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
——以文学的三特征以及语言和形式为切入点

2012-08-15李思宁

关键词:想象性文学语言虚构

李思宁,张 茹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论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
——以文学的三特征以及语言和形式为切入点

李思宁,张 茹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两个大的方面分析了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从外部环境分析的角度,分别阐述虚构性、想象性和创造性这三个基本的文学特点,以及三者是如何实现文学的功能和价值的;从文本本身出发,借助内在批评的观点,分析文本的语言和结构,阐述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最后,简述了文学和非文学这两大领域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

文学; 非文学; 区别; 虚构性; 创造性; 想象性; 语言; 形式

一、文学与非文学在文学三特点方面的划分

文学与非文学是否有区别是现当代西方文学界争论最多的问题。赞成文学与非文学区分的人大体可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布拉格学派和文学文体学等形式主义批评派别。他们仅仅关注文本本身,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语言特征上,着力于探讨文学语言有别于实用/科学/日常语言之处。另一派则集中关注文本以外的因素。譬如结构主义批评家在探讨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时,关注的不是语言,而是文学的常规。在结构主义学者的眼里,文学是一个具有自身规则的话语系统。结构主义诗学认为文学性质和文学效果均以读者的文学能力和阐释程式为基础。

1.虚构性VS实用性

“人们一般认为文学文本是虚构性文章,并且的确,虚构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印在纸上的词语并不是用来指称某些经验世界中给定的现实,而是用来表现没有给定的现实。”[1]所有的文学都是在某种虚构的形式中显示它们自身的存在。比如,在《伊利亚特》中,作者把一个真正的战争编织进一个虚构对象中,海伦的美丽预示着将来的故事中的美,作为自身虚构的实体[1]。雷纳-韦勒克说:“想象性的文学就是‘虚构作品’,也就是谎言”[1]。虚构作品经常用来泛指任何叙述体的文学作品,无论是采用散文还是诗歌体裁,只要是出自虚构或编造,不具备历史真实性的都在其列。在《叙事的性质》中,罗伯特、史柯尔斯和凯洛格界定了两个叙事模式:虚拟模式和经验模式。前者多为文学;后者多为非文学。

2.创造性VS纪实性

高尔泰在《为“社会学的”评论一辩》中说过:文学作品必须是有创造性的,但并非一切创造都是文学创造。一个鹦鹉学舌的诗人,一个从外在概念出发来编故事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说家,是丝毫没有创造性的。可见创造性是文学的基础之一,失去了创造性,文学也就是去了他的光环。

然而对于非文学来说,就不需要笔者的创造力,只需要纪实,明明白白地传达信息就足够了,比如说报告文学不论在内容涵盖的深宽方面,在打动人心情感方面,都与一般新闻报道无多大差距,若就“真实性”而言,它与新闻通讯更无质的区分,更亲近于新闻,而不是文学——因为它不允许虚构,不允许艺术想象。报告文学与小说不同,它的一切价值判断都必须由事实出发,让现实中的人和事自身站出来说话。报告文学的代表作约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中的描述,用亲眼目睹的事实,以天才的文笔,生动地描写了从11月7日占领冬宫到11月18日召开农民代表大会这关键十天的情形,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了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民革命的全景图。

3.想象性VS叙述性

对于文学的想象性,可以从非文学的对比角度来研究。对于两种不同点的表现形式,非文学只能单就字面或者某一个瞬间加以表现,因为非文学是以评述事实和静态表现为主,在某种程度上就束缚了想象力的自由活动。文学则完全不受这一规律的局限,作者、剧作家或者诗人,他们可以自由地展开想象空间,可以创造出任意一个空间,然后随心所欲地就他们脑海中的每个情节细细道来,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发读者的自由想象。而罗丹的著名雕刻作品《思想者》、《吻》等等,均是以瞬间记录的方式来表达创作者本身的思想的。

二、文学与非文学在语言和结构上的划分

1.语言

卡勒认为,最初理论研究将文学看作语言的一个特殊类别[5]。一个人在写诗歌时,遣词造句确实有别于他在写新闻报道或与人闲谈时对语言的运用。文学中以“突出”(foregrounding)为代表的“文学性”的语言结构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它以非实用性和美学功能为基础;它是作者特定创作程式的产物,读者也会以相应的阐释程式来解读它。

(1)日常用语。日常语言是指那些按照正常的构词原则、语法、修辞来组织,以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的语言[6]。

(2)文学用语。文学语言是指那些打破了常规,通过日常语言的变形,以达到特定的美学目的语言[6],是由日常语言向文学语言转换所带来的陌生美感。伊格尔顿在介绍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的时候说:“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表述形式的地方在于,它以各种方式使普通语言‘变形’。在文学技巧的压力下,普通语言被强化、浓缩、扭曲、套叠、拖长、颠倒。语言‘变得疏远’,由于这种疏远作用,使日常生活突然变得陌生了”。[6]文学可以囊括来自不同语域、不同方言、不同时期的各种语汇,这种自由度可视为文学语言的特点之一。

