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三色农业”创新科技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2012-08-15周运宁戴文斌
周运宁,戴文斌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世界主要国家粮食安全分类中,我国属于安全程度较低的国家,历来重视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1-3]。中共中央、国务院2012年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们认为,“三色农业”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21世纪创新型现代农业理论[4-5]。响应朱镕基、姜春云和温家宝、回良玉2届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6],狠抓“三色农业”,突出“白色农业”,加强现代农业理念的宣传,并到农村去,创建“农业创新工程——白色农业产业化试验园”[7],将为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出新的贡献[8]。
1 “三色农业”的创新理论,得到了2届国务院领导的重视
“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三色农业”,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理论[9]。它以食品的概念置换粮食,把农业从单一绿色,扩展为绿、白、蓝3色的现代大农业;它包括产前至产后、田间到餐桌,要求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获得健康营养、安全卫生的食品为目的。它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创新精神,实现了农产品数量和质量上的安全稳定提高[10]。
“三色农业”的创立者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包建中先生认为,自然界生物资源3大类(植物、动物、微生物)中,微生物同样可以提供食物、饲料、工业原料、新能源、生物农药及肥料。因此,他将传统的利用植物和动物资源向现代化进军的农业称为“绿色农业”;将海洋、水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称为“蓝色农业”;将第3类生物即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称为“白色农业”。“白色农业”通过优化配置微生物自然资源,利用其惊人的繁殖能力,采用生物工程中的酶工程、发酵工程,在工厂条件下,生产人类及动物所需要的营养品和保健品。由于生产者穿着白色工作服,在洁净的厂房里生产,产品的产量、质量均可得到稳定保障,所以形象地称其为“白色农业”[11-12]。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1986年7月包建中先生在撰写的《发展高科技应创建三色农业——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中首次提出“三色农业”和“白色农业”概念。钱学森院士不仅支持这一新概念,而且将“三色农业”纳入他提出的“第6次产业革命”的范畴,并指出“三色农业中白色农业是重点”[13]。1995年为辩驳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布朗所长提出“谁将养活中国”的言论,包建中先生给国务院领导撰写了以“白色农业”为核心的建议报告,受到朱镕基和姜春云副总理的重视和批示:“要狠抓白色农业”[6,14],并批准在1999年5月于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白色农业研讨会。2000年9月钱学森又与卢良恕等7位院士联名给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写了建议信[15],总理批示召开第二届国际白色农业研讨会,使中国学者创立的“三色农业”理论,在连续2届国务院领导的重视下,走向了世界。
2 食品置换粮食的观念创新,提升了农产品的现代意义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古往今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产品完全来自于陆地,农产品就是所见到的植物、动物,“米袋子”和“菜篮子”[16-17]。300 a前,列文虎克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发现了第3大生物资源——微生物;工业化造船业的兴起,推动了广袤海洋的探险和发现,水生生物资源也进入了人类的视野。
“三色农业”第一次提出将这些食物囊括其中,这不光是数量上的增加,因为从理论上说,粮食安全按照联合国粮农署的定义,是要做到“能够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既买得到又买得起维持有活力和健康生活所需的基本食品”[18],把现代农产品定义为三色农业,它使农业从满足人类取食原字号农产品,吃饱肚子,走向了取食健康营养、安全卫生的加工食品,享受生活。突显了农产品的现代内涵[19]。
3 “蓝色农业”的创立,拓展了农产品的数量安全
温家宝总理面对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一个寓意深刻的“乘除法”: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这道“乘除法”不仅对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大有裨益,而且对我们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指导农业发展,建设新农村也有深刻的启示[20-21]。人口多,资源少,底子薄,决定了农业发展、食品安全任务的艰巨和困难。传统农业以土为基础、水为命脉,农业面积只局限于陆地,农业资源只应用开发植物、动物[22]。食品概念下的“三色农业”,涵盖了鱼虾、海带、各种藻类、浮游生物等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优质食物的水产品,即“蓝色农业”,把农产品生产的范围拓展到了碧波荡漾的江河湖海[23-24]。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出现,实现了这些产品的大量人工繁育。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海洋农牧场计划”,而日本也从80年代开始实施“海洋腾飞计划”,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蓝色农业”在这些发达国家已成为现实。包建中先生在我国今天土地刚性减少的情况下,把农业生产的眼光投入到占地球71%的海洋、水域,使“三色农业”包容了地球表面的全面开发,浩瀚无垠的大海从浅海200m到深海上千米深的水域,具有多层次立体开发的潜能,将大大增加农产品生产的利用面积,为农产品生产数量的增长,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基本保障[25-26]。
