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游论陈宏谋思想的形成
2012-08-15肖琛婵
肖琛婵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陈宏谋(1696-1771),字汝咨,自号榕门,原名弘谋,晚年因避乾隆(弘历)讳,改为宏谋。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九月十五日生于桂林市临桂县四塘乡。陈宏谋之父陈奇玉重视对晚辈的教育,尽力供宏谋兄弟读书。陈宏谋自幼刻苦学习,有名乡里。在陈宏谋的早期教育中,兄长陈弘諴对其影响极大。在兄长的教诲下,陈宏谋少年时便立志“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必为世人不能作之事”,因而刻苦攻读,终日不辍。雍正元年(1723),举进士。同年冬,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次年散馆,任翰林院检讨。乾隆年间,陈宏谋备受重用,官至两广总督、吏部尚书。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年老多病,得乾隆允准,加太子太傅衔,以原官致仕。同年六月在返乡途中病逝,享年76岁,谥“文恭”,入祀贤良祠。陈宏谋不仅政绩卓著,而且著作等身。现在留传下来的论著,多达数百万言。其著作部分,有《培远堂偶存稿》及《课士直解》等书,为陈宏谋自著。纂述部分,有《五种遗规》、《在官法戒录》、《四书考辑要》、《吕子节录》、《纲鉴正史约》、《大学衍义》等书,是陈宏谋纂辑先哲遗书而成,旨在箴世砭俗,救弊扶衰。其中,《五种遗规》辑录了历代有关立身处世、为学、教育、从政等方面的良言,并详加按语,对后世影响极深。曾国藩曾告诫其四弟“须日日看之,句句学之”。校订部分,有《资治通鉴纲目三编》、《三通序目》、《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等书。以上三类,共计40余种、700余卷。此外,他还主修过《湖南通志》,留传至今。
陈宏谋为人敦崇实学、严于律己,为官勤政务实、济世利民。他以民为本,在任职期间积极发展贸易,兴修水利劝民耕种,为防治灾害而广设社仓。他重视教育,在为官之处兴建义学整顿书院,进行广泛的社会教育。同时他不为官场派系所囿,主张整饬吏治严惩贪污,大力提拔有才识的中下层官员。从陈宏谋的诗文作品及书信中,可以看出他的交游非常广阔。而他与时人的交游,定然会影响着他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对其交游情况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陈宏谋各方面思想的形成。本文根据《陈榕门先生遗书》、《清史稿》、《陈宏谋家书》及其它相关文献,选取与陈宏谋交往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作简要考述。为清晰起见,兹将其交游对象大致分为同仁僚友、前辈宿儒、重臣权要三个群体分别考证,并在此基础上浅要探讨这三个群体对陈宏谋民本思想、教育思想及吏治思想形成之影响。
一、同仁僚友影响其民本思想
俗语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要看清一个人的品性,可以从他朋友的为人处世方式中略窥一二。陈宏谋为官亲政,位居高位之时依然不忘贫贱之交,关心民间疾苦。他体察民情,为民请愿,认为“民为邦本,养民在富民,民富则邦固”,这种民本思想的形成和他交游的同仁僚友有着很大的关系。和陈宏谋交游密切的同仁僚友大多数出身社会下层,深知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故而以清官廉吏居多。这其中以刘新翰、葛正笏、杨嗣璟、尹继善为代表。