2.形式

关于文学的形式,我们可以借助卡勒的实验来证明文学和非文学的不同。他将一段十分普通的新闻文字以诗歌形式列了出来,采用读诗的惯例对它进行解读。结果,同样的文字产生了迥然相异的效果。

(1)诗与画。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形式,画家只能选择一瞬间加以表现,Gotthold Ephraim Lessing认为,“选择某一顷刻以及观察它的某一角度,看那能否产生最大效果,最能产生最大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瞬间。”也就是说,静态的表现手法就束缚了想象的自由活动,也就难以产生最佳的效果。与此相反,诗则完全不受这一规律的局限:“诗人也毫无必要去把他的描绘集中到某一顷刻。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就他的每个情节从头说起,并引发读者的自由想象[2]。

(2)诗与哲学。朱光潜先生曾经概括过:“Johann Wolfgang Goethe厌恶抽象的系统的哲学思考,他的思想始终是从感性的具体的东西出发;Friedrich Schiller却好沉思,他的思想大半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始终徘徊于诗与哲学之间,哲学有时妨碍他的诗,诗也有时妨碍他的哲学。”“感性的东西”其实就是文学范畴内的东西;而Schiller所崇尚的哲学又属于非文学的范畴。故文学和非文学在思维的形式上也是有千差万别的。

三、文学和非文学分别用何种方式和手段实现其价值和功能

1.文学如何实现其娱乐和教育功能

(1)卢梭对戏剧的矛盾说法。著名学者 Jean Le Rond d’Alembert对日内瓦禁止戏剧表演表示惊异,这一点引起了Jean-Jacques Rousseau的不满,他断言戏剧只会毒化当地纯朴的民风,败坏日内瓦公民的美德。卢梭一方面声称不要认为戏剧有改变感情和风尚的能力;另一方面又通篇证明它是如何激发人们的罪恶情感、败坏社会道德的。这对立的矛盾观点很难达成统一,但从它的矛盾论述中,我们却可以看出戏剧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强大影响力。

(2)Denis Diderot对戏剧功能展现的观点。和卢梭的部分观点一致,狄德罗同样信奉“寓教于乐”的学说,认定文学艺术的目的就在于改善人们的道德。他认为只有借助于情境,和各种情境之间的转换,戏剧的功用才能被完全地开发出来。在一定的情境中,观众就能感受到戏剧的震撼,就像埃斯库罗斯的《复仇神》中恐怖、野蛮情境的烘托。戏剧要达到改善道德的目的,因该首先诉诸于人类的情感。

2.非文学用什么手段实现其价值和功能

以报告文学为代表的非文学通过语言、结构、视角来实现其文体富于艺术性的建构方式。这种建构方式可以充分显示出其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而非文学的特殊的文体分别从客观呈现、主体诉求和艺术表现等层面显示和支撑报告文学的文体个性。

四、文学与非文学的互溶趋势

1.文学中的非文学性——《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体

《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含有非文学的因素。文中常常出现书信的形式,书信几乎成为所有人物自我表现的舞台,人物的思想、性情无一不在书信中透露出来。而就书信体本身来说,它属于非文学范畴,只为陈述一个事实,传达某种信息。

2.非文学中的文学性

历史文本主要是以记录真实为原则的,它不存在任何虚构和想象的成分。然而,在一些有关于历史的非文学文本中,却同样掺杂了文学的因素。海登怀特认为,历史文本的形成必然含有历史学家对过去和现在的解释,而这种解释一定会含有关于审美的情节编排,所以,这部分就被看作是文学的范畴。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文学和非文学概念的认识,借助各个学派名家的观点,论述了文学和非文学的主要区别,以及两者是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实现其功能和价值的。首先是从文学的三个特征入手,分析文学的虚构性、想象性和创造性的实现。后又从语言和结构入手,分析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的区别。最后,简要阐述了将来文学和非文学领域的互溶趋势。

[1] 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杨 东.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申 丹.从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看如何避免批评理论中的片面性[J].外国文学,1998(2).

[4] 陈 艳.试论非文学中文学性的存在[J].理论导刊——文史纵横,2008(1).

[5] 唐明明.试论文学的“文学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3).

I 0

A

1672-6219(2012)增刊-0119-02

2012-03-02

李思宁,女,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想象性文学语言虚构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浅析VR技术在初中物理情境教学中的应用
构筑科技的“道”梦空间
虚构的犹太民族?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吉亚诺利电影:一种想象性的寓言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