4 “白色农业”的创意,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我国加入WTO后,出口产品的技术、质量标准亟待整体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尤其是农产品屡遭“绿色壁垒”,这固然有一些国家滥用世贸规则以阻挠我国产品进入的原因,但也有我国出口农产品确实存在质量不高、标准过低,且存在恶性竞争等问题[27]。“三色农业”理论指导下的农业,特别是狠抓“白色农业”这个重点,是实现绿色化安全食品的现代大农业。微生物消化、吸收、利用、再生产,是现代农业经济中循环再生的重点环节,“三色农业”指导下的现代大农业,通过“白色农业”技术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农业和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从而实现食品的有效安全供给[28]。在“白色农业”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链接下,它依靠人工能源,常年工厂内应用发酵工程和酶工程高新技术,规模化生产,不仅节土、节水,还可充分利用广泛存在的可再生资源,并实现无害化生产,这正是钱学森强调“白色农业”是“三色农业”重点的原因[13,29]。可见,正是“白色农业”的加入保障了现代大农业农产品的质量安全[30-31]。
5 创建农业创新工程——白色农业产业化试验园,建立知识经济时代的典型样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04年4月19—21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白色农业研讨会上,41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会代表对“三色农业”表示了广泛认同,同时产生了“海外华人学者和国内学者的2项建议”,要求在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建立示范性农业创新工程——白色农业产业化试验园[7]。经山西省农科院组织专家近百次到山西农村考察论证,针对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特点,认为乘着中央“一号文件”的东风,利用山西大水网建设的有利时机,率先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上建起“三色农业”齐全的白色农业产业化试验园,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32]。
5.1 大水网建设促成了“蓝色农业”的建立
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总体上十年九旱,但7—9月伏雨集中,占年降雨量的60%以上,加上光照充足、雨热同步,是抓住时机积聚雨水的大好时机。通过有意识的“蓝色农业”建设,将使“三色农业”在北方得到全面实践[33]。近年来,山西省农科院在乡宁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乡宁县枣岭乡启动了“枣园白色农业试验园项目”:“绿色农业”示范区由坡地、沟谷地的水果、干果和旱作农业无公害绿色作物生产区,向阳坡温室或“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瓜果蔬菜生产区组成[34];“白色农业”示范区主要由背阴温室大棚蘑菇示范区,水果、干果和土鸡放养区的林下经济,食用菌生产区组成;“蓝色农业”示范区,受山西省大水网建设项目支持,由拦洪蓄清,新建的水库将配套相应特种鱼类的养殖技术组成水生生物养殖业[35]。它不但可以产生养殖效益,而且在缺水干旱季节,还承担部分抗旱保水功能,为绿色农业和白色农业的生产,以及实验区职工生活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供给。从而形成“三色农业”的资源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样板。
5.2 转型跨越的先行先试,创造了“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型跨越的发展步伐。山西本来是我国连片贫困的农业弱省,其化学农药、化学肥料以及各种化学制品的应用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一张白纸正好画出最美丽的图画,穷则思变。“三色农业”理论指导下的大农业,特别是狠抓“白色农业”这个重点,将为实现绿色生态安全食品的农产品生产创造条件[35-36]。“三色农业”实施的过程,就是农业产业从理念到实践朝着现代化、工业化、无害化迈进跨越的过程,思想得到了升华,社会走向了进步,自然地实践着生产者和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而这一切,将自然引导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不断提高生产者素质,从而逐步迈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实现了“三农”建设的转型跨越[37-38]。
5.3 节能减排的新能源政策,推动着“白色农业”的循环经济
目前,我国农产品消费需求,尤其是果蔬产品消费需求呈现高级化、多无化、周年化及多样化的倾向,追求优质、精细、新鲜、营养、方便、安全。白色农业产业化试验园建设遵循循环经济理念,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39]。近年来,山西省农科院建设的几个试验园生产了原生态土鸡、土鸡蛋、富硒鸡蛋[40]、食用菌、无公害干果、水果及山西特有的杂粮保健品,提高了农产品档次,丰富了货架内容。例如太谷县东曲河村土鸡场内,山坡原来种有槐树、枣树、核桃,沟谷地种有玉米、马铃薯、蔬菜,2011年新建大棚温室1座、有机肥厂1座,沼气池可供本场照明、做饭,安装的太阳能可供热水应用,绿色生态建设的理念,加上白色农业具体项目的实施,使土鸡场远离农药、肥料及化学添加剂的污染,符合绿色农业安全食品生产的环境和条件。土鸡的外表美观,体型娇小,皮薄肉嫩,质地鲜美,营养丰富。土鸡蛋比食用配料的鸡蛋个小,黄白分明,熟食味鲜,充满自然原始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41-42]。随着山西省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2012年东曲河土鸡场,参与了“山西健康之声”广播组织的5月自驾车主题植树活动,该活动以“播种一片绿色,收获一份健康”为题,吸引了来自城市的数10个家庭,他们认领当地种植的核桃、苹果、杏树,提着小箩筐采收土鸡蛋,吃农家饭菜,体验“三色农业”理念,实践原生态自然养殖,奔走锻炼体魄,获取着乡村的宁静与健康[43]。
总之,根植于高科技集成的“三色农业”,将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1996年2月5日国务院研究室乐观地预测:21世纪的中国农业变革结局,将呈现出绿色“露天农业”与白色“工厂农业”并存;绿色、白色“陆地农业”与蓝色“海洋水生农业”并存,实现农业多种形态生产模式。绿白蓝“三色农业”的产生,将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14,44]。我们相信,在“三色农业”创新理论指导下,创建农业创新工程——白色农业产业化试验园将会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将迎来山西农业走向现代化转型跨越的美好明天。
[1]世界银行《中国的粮食安全:长期问题与可选方案》编写组.中国的粮食安全:长期问题与可选方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2]杨爱国.金融危机背后隐藏着更严重的粮食危机[N].参考消息,2008-11-20.
