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名老中医对脾胃学说的运用与发挥
2012-08-15余锦秀林俊和陈佩玲
余锦秀 林俊和 陈佩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省广州市三元里机场路12号,510405)
脾胃学说是关于脾胃生理、病理及其证治规律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1]。岭南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气候炎热潮湿,这独特的气候特征决定了岭南人特有的体质特点,即脾气虚弱兼有痰湿[2],这些对形成具有独特医家风格和医疗特色的岭南医学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岭南名老中医是岭南医学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是当代岭南中医的杰出代表,其经验丰富,对脾胃理论多有实践和发挥,为弘扬其学术精神,彰显岭南医学特色,传承岭南中医优秀文化,兹就其对脾胃学说之运用与发挥总结如下。
1 运化腐熟,升降之枢
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腐熟与降浊。《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饮食水谷入胃,经胃的受纳腐熟及脾的运化作用,化生为精气津液,继而输布及营养全身。若胃之受纳腐熟功能失常,则易致胃痛、痞满、大便秘结等病变;若脾之运化功能失常,则可导致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及倦怠消瘦等精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李东垣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若脾胃健旺,正气充足,则不易受到邪气的侵袭。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脾常不足,名医陈一鸣对治疗小儿泄泻经验丰富,认为小儿常因邪伤脾以致失运而下迫发生泄泻[3],故治疗需顾及脾的运化功能。陈金声老中医认为胃病多由劳倦过度、饮食无时,导致脾胃运化无权,引起气血不足、形体羸弱,故治以自制养血建中丸,以六君子为君健脾益气,助其运化[4]。运化腐熟是脾胃的基本功能,若脾胃虚,五脏六腑皆虚,而生百病,常需通过调补后天以促使正气恢复。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基本作用。脾胃同居中焦,为升降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升降功能正常,则可畅达五脏六腑,通行经络。吴勤文老中医认为,脾胃居中焦以灌四傍,脾健则升,胃和则降,升降反作,病由之生[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这是对脾胃升降失常临床表现的概括。李仲守教授认为脾畅胃和,气机才能舒展柔顺,机体清浊的代谢过程,全赖脾胃的升降主司;一旦中焦枢机不利,则气机痞塞,清浊不分,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产生诸多病理变化[6]。在临证实践中,沈炎南教授根据脾升胃降,在调补脾胃方中,必参以运脾理滞之品,以条畅气机[7]。
2 调理脾胃,匠心独运
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胃相表里,互相影响,其运化腐熟正常,升降相宜,燥湿相济,阴阳相合,则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如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或内伤七情,或他脏影响等,损伤脾胃,以致百病丛生。善理脾胃者,要根据不同病机和症候进行辨证论治,岭南名老中医经验丰富,其调理之法,匠心独运。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性重浊黏滞,易损伤脾阳,故《温热论》曰:“湿胜则阳微。”脾胃一伤,水津不布,亦生内湿。何炎燊教授认为,治脾虚之病,不能专事补益,必须细察其有无兼湿,然后权衡虚实,孰为主次而兼治之[8]。《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主疏泄,为罢极之本,将军之官。肝属木,脾属土,木旺乘土,土虚木贼。肝失疏泄可导致脾失健运;脾失健运,气滞湿阻,亦可影响肝气疏泄,两者相互影响。故治脾胃病可从肝辨证论治。何老认为胃病现脉弦者,每有胁痛、肠鸣、呕恶、气撑至咽、心烦易怒等症,均是肝木横逆克土之象,此时治胃勿忘疏肝[9]。梁乃津老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常从肝脾胃辨证论治,认为调肝理气乃通用之法[10]。虚者补之,实则泄之。若脾胃虚衰,当补益脾胃,使之健运。属气虚者,补之太过,反而导致气机壅滞,阴阳失衡;属阴虚者,补阴太过,反而伤及阳气。故临证调补脾胃,切忌“呆补”“纯补”,法当补中兼“运”,寓补于“运”之中[11]。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临床上脾胃学说运用广泛,并不局限于脾胃疾病。梁剑波教授认为临床各科但有脾胃见症,即从调理脾胃入手,处以“异病同治”,采用隔一隔二之治法,如以肝病为例,根据心为脾之母,补心即以补脾,补脾即以护肝,可谓独运匠心[12]。
3 临证妙用,见解独特
脾胃学说始于《内经》,经金元名家李东垣的发展,至清代叶天士的补充,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岭南名老中医是临床水平较高的群体,在其数十年的临证经验中,对脾胃学说有着深刻的运用和发挥,其见解各具特色。
