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2012-08-15董开全
董开全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漫湾镇卫生院,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漫湾镇,675805)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腹部、背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1 五输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的穴位,分别称为井、荥、输、经、合称“五输”。《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流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输穴是临床常用要穴。临床上井穴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治疗热病;输穴治疗关节痛;经穴治疗咳嗽;合穴治疗六腑病证等,如《难经·六十八难》所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咳嗽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的具体运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又说:“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2 原穴
十二经脉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他们是肺经太渊穴、大肠经合谷穴、脾经太白穴、胃经冲阳穴、心经神门穴、小肠经腕骨穴、肾经太溪穴、膀胱经京骨穴、心包经大陵穴、三焦经阳池穴、肝经太冲穴、胆经丘墟穴。
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通过三焦运行脏腑,是十二经的根本。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在临床应用方面,《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3 络穴
络脉在由经脉别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分别是肺经列缺穴、大肠经偏历穴、脾经公孙穴、胃经丰隆穴、心经通里穴、小肠经支正穴、肾经大钟穴、膀胱经飞扬穴、心包经内关穴、三焦经外关穴、肝经蠡沟穴、胆经光明穴,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有胁,共有十五穴,故称“十五络穴”。
络穴各主治其络脉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来治疗。络穴又能沟通表里二经,故有“一络通二经”之说。因此,络穴不仅能治疗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证,如手太阴的络穴列缺,既能治疗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疗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等疾患。络穴在临床上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使用,即谓之“原络配穴”。
4 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分别是肺经孔最穴、大肠经温溜穴、脾经地机穴、胃经梁丘穴、心经阴郄穴、小肠经养老穴、肾经水泉穴、膀胱经金门穴、心包经郄门穴、三焦经会宗穴、肝经中都穴、胆经外丘穴。加上阴跷脉交信穴、阳跷脉跗阳穴、阴维脉筑宾穴、阳维脉阳交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临床上郄穴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痛取梁丘等。此外,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又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可作协助诊断之用。
5 背俞穴
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有十二穴。分别是肺俞穴、大肠俞穴、肾俞穴、膀胱俞穴、肝俞穴、胆俞穴、心俞穴、小肠俞穴、脾俞穴、胃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
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证,也可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证。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脉挛急等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也可以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痿及骨病等。
6 募穴
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六脏六腑共有十二募穴。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经者,有在他经者;有呈双穴者,有为单穴者。分布于肺经的有本脏募中府;分布于胆经的有本腑募日月,肾脏募京门;分布于肝经的有本脏募期门,脾脏募章门;分布于胃经的有大肠募天枢。以上均为双穴。其余都分布于任脉,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极。均为单穴。
临床上六腑病证多选用募穴治疗。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谓之“俞募配穴”。
7 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难经·四十五难》曰:“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也”。此为八会穴。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腑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也;中脘为胃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也;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所聚,为心包之募穴也;膈俞为血之会穴,因其位于心肝俞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故也;大杼为骨之会穴,因其近于椎骨(柱骨之根)故也;阳陵泉为筋之会,因其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也;太渊为脉之会穴,因其为手太阴经之原,居于寸口为脉之大会也;绝骨为髓之会穴,因其属于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也。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
8 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八穴相交会的关系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髎,与阳维脉相通;足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以八会穴相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八脉交会穴,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证和疟疾;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等表证;外关配足临泣治疗外眼角、耳、颊、肩部病及寒热往来证;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病证。
9 下合穴
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即指“胃合于足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于阳陵泉”。因大肠、小肠、三焦三经在上肢原有合穴,而以上六穴都是在下肢,为了区别,故以下合穴命名。由于膀胱主藏津液,三焦主水液代谢,故三焦与膀胱关系密切,因此,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上;胃、胆、膀胱三经的合穴,本在下肢,因此,以上六穴称为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是临床治疗六腑病的主要穴位,《素问·咳论》说:“治府者治其合”。如足三里治疗胃脘痛;下巨虚治疗泄泻;上巨虚治疗肠痈、痢疾;阳陵泉治疗蛔厥;委阳、委中治疗三焦气化失常而引起的癃闭、遗尿等。
10 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
交会穴不但能治疗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的经穴,又与足三阴经交会,这样既可以治疗任脉的疾患,又可治疗足三阴经的疾患;大椎是督脉的经穴,又以手足三阳相交会,它既可治疗督脉的疾患,又可治疗诸阳经的全身性疾患;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又与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经脉相交会,他不但能治疗脾经病,也能治疗肝、肾两经的疾病。
(2011-03-09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