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网络 “恶搞”现象
2012-08-15李笑雪冯秀果
李笑雪,冯秀果
(《会计之友》杂志社,山西 太原030001)
1 网络 “恶搞”的起源和发展
媒体 “恶搞”时代已经高调地走来了,不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电子媒体,“恶搞”已经占据了很高的地位。所谓的 “恶搞文化”,又被称为Kuso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网络次文化,最初是从日本的游戏界传到台湾的,并成为了台湾BBS网络论坛上的一种特殊文化。后来这种文化通过互联网传到了香港,继而传遍并流行于整个中国。其实Kuso这个词在日本的最初定义是告诉游戏玩家如何在买到一款不是很好的游戏时玩得更高兴,也就是破游戏也能玩得很高兴的意思。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恶搞”已经不只是仅仅指游戏这一领域了,而是扩大到了覆盖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的 “不怀好意的搞笑”。
2 “恶搞”文化现象及其浅析
“恶搞文化”不能说是一种舶来品,因为中国内地在很早以前也有 “恶搞”的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周星驰的 《国产零零漆》、《大话西游》等电影就开创并领导了中国国内的 “恶搞”风潮。“恶搞”的形式众多,先后经历了从文字到图片再到音频最后到视频的形式,这种内容形式的呈现不仅有历时性的发展,而且还有共时性的昌盛,先前已经出现的形式并没有被后来更新的新样式所淘汰。从历史来看,这些形式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先后顺序,因为看到的是光影交错,听到的是众声喧哗。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对经典名著的恶搞还仅仅是星星小雨,在网络这个催化剂下便成了狂风暴雨。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多收了三五斗》被恶搞成了宁波的房产版,恶搞后讲述的是对房价高涨的抱怨;电影《战国》则被恶搞成用现代的语言、原版的框架讲述战国的故事;从电影 《泰坦尼克号》、 《勇敢的心》、《兄弟连》、《魔戒》的剧照到李小龙、自由女神像、蒙娜丽莎画像和美国大兵,可以说 “无敌小胖”系列从根本上开创并引导了网民们有意识的恶搞时代。经过恶搞,当年的红人一夜之间变为 “艺人”,现如今都已经跨越了国门,成为了全球皆知的世界级网络明星;《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我不想说我是一只鸡》、《大话三国》等都被网友制作成了Flash版,其设计的动漫效果相当突出。还有许多网友翻唱的歌曲都可以被看作恶搞音频,篡改原歌曲的歌词来表达另外一种搞笑的意思。除此以外,数不尽的恶搞种子被播散在网络文学创作里,成长在各种网络社区中,在有些网络文章题目中就可以看出,比如 “卤煮男女”、“假装纯情”、“轻功是怎样炼成的”等。
“恶搞”类似于寄生虫,有很明显的寄生性,它几乎都不是原创作品,而是以先存在的作品为依托,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篡改、改造,原来越深入人心越经典的作品,越容易引起争议进而被恶搞。然而,从另一方面讲,被恶搞的原文也会因此而更引人注目。但是,恶搞并不是传统的改编。传统的改编是在保持原作意思的基础上对不足的地方进行的修改和再创作,所起到的是完善和丰富原来作品的作用;然而“恶搞”则是颠覆、破坏、批评和捣乱,彻底颠覆了原来作品的意义和目的。其实恶搞并不是乱说乱写乱评价就能够深入人心的,它若要广泛传播就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和独特的表现手法。用狂欢化的语言来填充无厘头的故事框架,更能博得观众的喜爱。
大致说来,传统文化是借助于一种思维模式建立起来的,这种思维模式就是语言符号中符号和意义的二元相对关系。但是在恶搞文化中,这种思维模式却消失了,符号的表示功效消失了,所表达的意义不复存在了,二者也不存在对应关系了。这种对原始文化的改变提供给读者的不过是一堆漂浮着的符号,没有任何的意义。网络恶搞丢掉了现实主义的深度,只是将人物形象、语言等符号从具体的历史环境抽离出来,导致了历史的无深度。这就扰乱了原始文本的严肃性、完整性以及有机统一性,降低了意义的崇高性。它把精神层次的高尚的灵魂性感受降到了低层次的感觉层面,导致了其意义的无深度感和平面化。
不管是经典的文艺创作,如 《蒙娜丽莎》,还是现在的影视作品,如电影 《英雄》、《无极》等,都可以说是人类情感的精神寄托,它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所追问和解答的主题。但是在恶搞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切材料都成了讽刺的依据,它们的目的只在于感官刺激层面。原来高雅的创作被篡改成了玩弄的符号或低俗的语言游戏。它导致了叙事和意象的消失、作品价值的丧失、美学的摧毁等。它们无视 “叙事”的逻辑,颠覆传统,将人物、语言、历史背景完全打乱,并拼凑在一块,进行大众形式的自我文化的再加工。所以最后人们从这些恶搞作品中看到的仅仅是一个由历史和生活琐碎拼凑而成、夹杂着低俗词汇的片面化文本。
3 现代网络 “恶搞”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3.1 网络恶搞的积极意义
网络恶搞也可以说是一种意义丰富的文化现象,虽然名字不雅,但却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它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标新立异,还有就是事实证明它对娱乐精神的宣扬是成功的。作为一种娱乐的世俗文化,网络恶搞有其存在理由,因为它能给大众带来快乐。