刘新翰(1693—1758),字含章,号铁楼,广西永宁州(今永福)人,有诗集《谷音集》传世。雍正元年(1723),刘新翰在桂林乡试中第十三名举人,陈宏谋与他同榜中举,二人遂结为好友,并于次年春同赴京城会试。当时陈宏谋家境贫困,连上京考试的路费都没有,“雍正元年癸卯秋,得同邑刘新翰资助,北上会试。八月,大捷。中式第一百八名。殿试,中式三甲第九名。成进士”[1]14-65。正是刘新翰无私的资助,陈宏谋才能顺利的考中进士。对此陈宏谋深感其德。刘新翰在出任江阴县令时,陈宏谋几次写信给他,说“历来由县令起家,渐历台阁者甚多”,以“吾辈一行作吏,此心无不要做好事之理,全仗一点真精神贯注其中,不以难而阻,不以易而忽,不以久而懈,庶几行必有效”,“向来不朽循绩,无不从艰难劳怨中做成”[2]13相勉励。而刘新翰也如老友所建议的一样,到任后,详查案情,不畏权势,极力伸张正义,遂使冤案得平,江阴百姓有口皆碑。即便是刘新翰归乡里后,陈宏谋时任吏部尚书,寓书于他有荐举之意,但被刘新翰婉辞。乾隆十八年(1753),陈宏谋总制两粤,再次以厚礼聘他出山做官,刘新翰再次辞而不就,并寄诗一首:“昼锦恩威重,维桑属望深。两江鲛鳄横,诸道虎狼侵。鈇钺春秋笔,风霜天地心。他年思旧荫,千里戴棠阴”[2]13。
葛正笏,字信天,江苏昆山人,太学生,生卒年不详。葛正笏是陈宏谋师长徐省庵的外甥,先人是有名的藏书家,有著述《信天诗草》、《仁聚堂法帖》、《仁聚堂诗文稿》等传世。清龚炜《巢林笔谈》记载“葛信天,优翰墨,识时务,遇事谨慎,赞临桂公幕,最久,所至多善政”[3]2091。由于徐省庵的关系,自陈宏谋担任扬州知府起,葛正笏长期跟随陈宏谋做幕僚,二人几乎形影不离,情谊很深。乾隆三十年(1765)的九月十五日是陈宏谋的70岁大寿,《陈宏谋家书》中的第十二封家书中写道“信天已到,长清病不能来,今遣王庆迎接,明日可到,病亦好矣。衰年跋涉,惟图此番再一晤对耳”[4]233。这封家7书写于寿辰将临的九月九日,在距离大寿之日还有六天之久的时候葛正笏就已长途跋涉来拜寿相聚,可见陈葛二人友谊之深。人以类聚,亲密的朋友大多都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葛正笏工书法,有《仁聚堂法帖》行世,而陈宏谋也喜欢玩法帖。乾隆三十四年(1769)十一月,陈宏谋在其家书中写道:近颇喜玩法帖,乐不可疲。即日练帖,乃作《直解》,总以松山到京方定。葛先生亦尚无复音也。然自足疾艰于行动,转赖法帖一事消遣、静养也[4]252。陈宏谋在年老之时喜玩法帖来打发时光,而葛正笏正好是这方面的专家,相同的爱好让两人的友谊日趋深厚。
杨嗣璟(?—1759),字星亭,广西临桂人。雍正五年(1727)进士,改庶吉士。八年授编修,寻改御史,掌京畿道事。累迁鸿胪寺少卿、通政司副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太仆寺卿、宗人府府丞。因是同乡关系,陈宏谋与杨嗣璟书信颇多。《培远堂手札节要》中存有陈宏谋写给杨嗣璟的书信9封,为书信来往最多之人。其中多言家乡事及读书、为官心得,还有一些自己的为人原则。在与他的书信中陈宏谋还会介绍自己在任时的一些行政事务的进展以及自己的感想,并时有推心置腹之言,从语气可知杨嗣璟与陈宏谋应是很好的朋友关系。
尹继善(1695—1771),字元长,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尹泰子。雍正元年(1723)进士,授编修,云南、川陕、两江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协理河务,参赞军务。有《尹文端公诗集》10卷等,曾参修《江南通志》。《清史稿》中尹继善与陈宏谋同在《列传第九十四》中,史书评论道:“乾隆问论疆吏之贤者,尹继善与陈宏谋其最也。尹继善宽和敏达,临事恒若有余;宏谋劳心焦思,不逗夙夜,而民感之则同宏谋学尤醉,所至倦倦民生风俗,古所谓大儒之效也”[5]10564。雍正七年(1729),陈宏谋以御史衔就任扬州知府,次年八月,遣人接其父母至扬州奉养。雍正九年(1731),因其父逝于扬州,陈宏谋请求回籍。尹继善时为江苏巡抚,以主政需人为由奏请朝廷令其在任守制。乾隆三十六(1771)年,陈宏谋以年老病重乞归故里,朝廷准其致仕回籍。时尹继善久病甚笃,离京前,陈宏谋至继善府第辞行,时继善卧病在床,二人床前执手诀别,悲不自胜,继善赠诗道:“闻公予告出都门,白发还乡锦满身。早岁霓裳分咏句,世年玉节共班春。到家绿酒斟应满,回首黄粱梦岂真。我老颓唐难出饯,将诗和泪送行人”[6]4273。无奈病情日剧,尹继善于当年四月二十二日去世。乾隆令其入祀贤良祠,谥文瑞。尹继善病逝时,陈宏谋正取道山东回籍,闻讯,大恸,顿足哭道:“回船,我欲一奠尹公之灵”[7]470!因家人劝阻乃罢。两月后,陈宏谋病逝于韩庄舟次。
