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的问题透析

2012-08-15邹燕秋

贺州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邹燕秋

(贺州学院 国有资产管理与后勤服务处,广西 贺州 542899)

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的问题透析

邹燕秋

(贺州学院 国有资产管理与后勤服务处,广西 贺州 542899)

历时十余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已经暴露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没有法人实体极易滋生弊端,后勤员工老化和福利待遇提高的矛盾突出,后勤实体干部队伍普遍素质不高、思想不稳定,政府、高校相关工作欠佳。

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直倍受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不同层面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为了能继续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只有弄清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及其将对高校的发展有何危害,方能对症下药求得标本同治。

一、背景分析

高校后勤通常包括总务后勤管理、基本建设管理、校产物资管理等方面。其中总务后勤管理,也可叫生活后勤管理,是高校教师学生在学校生活的重要保障,主要内容有:师生员工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服务和管理;水、电、热的正常供应;校园环境卫生的改善;餐饮、医疗、招待所、车队、驾校、园艺场、超市洗衣房等商业设施。经过时间洗礼和后勤人的实践与概括总结,高校后勤确定:“三服务”、“三育人”作为根本宗旨,即,后勤服务于教学、后勤服务于科研、后勤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践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髙校后勤体系。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按照社会分工,组织社会的生产、流通、分配、交换和消费称之为社会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后勤逐步实现社会化,或者说将高校后勤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公司,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仅仅进行宏观调控,为高校提供服务的公司则自律管理,这种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称之为高校后勤社会化。

而我国的高校后勤事业从产生至今虽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正真意义上的后勤事业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具有鲜明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逐步推进,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暴露出种种弊端,不仅制约了高校后勤事业的发展,也成为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为使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只有对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髙校后勤体系实施改革。

高校后勤改革一直倍受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1985年党中央就提出:“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1]42。1993 年,党中央、国务院指出,为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要在那些条件较好的城市筹建企业化经营管理的高校后勤生活服务集团公司,力求经过3-5年的努力,在多数高校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提出:“加大学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发展教育产业”[2]。1999年底,教育部与有关部委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设想从2000年起经过3年努力,“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①。可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历时十余年,基本上调动了高校广大后勤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后勤部门的服务能力,也相应提高了后勤服务质量,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服务。

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此过程中,深层次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出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处于攻坚阶段,想推动改革只有弄清楚相关新问题。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滞后原因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搁浅,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法人实体,极易滋生种种弊端。主要的弊端是产权不规范,劳动者没积极性,管理者思想僵化。

没有法人实体,这导致产权不明确,高校后勤与高校党政管理系统剥离不规范。各高校尽管都大胆寻找高校后勤社会化有效的产权“剥离”方式,然而,一旦涉及“产权”这个核心问题均有意无意地尽量回避。多年“社会化”后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变化的只是组织形式,实质仍然如故。其结果就是,后勤服务实体仍处须服从高校党委、行政的行政命令和计划安排,无法独立自主发展,也就不可能真正按照企业化运营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求发展壮大。

由于没有法人实体,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管理者人浮于事却不敢管事,劳动者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后勤服务实体没有因“社会化”而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就难以实施企业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无论是后勤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往往思想观念的转化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变化。长期以来,高校深受计划经济观念束缚,缺乏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和最佳性价比观念。许多高校至今尚未将其后勤实体真正分离出去变成自主经营的公司,一贯将后勤实体作为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直接委派某些具有行政级别的人员去管理后勤实体,并常用行政手段干预后勤实体的经营管理事务。同样的,后勤实体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理解也很肤浅,也没有摒弃“等、靠、要”的落后观念。如此状况表明,这些高校的后勤实体既不能像真正的公司一般参与市场竞争,又不能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享受“大锅饭”的安稳,陷入非常尴尬的处境,从而使高校后勤社会化举步维艰。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转轨的双重矛盾