[3]唐湘岳,纪富贵.袁隆平:离心愿还有多远?[N].光明日报,2011-04-12.
[4周运宁,肖北鹰,张筱秀.21世纪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选择:三色农业[J].山西农业科学,2004,32(4):86-90.
[5]周运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现代农业“三色农业”[J].党的生活,2006(6):18-20.
[6]周运宁,岳寿松.白色农业:微生物资源产业化[C]//第一届国际白色农业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7]陆伟雄,岳寿松,周运宁,等.海外华人学者和国内学者的两项建议[R].北京:第二届国际白色农业研讨会,2004.
[8]周运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J].山西老科协通信,2012(2):23-30.
[9]包建中.中国的白色农业:微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0]周运宁,肖北鹰,张筱秀.“三色农业”: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创新理论[J].华北农学报,2010,25(增刊):194-196.
[11]包建中.农业改革,要有两大突破[N].科技日报,1994-02-28.
[12]包建中.发展白色农业向微生物要“粮”[J].求是,2001(8):63-64.
[13]刘恕,涂元季.钱学森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14]杨家哲.加快农业“三个战略调整” 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和“蓝色农业”[J].国务院研究室《送阅件》,1996(9):1-6.
[15]钱学森,卢良恕,邱式邦,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建议:召开“白色农业科技座谈会”[J].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9):1-10.
[16]周运宁,张宝山,林汝法,等.食品业也应成为山西支柱[N].发展导报,2001-02-16.
[17]周运宁,张宝山,林汝法,等.关于加快发展食品产业的建议[R].太原:科技工作者建议,2001.
[18]徐明棋.要注意新的粮食安全问题[N].文汇报,2012-04-17.
[19]卢良恕.中国农业新发展与食物安全新动态 [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增刊):9-14.
[20]巩玉生,郝鹏鸿.祁寯藻农学思想研究[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
[21]廖政军,李珍,纪双城,等.70亿人口,世界拿什么养活[N].环球时报,2011-03-08.
[22]新华社.人均耕地1.4亩传递三大警示信号[N].山西日报,2006-04-17.
[23]王建高,邢桂芳,相建海.农业,还可以是蓝色的[N].科技日报,2005-05-25.
[24]刘欢.海洋生物产业助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N].科学时报:中国生物产业,2010-07-05.
[25]卢华为.急需制定海洋新战略[N].光明日报,2011-03-04.
[26]廖洋,刘彬.服务“黄蓝经济区”建设 提升滨海湿地研究地位[N].科学时报,2011-07-18.
[27]李林莉.白色农业:具有潜在开发前景的新型产业[N].山西农民报,1996-07-16.
[28]李静.1961:小球藻滋味[J].瞭望东方周刊,2009(24):13.
[29]马康,高博.利用生物质能 打造环保新村[N].科技日报,2008-10-21.
[30]程春生,金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开辟农业新资源 创建工业型农业[N].中国科学报,1996-12-13.
[31]尚喜峰,萨鑫,马玉玺,等.二十一世纪 谁能养活中国人:对白色农业研究开发的认识与思考[N].山西日报,1998-05-20.
[32]冯建平.客观地看待山西的落后[N].发展导报,2001-12-31.
[33]何平.水利:战略性基础支撑[N].光明日报,2011-02-15.
[34]郝建新,程春生.21世纪最具潜力的绿色食品[N].山西日报,1995-05-12.
[35]王夕源.麦康森的“蓝色”财富创造之路[J].神州学人,2009(4):3.
[36]向杰,刘莉.光合作用的光荣与梦想 [N].科技日报,2004-07-09.
[37]周运宁,张筱秀,连梅力,等.知识经济与三色农业[R].南宁:知识经济与管理科学学术研讨会,1998.
[38]周运宁,张筱秀,连梅力,等.“三色农业”,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 [C]//第一届全国白色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省农科院,1998.
[39]蕾切尔·卡逊,吕瑞兰,李长生.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40]G.S.巴纽埃洛斯,林治庆,尹雪斌,等.生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开发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1]杨巨斌,范松荣,杜会兵.白色农业落户太谷“生态”回归富农家[N].山西科技报,2010-03-23.
[42]程春生.朱金明:做白色农业的实践者 [N].科学时报,2010-10-20.
[43]邰言.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 [J].台声,2008(2):39-41.
[44]韦建平.关于中国知识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