二、前辈宿儒影响其教育思想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除了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也会受到很多前辈老师的影响。和一些德高望重、品行端正的前辈宿儒交游,除了有利于陈宏谋在学术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有利于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得益于各位前辈宿儒的影响,陈宏谋十分重视教育。他在为官之际,兴建义学整顿书院,进行广泛的社会教育。陈宏谋好为人师,在宦暇之时发奋著述,并去书院躬亲示教。他重视对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教育,经常捐资刊印、广发书籍,选拔和资助优秀的学生进行深造。和陈宏谋交游密切的前辈宿儒,以杨静庵、朱惕庵、徐树屏、德樝村为代表。
杨静庵,字家修,广西临桂人。杨静庵是陈宏谋家乡的私塾先生,也是陈宏谋岳父的弟弟。杨静庵学履诚笃,诲人不倦,但是参加科举考试却不如意,没考取过功名。康熙五十三年(1714)至康熙五十八年(1719)陈宏谋跟随他读书,杨静庵常以“经世宰物之详,每片言而居要”教育陈宏谋,陈宏谋十分感激他,称“即今者,临民应务,莫不出当年之指授”[8]8。杨静庵不仅在学业上帮助陈宏谋,而且在生活上也给予陈宏谋较大的支持,这为陈宏谋以后考中进士大有裨益。
朱惕庵,广西桂林人。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朱惕庵刚从北京解官回桂林,出任桂林华掌书院山长。这一年二十四岁的陈宏谋入华掌书院读书,遂跟从朱先生学习。朱惕庵很赏识陈宏谋,常以经世实学教授他,并给陈宏谋起了一个字号,叫做“汝咨”。“从同邑朱惕庵先生游,惕庵立朝不苟,誉着一时。时方解组回里,韫璧公命先生往谒,并请命之以字。惕庵因字先生为汝咨”[1]14-40。这个字号极大的鼓励了陈宏谋。促使他更加努力的去学习。
徐树屏,字省庵,江苏昆山人,清代大臣、著名学者、藏书家徐干学(1631—1694)之子。1719年,徐树屏受清政府委托来到广西担任学政。徐树屏常到华掌书院为诸生讲解文章,鼓励里面的学生发奋学习,力戒浮躁。当时陈宏谋正在华掌书院读书,由于成绩出众,徐树屏对他青睐有加。陈宏谋在飞黄腾达之后,依然不忘师恩,在《徐省庵先生七十寿序》中深情感叹“服公之教”、“诗之受知于公也,深公之诲”[8]9。
德樝村,名龄,满洲人。1723年德樝村为广西乡试的副考官,那一年陈宏谋考取了广西乡试的第一名。德樝村对陈宏谋十分器重,陈宏谋后来去北京参加会试和殿试,吃住都在德樝村家。《陈榕门先生遗书》记载“先生入京,拮据万状,赖德樝村先生之助,寄遇其家,始克安心赴试。德母遇先生尤厚。《培远堂文集·德太夫人九十寿序云》:宏谋自癸卯春受知于夫子(指德龄),远方下士,襆被至京,拜资政公暨太夫人于堂下,即令于榻前厅。每诣寝门问起居,则命之前,蓄以诸孙之列。饮食必周,冷暖必视,数十年如一日”[1]14-65。后来陈宏谋回京任官,也时常在德龄家吃住。
三、重臣权要影响其吏治思想
陈宏谋从一名寒门子弟成长为一代名臣,除了他个人能力出众,也离不开一些重臣权要对他的赏识。这些权臣政要对陈宏谋的提携,使得他在仕途十分顺利,并官至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等职。官场自古就有派系之分,但是和陈宏谋交游密切的重臣权要却不为派系所囿,只因欣赏陈宏谋的才识就极力举荐他。陈宏谋受此影响,后来大权在握时,他遵循儒家思想,摒弃派系观念,以“先观心术、再观才识学问”为原则,提拔了大批寒门俊彦。如乾隆中期位与和珅同列,以“廉静质直”而著称的东阁大学士王杰,早年就曾得到陈宏谋大力举荐。和陈宏谋交游密切的重臣权要,以张廷玉、鄂尔泰和王沛憻为代表。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乃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曾参与编纂《平定朔北方略》、《御选咏物诗》、《佩文韵府》。