邓老研究脾胃学说数十年,对脾胃学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东垣详于论脾阳而略于论胃阴,叶天士则倡导“养胃阴”说,邓老认为脾胃学说亦应包括攻下的一面,所谓“陈荃去而肠胃洁,症瘦尽而营卫昌”。在临床上,他也将脾胃学说广泛灵活运用于其他系统疾病中,首提出了冠心病本虚标实,当健脾胃的理论,开创了“心衰从脾论治”的学术先河。同时其提出的“治脾胃可以安四脏,调四脏可以治一脏”的著名论断,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取得良好获益[13]。如在治疗华支睾肝吸虫病上,他把健脾益气放在首位,认为扶正健脾药物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御邪能力,造成一个不适应于肝吸虫寄生的环境,以有利于驱虫药物发挥作用;对于肝脾肿大,他也认为乃气虚推动无力所致,只要恢复脾气的健运,肝便会缩小[14]。《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胃功能失常,常影响他脏,易致百病丛生,而不仅仅局限于脾胃疾病。对妇科疾病的诊治上,历来医家多重视肝肾论治,郑定良老中医则认为妇科诸疾,脾胃功能更显重要,其主张辨治妇科,首重调理脾胃[15],可谓见解独特。
4 养生防病,脾胃为重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指出:“人之一身,以脾胃为主,脾胃气实,则肺得其所养,肺气既盛,水自生焉。水升则火降,水火既济,而全天地交泰之令矣。脾胃既虚,四脏俱无生气。”他认为:“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则万邪息,调理脾胃为医中王道。”《景岳全书》亦指出:“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邓老认为脾胃的健旺,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强健,身体没有弱点给疾病以可乘之机,则不易成病;既成病之后,调理其脾胃则病易愈[16]。岭南气候多湿多热,其人多喜冰冻食物,脾阳易败,其体质多脾胃气虚兼有痰湿。因而邓老建议少进食寒凉、黏腻之食物,而宜选择健脾祛湿的食物来健运脾阳[17],以发挥其温煦并布散水谷精微的作用。《饮食辨录》云“平人患者,总宜胃气充畅”,因而在饮食方式上,邓老和陈全新教授都提倡三餐应定时定量,均衡营养,有节有度,保养胃气,以免“饮食自倍,形乃大伤”[18]。古常云:“是药三分毒。”治病用药,病愈在养,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李仲守教授认为只要重视脾胃,就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19]。
综上所述,可见岭南名老中医在传承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又对脾胃之生理病理及证治规律有了进一步的发挥,并在治病防病之时善于应用调理脾胃之法。岭南名老中医之学术思想博大精深,临证经验丰富,还需我们后来者进一步去挖掘、继承和发扬。
[1]林慧光,苪立新.陈修园对脾胃学说的实践与发挥.中国医药学报,2002,12(8):458-460.
[2]王云飞,吴焕林.邓铁涛教授与岭南医学.新中医,2007,39(6):92-93.
[3]陈仁岳.陈一鸣治疗小儿泄泻经验介绍.新中医,1995,增刊:6-7.
[4]魏碧芳.陈金声老中医学术思想简介.新中医,1990,(7):9-10.
[5]林天东,余昭秀,吴多泰.吴勤文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简介.新中医,1988,(4):8-10.
[6]孔炳耀.李仲守教授学术经验简介.中医教育,1994,13(4):34-39.
[7]杜同仿.名老中医沈炎南“补土”经验.新中医,1986,(7):9-12.
[8]尹成旺,董明国.何炎燊对脾胃学说的贡献.河北中医,2006,28(1):8-9.
[9]刘石坚.名老中医何炎檠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新中医,1997,29(1):10-11.
[10]黄穗平,徐蕾.梁乃津教授学术思想探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6):553-556.
[11]杜同仿.名老中医沈炎南“补土”经验.新中医,1986,(7):9-12.
[12]孙晓生.梁剑波学术经验的中医特色.新中医,1986,(10):11-13.
[13]洪文旭.邓铁涛教授辨治胃肠病经验摭拾.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17-1618.
[14]梁德任.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思想.广西中医药,1983,6(5):7-10.
[15]郑克绍.名老中医郑定良学术思想简介.新中医,1989,(6):8-10.
[16]靳士英.邓铁涛教授学术成就管窥.现代医学,2004,4(9):1-6.
[17]刘焕兰,曲卫玲.邓铁涛教授养生学术思想探讨.新中医,2010,42(5):5-6.
[18]马碧茹,张洁怡.全国名老中医陈全新教授养生经验[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429-432.
[19]孔炳耀.李仲守教授学术经验简介.中医教育,1994,13(4):34-39.
(2012-01-16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