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构
2012-08-15郝立杰邓艳华
□文/郝立杰 邓艳华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江苏·南京)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国外最早关注“校园文化”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他在其1932年出版的《教育社会学》中第一次提出“学校文化”这个概念,并把它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而我国则是在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第十二届学生代表大会,会上首次提出“校园文化”这一概念,并出版相关的研究论文。概况看来,校园文化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从广义上来看,校园文化是在校园这个特殊的教育场所,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体,以校园为物理空间,以学校的文化传承为历史背景,以教育活动和各项教育实践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整体化形态,是校园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校园文化特指内在的精神文化。
高校以社会为指向,塑造学生的社会人格,促使其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为国家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阵地。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则显得任重而道远。具体地看,高校校园文化的“高”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高校各个活动主体的文化教育层次高,高校里的老师都是掌握大量先进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他们对学生的教育也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为国家培养的是具有完整人格、公民意识、专业技能和远大理想的高级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层次要求高。高等学校是联系家庭社会的纽带,高校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也应该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和谐高校文化的可能性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精神本质。传统的和谐观表现在:
1、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人与人关系上传统文化提倡宽和处世的人际关系。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也同样为我们描述了“小国寡民”的大同和谐社会的模式。
2、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该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只有认识了解了自然才能认识社会,治理社会。
3、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处理人与社会和谐关系上,我国传统文化追求三类和谐:第一,追求政治和谐。认为王道的核心是“以德治国”和“以仁施政”;第二,追求经济和谐。经济的和谐是人心向背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第三,追求文化和谐。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文化,“以儒治国,以道养身,以佛养心”。
4、人与自身的和谐。主要包括正确处理好理与欲的关系、穷与达的关系和外在身份与内在品质的关系。因此,从纵向的历史发展来看,校园文化的和谐虽然是新近提出的概念,仍具有长久的历史根源。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不懈努力的目标。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1994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文件中提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作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社会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因此,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需要。
三、和谐高校文化的必要性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外在的物质、行为文化和内在的制度、精神文化建设上。
外在方面:第一,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力度也越来越大,校园的建设力度也越来越大,比如在近些年出现的大学城新校区的建设就是集中表现,大学城和新校区的建设固然能解决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的弊端,但是在建设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大学的建设往往忽视建筑的特色,风格千篇一律,忽视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建设;第二,行为文化建设方面,虽然高校组织文化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仍然存在活动的层次性较低,忽视了时代主题性,甚至出现一些庸俗化的现象,从而不能够做到寓教于乐,提升学校整体层次和水平。
内在方面:第一,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新时期高校的制度文化系统日益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校的规章制度仍然不健全,不能从容应对突发事件,没有相应的处理机制;第二,在精神文化方面,高校反映着一个社会良知和时代精神,我们也在大力弘扬时代主题和主流价值观念,但是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学校里也出现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风气,盲目地追求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而忽视社会整体价值的实现。
以上问题和不足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具体看来可以分为经济的、政治的和观念上的因素。第一,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这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第二,政治的影响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产生的外在导向因素。良好的政治环境是高校良性运转长足发展的重要条件,政治体制的变革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向导,但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出现官僚化、政治化的倾向;第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观念认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包括:在理论探索上不能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理论资源,基础研究工作做得不够扎实,从而不能对新问题和新现象进行有效的解释等等。
四、和谐高校文化的建构机制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总体来说,高校文化建设除了要有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更要担当起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弘扬时代主题,发扬时代精神,体现社会积极向上整体面貌的重任。教育部和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这给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具体来说,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进行。
(一)物质文化是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点,物质文化建设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具有基础性地位。教育部和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要“注意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良好的物质文化起着构建校园文化氛围,沟通信息,为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育人设施和丰富校园生活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需要从学校的自然环境、文化基础设施和校标建设三方面来体现。
首先,校园的物质环境是校园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就要给教职员工一个舒适合宜的工作环境,给学生一个独立纯洁的学习空间。在老校区建设上,要考虑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以合适的生活学习为主要原则,更要重视学校的局部和细部的建设,增加学校的对称性和和谐美。在新校区建设上,要注重新校区和老校区风格的统一性,保持自身原有的特色,考虑长远的校园规划,做到生活区和教学区的合理布局,注重校园绿化,为学生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和便捷鲜明的生活活动环境。
其次,注重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校园的文化基础设施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结构层面,也是科研和生活的载体。比如,学校的图书馆建设一定要做到图书的及时更新、图书资料的丰富全面、数字图书馆的有效合理使用;学校实验室建设一定要符合学校传统特色,努力打造重点实验室;校园网络资源丰富多样,推进教学网络化建设。
再次,注重对校园标志意义的挖掘。一个学校的标志是校园特色和人文精神的体现,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整体风貌。所以,一定要挖掘校训、校徽、校歌深层次的历史文化意义,增强师生的爱校热情和历史责任感。
(二)校园活动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对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和谐校园文化要注重高品位与大众化的结合。高校活动文化要注重活动的层次和水平,锻炼学生心智,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在追求高品位的同时也要注意文化不能脱离群众和社会,面向并服务于大众;其次,和谐校园活动文化要注重活动的主题鲜明和形式多样的统一。校园活动文化建设要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要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在此基础上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从而在各个侧面和层次加强对主题的深化;第三,和谐校园活动文化要注重活动的教育意义和娱乐意义的有机结合。校园活动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品质,需要通过各种娱乐性活动来表现宣传,这也是各个大学都非常注重团委建设和学生社团建设的原因之一,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的各方面技能,施展自身才华,开启学生心智,寓教于乐。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保证,是维系高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和谐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切实加强学校的组织结构的建设和优化。学校组织结构是学校为了有效实现高效运作而建立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建立相应的部门和机构,比如为了筹备校庆准备工作可以成立校庆筹备委员会,但是不管何时何地,所有的高校机构要满足学校管理的效率需求、创新的需求和确保教职员工的有效性需求;另一方面完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建设,保障学校管理教育的有效开展。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的规章制度,是一个学校的“根本大法”,包括学校的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等。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保证各个活动主体能顺利沟通,协调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制度的有效贯彻实施。
(四)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隐形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共同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心理倾向、人生态度和政治观念。和谐的精神文化为广大教师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首先,历史传统是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目标认同。历史传统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它蕴涵于校园各项文化活动的点点滴滴之中,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其次,人文精神建设是培养完整人格、高尚情操、多维技能人才的重要指标,和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哲学的、历史的、文艺的等等各方面的培养;再次,科学精神是一种怀疑的、批判的、理性的和实证的精神,高校专业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些专业技能的培养就是需要具备求真的科学态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就要营造科学求真务实的校园氛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总之,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着手实施,但各个方面的建设也不是相互割裂的。我们要在系统全局的视野下,以求真的科学态度,实施教书育人和各项文化活动,为社会培养具有完整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熟练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时期建设者和接班人。
[1]郭广银.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2005.