雍正元年(1723),陈宏谋举乡试第一,恩科举人。八月,中会试第一百零八名,随后又参加殿试,中三甲第九名进士。当时的主考官是张廷玉,陈宏谋“榜后往谒,即以远大相许……请题堂额,(张)为书‘培远’二字,嗣后……著述则冠培远堂名,盖以纪念师门也”[1]14-42。雍正二年(1724),陈宏谋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于内散馆补授检讨。继位不久的雍正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提拔许多中下层官吏到各部充职以备将来重用,陈宏谋即在提拔之列。时人多担心雍正皇位不稳,故对此事采取观望态度,并劝陈宏谋不要应职,但他却不以为然,毅然接受了职位,张廷玉得知此事夸赞“陈君才可大用,吾正惧其沉沦词垣中耳”,随即极力推荐陈宏谋补吏部郎中,摄文选、考功两司,在此职位上陈宏谋以勤奋、公正闻名,深得张廷玉的赏识。
鄂尔泰(1677-1745)清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字毅庵。康熙举人,后任军机大臣。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的心腹。当时,朝廷重臣张廷玉和鄂尔泰二人各立门户,汉人以张廷玉为首,满人则依附于鄂尔泰。陈宏谋虽出自张廷玉门下,但他同样受到鄂尔泰的赏识和器重。乾隆三年(1738),陈宏谋第一次在京与鄂尔泰相见,两人便有“相见恨晚”之感慨。此后他们经常“往复辩论,不觉移时,所言者皆国计民生之大要,而讵有一语之及私”[8]8。在相互交谈中,两人建立信任和友谊,鄂尔泰并未因陈宏谋出自张廷玉门下而疑忌排斥他,相反在谈话中加深了对陈宏谋的了解,并被陈宏谋的才品所吸引。陈宏谋以自己的无私和才学跨越了党派相争的界限,得到了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人的认可,这为他以后的仕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沛憻(1656-1732),字汝存,山东诸城人。历任广西布政使司布政使、署广西巡抚、左副都御使、吏部右侍郎、雍正四年升加都察院都御史,以左都御史一品衔归。王沛憻以精明强干闻名,多有政绩,有《绿绮堂诗稿》行世。雍正元年(1723)陈宏谋考取进士,他虽来自偏远疆域,但为人处世都颇为出众,得到了少宰王沛憻的赞赏。《陈榕门先生遗书》有记载“清初科试之制,新进士需九卿密举,方与馆选。先生藉少宰王沛憻举,得改翰林院庶吉士”[1]14-15。陈宏谋正是得到了王沛檀的举荐,才有机会做了翰林院的庶吉士。对此,陈宏谋非常感激王沛檀。
综上所述,陈宏谋一生仕途顺畅,阅历丰富,在学子时代和仕途生涯中都乐于和善于结交友人。观其一生交游,可以看出他的交游面较集中,交游对象基本上都是官场中人。但是陈宏谋的结交又不为政治派系和所处阶层所阻,既有权要贵族,也有中下级官员,还有少时的老师及平民朋友,这说明他是一个重情义好学习的君子。从陈宏谋的交游态度和对象,能直观的反映出他在《五种遗规》和《陈宏谋家书》中所阐释的正统思想。
[1]广西省乡贤遗著编印委员会.陈榕门先生遗书[Z].1944.
[2]高日华,联丰,刘汉镇.永宁县志[Z].1896(清光绪二十二年).
[3]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江苏·艺文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4]郭志高,李达林.陈宏谋家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钱仲联.清诗纪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7]王英志.袁枚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8]陈宏谋.榕门全集[Z].清道光十七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