高校后勤的管理服务人员必须社会化,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相关要求,所有高校后勤人员都应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系统中分离出来。但这些“老人”人数较多,其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个人技能单一,难以适应后勤转轨和承受社会转型的冲击。这种状况,造成两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较多职员因年老而闲置,使后勤实体的负担加重;另一方面,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和技术骨干难以引进,高校后勤实体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化改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后勤社会化后职工福利保障问题。日益增加的劳动用工成本和日渐凸显的劳动纠纷,也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举步维艰。根据最新的《劳动合同法》。各高校聘用的所有社会用工,都必须在一个月之內和聘者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并由用工单位为职工购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五险一金”。同时,各省对劳动者也设立了最低工资标准。但由于高校后勤实体社会化改革起步时间不长,与社令同类企业相比,在资本积累、人才储备、管理经验等方面均缺乏竞争优势,特别是不得不经常承担的价格“牺牲”,致使高校后勤实体的发展受到极大制约。从现实情况来看,为所有员工,特别是李节性临时工办理“五险一金”操作难度太大、管理成本太高。这不可避免地会给高校后勤实体普遍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高校后勤部门也时常受到执法部门的责难,以及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的诟病。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问题与对策

在改革过程中,很多学校规定,后勤实体的干部职工在职务、职称、待遇等不再与学校行政人员相对应。在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的情况下,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不愿意到后勤实体工作,难于吸引优秀人才到后勤实体干一番事业。而后勤实体干部队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年轻干部看不到改革的希望,容易思想波动,造成人才外流。后勤实体留不住好人才,招不到优秀人才。

干部队伍素质低等因素导致后勤从业人员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认识出现偏差。社会化思想不够解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存在思想方面的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既要学习西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经验,也应该充分考虑国情、校情。

后勤社会化的“度”难以准确把握。社会化是高校后勤改革的大方向,社会化意味着高校后勤市场完全不设防地对外开放。从理论上讲,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自由竞争,越有利于高校后勤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但由于目前的高校后勤实体具有市场属性和公益属性,加上高校后勤实体与社会同类企业相比,存在人员机制不活、用工成本偏高的弊端。因此,既要坚持社会化的改革方向,积极应对市场合理竞争,又要切实维护师生的利益;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往往是高校后勤面临的两难选择。

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政府有关部门应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后勤实体及参与后勤经营项目的企业与政府、高校之间的责、权、利等关系,制定并实施有关法规,予以有效的宏观调控、正确导向,确保高校后勤社会化能规范推进。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在不同时期需求不同,政府部门可据此及时调整或制定、落实某些优惠政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的利益团体,需要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在经费拨付、税费减免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高校后勤实体发展壮大,并约束其保持一定程度的公益性。但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政府没有太大的支持。

后勤社会化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21世纪,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全球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社会的时代,这对我国的高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后勤作为高校得以正常运行的强大后备支柱,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实施的进程,特别是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正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化市场经济运营模式,信息化的发展更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基本上停留在手工和半手工的原始管理方式阶段,即使有些后勤部门建立了一些分散的、零星的事务处理系统,各部分的管理和运作也处于相对独立和隔离的状况,服务和管理信息传递缓慢,反馈周期较长,管理效率低。在网络已经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的今天,高校后勤管理迫切需要开放式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创建后勤信息系统管理平台,以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员工。这又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设备、软件和人员的投入,增加了后勤方面的成本。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存在这如此之多的新问题和高校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后勤社会化改革又怎么能健康发展和取得良好的成果呢?要继续高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旗,就必解决好上述问题和困难,否则一切均为空谈。

注释:

①1999年12月,教育部与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等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该文件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形成国办发〔2000〕1号文件。

[1]宋发军.高校后勤社会化几个基本问题的理性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03(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http://minxiao.eol.cn/guojia_3489/20060323/t20060323_49600.shtml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Logistics Service Socialization

ZOU Yan-qiu
(State- owned Assets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 Service Department,Hezhou University 542899)

CPC and central government attach much importance to the reform of college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all the time.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problems and contradicts of college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in different levels have become obvious,which has become the main obstacle of advancing the next reform of college logistics socialization.In order to forward the reform of college logistics socialization,we should make clear what problems existed and then suit the remedy to the cases.

college logistics;logistics socialization;reform

G647

A

1673-8861(2012)02-0126-03

2011-09-07

邹燕秋(1961-),男,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物理教育及后勤管理。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