现如今因为空闲时间增多,各种电子产品普及,尤其是电脑和手机,导致网民增多,所以大众对娱乐的需求极大增多,恶搞则充分地满足了这一需求。传统意义上的娱乐方式很显然无法满足网民现在的需要。网民现在面对生活快节奏的压力需要的是彻底的放松,对正经的说教不感兴趣。事实上,刚开始许多网民对恶搞的作品会很不屑一顾,但继而就会被其所吸引而越来越喜欢,毕竟恶搞是与现在千篇一律的重复的生活方式和语言有所不同的,它能给网民带来一种快乐。上网除了要了解生活所必需的信息和时事要闻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娱乐的需要,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太大了,大家都需要放松。其实,恶搞这种山寨行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是网络这个催化剂使它的地位更加凸显了出来,它有娱乐的元素,彰显娱乐的气息。
3.2 网络恶搞给现代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在笔者看来,现代的网络恶搞都是把历史或者文学著作当成了可以随便借用、拆卸或者装配的零件。人们对一些文化符号从精神层面的深度体验变成了肤浅层面的即时性感观体验。通俗来讲,就是把所有东西都通过调侃模仿和滑稽追忆的方式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潘冬子、唐僧等这些形象,本来体现和象征的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但是这些高层面精神符号被当作制造笑料的材料了。恶搞通过对原始作品肆意地进行模仿和取笑,在表面上看起来恶搞者好像更有智慧,但从根本上来看,恶搞者都是对已存在的作品进行面目全非的篡改和搞怪,所以已经对原始创作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形成了冲击。恶搞作品不仅颠覆了经典作品的价值,而且还给观众传达了一种搞怪的破坏精神,却没有对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建设做什么贡献。因为恶搞作品只需要进行拼贴,所以恶搞作品的制作往往相当粗糙,因此其绝不会与经典作品一样具有隽永意蕴。
网络恶搞对现实和历史的颠覆及其滑稽的搞怪模仿,会造成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只停留在娱乐化的肤浅层面,导致历史的无深度和意义的平面化。恶搞不仅破坏了大众的审美心理,而且还破坏了语言的纯净度。比如现在的普通话被港台明星、模仿港台明星的明星们以及他们的粉丝们改得支离破碎。破坏远比建设要容易得多,而且有些破坏还是不可弥补的,重建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恶搞的形态也特别令人担心,对于恶搞者来说,其获得了暂时的成就感,但被恶搞者却十分无奈,只能自我疗伤。
4 对 策
网络恶搞存在很多的问题,一但不能将搞笑与恶搞视为一个概念。网络恶搞族往往盲目追求自由与个性,并以此为自己毫无约束的恶搞进行开脱。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他人的个性与自由,有的已经侵犯了别人的人格。所以要改善网络恶搞的现状,必须要划出网络恶搞所不能逾越的边界,网络恶搞者必须要尊重他人的人格,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恶搞,更不要把恶搞带来的优越感建立在他人痛苦上。还有一些恶搞者经常把道德规范当成一种精神枷锁,进而把恶搞的矛头指向了道德规范。所以要划定网络恶搞的道德边界,规定网络恶搞族要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在恶搞时不能败坏社会风气。
更有一些网络恶搞族依然坚持着传统的思想,认为 “法不责众”,以为只要是网民爱看的,就没有什么不能进行恶搞。所以必须划定恶搞的法律边界,恶搞者的恶搞行为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决不能有逾越法律边界的任何行为。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手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决不允许有任何特殊人群漠视法律,网络恶搞族也不例外。要以强制性的手段划定恰当的边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让网络恶搞文化步入健康的轨道,逐渐完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构建和谐网络社区所必需的。
总之,对于网络恶搞的现象,我们需要的是宽容,并引导自律,而不是惩罚。应力争将其变化性与原创性融入到极具内涵的文化之中,并使经济与之相结合,发挥其产业功能,将其直接转化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精致文化创意产业,使其实现经济效用和文化效用双收、双赢局面。
[1]许卿彦.网络恶搞文化探析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4):28-29.
[2]何秀娟.网络恶搞的文化成因探析 [J].法制与社会,2008,(03):256-257.
[3]覃晓燕.后现代语境下的恶搞文化特征探析 [J].现代传播,2008,(01):71-73.
[4]王笑楠.对网络恶搞现象的文化分析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3):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