的联合,虽则是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是发源于本能的冲动,所以他的发展,每每是盲目不定合于当然途径的,这最须受理性智慧的指导。”[6]而这个“理性智慧的指导”必须由工会来完成,因为“工会是工人群众的组织,是代表工人尊重利益的组织,必须使群众了解此种意义,工会乃能得群众的拥护。……因此种种,工会对内对外的宣传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了”[7]300。至于应该宣传的内容,中共四大通过的决议案指出,“宣传上的政治教育在现时已经非常重要,必须在工人群众中解释中国政治状况及时局变化的意义,详细说明国民党及民族革命的意义,国民党右、中、左三派的性质及其对于工人阶级的关系;阐明阶级斗争与民族革命的相互关系及职工运动的阶级性,在每个经济斗争中应当指出其与政治斗争的关系;说明工人阶级须有自己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党纲及策略,以具体的事实证明拥护工人阶级的利益只有共产党……”[2]49,50。
当然,工会此期不能只对工人进行阶级宣传等理论上的教育,还要在实际斗争中以鲜活的事例和经验为课程进行宣传教育。“工会自身一定要是一个很好的学校,他应当花许多时候努力去教育工会会员,用工会运动的实际经验做课程,为的是要发展工人们的阶级自觉”[2]13。同时,还应注重对每一次工会行动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的宣传教育,以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工会为启发工人阶级觉悟起见,应使工人在每次事变中,获得阶级觉悟,并获得阶级斗争之方法;不能使工人避免阶级斗争及不能使工人发生阶级妥协观念……”[7]319。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共早期,对工人进行宣传教育的方式虽然很多,如召开会议、街头演讲和文艺演出等,但却缺乏全盘的统一筹划。后来随着工人运动的逐步开展,才逐步使之稳定和制度化下来,也使宣传教育之意义更能深入一般工人群众。
五、工会职能——为“面包”和理想而奋斗
在中共早期的工会理论里,工会还有一项重要的维权职能,即维护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提高其政治觉悟。从经济职能上看,要维护工人阶级的切身利益,就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宣传上,必须付诸实际行动,让工人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工会是为工人一切的利益而奋斗的组织,工会当为改良劳动待遇,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保护女工童工,争得星期日过节日不扣工资的休息,规定劳动法等而奋斗……”[1]25。恽代英在论及如何发动工人群众的力量时指出,“这不是任何理论的论调去劝勉他能成功的。群众的行为,常发源于本能的冲动。在个己本能(Individualistic Instinct)方面,常因经济生活的压迫而直接唤起反动的力量。在社会本能(Social Instinct)方面,常因人家所受经济生活的压迫,而间接唤起同情的反动……”[7]331,332。显然,这种从人的属性角度来论述集合群众力量与维护经济利益的关系,显得更为深刻。
当工人免除了实际生活的困难后,其政治觉悟自然会随之提高。在中共宣传教育的影响下,工人的政治理想也就产生了。“依此趋向,我们乃敢大胆说工会运动是要改良工人状况,引导工人为经济的奋斗,协助工人政党图谋工人阶级的解放,取消工银奴役,以达到最后共产主义的胜利的……”①引自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工会建设教研室图书资料室编《中国工人运动史参考资料》。。当然,此期工会的目标主要还是近期的,即争取工人自由和工会的合法化,“工人阶级和工会无论遭受任何摧残,全国各级工会即在不能公开活动的省域,亦必须利用种种方法,为争取工会的合法化而斗争”[1]261。
值得注意的是,对工人经济利益的维护仅是提高其政治觉悟的前提,两者没有时间上的前后相继关系。在实际的工会运动中,仍有大量生活困难的工人参与政治。因此,一方面,不应“只管面包不问政治”,对经济利益的过分强调会导致工会的日益功利化;也不能“只问政治不管面包”,实际利益的缺失很难使工人提高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工会的力量最终也会遭到削弱。所以,“所有的工人运动,绝没有离开政治的运动。工人阶级每一个经济的争斗,同时就是政治的”[5]220。
六、正确处理工会与党的关系
在中共早期的工会理论中,工会与党的关系问题一直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性质上,中共二大指出:“共产党与工会的分别是,共产党是所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分子的组合,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有一定的党纲,是一个以打倒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为目的的无产阶级政党;工会是所有工人的组合(不管政治见解怎样),工人们在工会里,去接受‘怎样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去奋斗’的教育,与共产党向同一目的进行,但是较缓的全阶级的组合。”[2]14可见,两者不仅在性质上不同,在构成人员和纲领上也有差异。
在职能范围上,此期中共既没有包办工会的一切,也没有放任工会的独立发展,而是通过党团和支部小组来发生关系,“我们的党和工会,现在虽没有发生直接关系的可能,却不能不努力经过工会中的党团及工厂中的支部,相机做党的宣传,使工会与党日渐有事实的接近。……使工会行动在党的指导之下”[2]95。“工会的责任是发展会员的阶级意识,亦只有这样,我们的党和工会运动才能有思想上的联结。至于党与工会的组织上的联结,那就应当经过工会里的共产党小组,这种党的小组,直接受党的某一机关指导”[2]36。此期对两者关系最明确的表述出自1926年5月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通过的决议案,这可谓是对此期有关两者关系的总结性文件,“职工会承认党有思想指导权,并促成党与职工会组织上联络之设立……所以我们共产党的职工运动,应当发展党的组织,成为工会的中心,党不仅在职工会获得一切的指导权,并须与党外群众密切相关,成为工人阶级最积极先进,同时又是密切的一部分,然后才能使无产阶级实行历史上的使命”[2]118。该文件还对如何巩固两者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说明,对于认识和处理这一关系有很大的益处。
综上可以看出,中共此期对于与工会关系的定位可概括为:中共在思想上和政策上指导工会,但两者不存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中共通过与工会中党的支部取得联系,这是两者间仅有的组织关系,这种关系不会影响工会的独立性。当然,工会也不能“完全独立”,因为,“只认组织工会为工人运动而忽视一般党的政治生活(其实党的这种政治活动是为发展工人运动,是使工人阶级有政治觉悟,工人经济组织可以发展)是有一种工会主义的危险”[2]42。
总之,在建党时期和大革命时期,中共的工会理论已初具雏形,且内涵十分丰富和广泛。正是这些带有根源性和开创性的理论,使中共早期的工人运动很快就掀起了高潮,这就锻炼了工人阶级队伍,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有力地支持了国共合作的大革命运动。当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中共早期的工会理论还存在一些过“左”、过右的倾向,还没有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进一步纠正和实现。
[1]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室.中国工会历次代表大会文献:第1卷[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4.
[2]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中央关于工人运动文件选编:上[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邓中夏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赵世炎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6]恽代英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2.
[7]李国忠.中国共产党工运思想文库[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